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跨学科研究

跨学科研究

跨学科研究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305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科学、科学研究、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77篇、会议论文27篇、专利文献14686篇;相关期刊806种,包括社会科学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情报学报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华文学术期刊发展趋势国际研讨会、第五届中国技术未来分析论坛、第十四届全国科技评价学术研讨会等;跨学科研究的相关文献由1402位作者贡献,包括冯用军、陈伯海、刘仲林等。

跨学科研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77 占比:7.99%

会议论文>

论文:27 占比:0.17%

专利文献>

论文:14686 占比:91.84%

总计:15990篇

跨学科研究—发文趋势图

跨学科研究

-研究学者

  • 冯用军
  • 陈伯海
  • 刘仲林
  • 魏巍
  • 本刊编辑部
  • 鲁兴启
  • 刘凡丰
  • 刘志云
  • 周朝成
  • 孙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国文
    • 摘要: 生态语言学是一个以问题为导向的语言学分支学科。它是语言学的应用,目的是解决与语言和生态有关的问题。文章阐述了作者语言学研究的生态转向及其生态语言学研究的思路,认为生态语言学的研究重点不仅包括对生态话语的分析,还包括对话语的生态分析。文章着重介绍了和谐话语分析的假定和内容,以及学术界对和谐话语分析的关注,并对生态语言学跨学科研究提出了一些看法。
    • 王华
    • 摘要: 生物文化多样性是世界多样性研究中的一个跨学科领域,集中描述各层面的生物多样性和包含所有文化多样性表现形态的世界差异性,以及生物和文化多样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社会文化转向的结果,有机融合了生物学、生态学等自然科学和民族学、人类学、语言学等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逻辑。由于深受环境保护导向的研究传统和二元思维的影响,生物文化多样性将人与自然、现代文明与多样性的关系处理为一种紧张甚至对立状态,并导致过分强调“原生”和“地方”,限制了其普遍性意义。要想适应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础上的人类可持续发展,生物文化多样性亟需在其核心概念、视野、方法等方面寻找新突破,而它与环境史的互鉴融合是可供选择的路径之一。
    • 陈跃红
    • 摘要: 跨学科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比较文学学科领域的研究弱项。从方法论看,跨学科研究的基本范式,至今还停留在为文本的意义阐释寻找论述新工具的层面。而从本体论考察,既有的跨学科研究,不过是在为作为对象的文学文本研究引入新的观察角度和论述方式而已。近年来,人工智能应用在基于AI的特色人文研究和人工智能文学创作这两大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在无意中撬动了文化和文学生产关系中生产主体、生产方式和文本呈现模式的颠覆性变化,从而导致既有的文化和文学研究的理论关系格局开始发生裂变,譬如出现超越人工书写的文本智能生成程序和非时间性的成果呈现模式,尤其是写作主体从传统的“人”,演变成了“人机合谋”的AI作者,从而使得写作变成为一种混合主体的创作行为。伴随着这一系列文本生产机制的变迁,会不会催生出某种具有本体论特征的、新型的跨学科研究的出现呢?回答是,很有可能。
    • 贾云侠; 韩晋
    • 摘要: 图书情报学的跨学科特点相较明显,在知识的积累、生产和发展中,一方面引用、借鉴与整合其他学科的相关基础理论、学术观点等,另一方面会朝外输出相应的方法、理论及技术,在一定程度上针对其他学科造成影响与形成辐射。跨越学科边界的知识转移和交流,属于学科发展与运行规律的客观要求,不只是学科的创新、转型,更是强化学术竞争能力的一项必然选择。基于此,文章对图书情报学的跨学科知识转移推动机制的构建加以分析。
    • 摘要: 在今天的全球风险社会和中国高风险社会中,风险、灾害、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已毋庸多言。如果说进入风险社会意味着一个时代性的转变,那么人类如何与风险、灾害、危机共生,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重要、紧迫的研究主题。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于风险、灾害、危机的跨学科研究,至今已有十余年的时间。
    • 摘要: “烟蓑春钓静,雪屋夜棋深”,历经雨雪交加的冬日,春日里本刊整装再出发。自本期始,《科学·经济·社会》正式变为双月刊,这增加了刊发论文的数量,也缩短了研究成果面世的时间。尽管本刊期数在变,但是核心栏目仍然延续。本期包括以下四个专栏:“元宇宙热的冷思考”专题、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计算社会科学和跨学科研究与理论创新。
    • 韩江洪; 王璐
    • 摘要: 基于来源期刊CSSCI及北大核心期刊的相关论文,对新世纪二十年(2001—2020年)国内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研究的历程进行回顾与评析。新世纪二十年国内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研究取得明显进展。研究论题丰富,研究思路和角度进一步拓展,实用性加强。但还存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处于边缘地位、实证性研究有待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较少、跨学科研究意识淡薄等问题。今后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研究还需关注等级考试和对外交流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新要求、提高实证性研究水平、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及注重其他学科知识、理念对翻译教学的辅助价值。
    • 刘燕
    • 摘要: 本文梳理了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中国学之历史渊源与研究特色。密大的中国研究始于19世纪末的留学生教育。1930年开设"东方语言和文学系",1959年建立"亚洲图书馆",20世纪60年代初设立"亚洲语言与文学系",1961年成立"中国研究中心"。密大在汉语教学、图书馆学、哲学、政治、外交、经济、文学与艺术等专业领域的"中国研究"或"中国学"引领美国高校,尤其是人文、艺术与政治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引人瞩目,涌现了费维恺、孟旦、李侃如、包华石、博达伟等一批著名的汉学家。本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密歇根大学的中国学研究成果,进一步推进中美之间的跨文化理解与合作。
    • 摘要: 美育为中外教育工作者共同之事业。《美育学刊》旨在接续前贤精神,会请有识之士,共同钻研、探讨美育的理论、方法与途径,以期涵养人格、化育善心、发见智慧、陶冶情操。凡以审美、艺术为手段,秉承人文教育理念,于启蒙教化有真知灼见之文稿,无论专业论著或跨学科研究,皆在我刊热诚欢迎之列。
    • 张雯
    • 摘要: 基于服务设计理念,设计一款儿童公共空间玩具,满足儿童群体对于公共空间玩具的各类需求。以服务设计理念的缘起及其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为基础,对儿童公共空间玩具设计要素、服务设计与儿童公共空间玩具设计结合的注意要素进行分析,继而依据于此设计出基于服务设计理念的儿童公共空间玩具。设计出一款契合服务设计理念的儿童公共空间玩具,符合目标人群定位及游戏策略定位。以服务设计理念为指引进行儿童公共空间玩具设计,可以有效满足6-12岁的儿童益智、锻炼、娱乐需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