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哲学
语言哲学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0年内共计900篇,主要集中在语言学、常用外国语、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93篇、会议论文7篇、相关期刊506种,包括求索、学术交流、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三届江浙沪中西医结合高峰论坛、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等;语言哲学的相关文献由856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洪儒、成晓光、刘利民等。
语言哲学
-研究学者
- 李洪儒
- 成晓光
- 刘利民
- 杜世洪
- 蔡曙山
- 于全有
- 倪梁康
- 吴根友
- 周建设
- 周鸿
- 李可
- 李菊莉
- 江怡
- 王寅
- 赵淑阳
- 霍永寿
- 顾明栋
- 于辉
- 何浩平
- 尚杰
- 张燕京
- 张莉
- 彭传华
- 方兴
- 方岚
- 曾文雄
- 李晓红
- 殷杰
- 王天翼
- 王雪玲
- 钱冠连
- 陈勇
- 丁岚
- 于文秀
- 于根元
- 付晶晶
- 付洁琴
- 代霞
- 何自然
- 侯月明
- 侯洪澜
- 关兴丽
- 冯志国
- 刘少杰
- 刘方喜
- 吕宗慧
- 吴亚欣
- 吴刚
- 吴宗杰
- 吴艳
-
-
霍永寿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当下社会存在名实错位等话语乱象,先秦"名实之辩"的正名语言哲学正切合当下国内话语使用问题,以及当代中国话语研究实践和理论建构的学科需要.考察先秦正名哲学的语言哲学内涵,可以发现,正名哲学的名实关系也表现为话语在社会、 心智和物理诸层面对世界的建构.话语通过指称建构起各层面世界,并在指称义和涵义两个维度生成各层面世界的话语意义:在社会世界,话语意义表现为对语用层面施事语力和言后之效的偏重;在心智世界,话语意义表现为对话语之名指称世界能力的怀疑以及对隐含表意方式的重视;在物理世界,基于真性的话语逻辑语义结构与社会、 心智世界的意义结构发生互动,从而生成各层面特有的涵义类型.而这些正是中国话语语言哲学基础与机理的特点.
-
-
乔艺波;
罗震东
- 《城市发展研究》
| 2020年
-
摘要:
语言哲学中的概念考察方法能够澄清语词误用导致的概念混乱.综述相关文献,指出城乡规划学术讨论中“科学”一词有四种用法:泛化的“科学”意为“正确、合理、客观”;形式的“科学”侧重于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复杂的“科学”强调城市规划属于复杂性科学;本质的“科学”认为城市规划本质上可以还原到更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理论层面.基于对四种用法的由来、在城乡规划学术研究与实践中的影响的讨论,运用概念考察方法及相关哲学思想予以反驳.进而对城乡规划学的基本性质进行反思,提出城乡规划理论是通过对大面积常识的深入调查、总结与反思之后取得的综观,城乡规划实践是一个地方性的、随物赋形的过程,并强调城乡规划的政治属性.
-
-
彭传华
- 《江淮论坛》
| 2020年
-
摘要:
梁启超是中国语言哲学史上重要的思想家.在中国语言哲学近代转型的历史时期,他站在时代变革的潮头,高瞻远瞩地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全局出发,对语言问题进行哲学思考和研究,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语言哲学思想.他研究了中国语言文字发展的规律问题,揭示了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利弊得失,阐发了中国语言文字与民族心性的内在联系,分析了“六书”的语言哲学意义,并提出了富有现实意义的语言变革方案.梁启超的语言哲学理论与实践,对“五四”时期的诸多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
王玉华
-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2020年
-
摘要:
在与西方哲学特别是西方语言哲学对话时,我们时常处于"失语"或"失声"的状态,为了凸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韧生命力与时代价值,拓展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领域,展现新时代中国的理论与文化自信,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已经成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不可回避的课题.它的发展兼具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明晰逻辑起点、厘清基本原则和方法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发展的根本,保持适度的张力和开放性是其发展的不竭动力.
-
-
-
李晗佶;
陈海庆
-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在日趋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驱使下,机器翻译实现了多次研发范式转换,并在翻译速度、译文质量、覆盖语种以及知识获取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此同时,这一技术的研发在当下呈现出工程学与语言学相分离的态势,并面临诸多障碍需要解决.为此,文章首先梳理了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脉络并指出其技术困境的外在表征;其次,指出当前技术问题的实质在于无法对语言哲学中"语义问题"和"语用问题"进行合理解答;最后,建议未来的机器翻译研发不仅需要明确机器翻译的技术局限与技术优势,同时还需加强包括哲学、认知科学、语言学与计算机科学在内的学科联动,从而促进机器翻译技术的突破性进展.
-
-
-
-
-
-
WEI Xueqin;
魏雪钦
- 《全国首届教学论专业博士生论坛》
| 2015年
-
摘要:
语言哲学的目的是揭示人及人的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那么,从语言哲学视角看中国外语教育的目标便是通过外语的教与学,发现外语教育中属于"人的世界",服务于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为此,首先,须对外语教育的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把以往只强调语言本体的教育目标转向于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发掘人的自我存在价值;其次,确定外语教学内容的甄选应以唤醒学习者的审美创造意识并助学习者形成语言智慧为目标;最后,明确教育方法应以学习者亲身体验为主,指引学习者回归本真自我.
-
-
黄建华;
李文伟;
卞琴;
沈自尹
- 《第三届江浙沪中西医结合高峰论坛》
| 2011年
-
摘要:
中医概念的分析亟需一个广为接受的逻辑框架,而不是用概念解释概念,或与现代医学的物质简单对应.语言哲学认为语言具有一种逻辑结构,该结构正与世界的逻辑结构相一致,即语言是世界的"逻辑图像".本文采纳了该思想,并以对"肾精"的分析为例,通过古代关于"肾精"描述的文献,逐一找出"肾精"之所以成为"肾精"的若干必要条件,直至形成一个充分条件,希以此例表明这种基于语言哲学的逻辑框架在解析中医核心概念中的有效性.
-
-
陈昭润
- 《对接京津——改革开放 协同发展研讨会》
-
摘要:
在分析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中,语言哲学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国外的研究学者对于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基本分为了三个派别,即欧陆实践派、英美分析派及其他.哈贝马斯是欧陆实践派中比较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历史唯物主义是语言哲学建设的基础.中国当代相关的研究要摒弃一些错误的观念,例如有一部分人认为语言哲学和实践二者间的联系不够密切等问题,本文特意对语言哲学的本质就是实践哲学做了详细阐述,以期方便中国建构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并且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当代的研究进程.
-
-
-
-
侯洪澜
- 《全国第十八次医古文研究学术年会》
| 2009年
-
摘要:
从语言哲学的角度看,话语不仅可以指涉外在世界中的事物,而且可以构建世界和人类的生活方式,并赋予话语的主体以某种权力,掌握了某种话语,就拥有了某种权力。对中医话语体系的确认就是对传统文化世界的建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认同,也是赢得中国文化话语权的象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