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能指

能指

能指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3368篇,主要集中在语言学、中国文学、常用外国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549篇;相关期刊541种,包括东南传播、现代传播、文教资料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7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年会等;能指的相关文献由618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静、万志伟、汪洋等。

能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18 占比:24.29%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549 占比:75.68%

总计:3368篇

能指—发文趋势图

能指

-研究学者

  • 张静
  • 万志伟
  • 汪洋
  • 万建松
  • 不公告发明人
  • 张其新
  • 袁斯龙
  • 余立
  • 刘洋
  • 杨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王鑫昊
    • 摘要: 可能世界意义上,事物的能指表现为“漂浮的能指”,具有跨界指涉性(不同世界的越界指涉)。能指与所指构成一种非固定的生成关系,其生成性意义展现为不同世界间(如文本世界与心理世界、虚构世界与物理现实世界等)的量子叠加态。非自然叙事作为在物理、心理、逻辑上与传统模仿叙事理路不同的叙事模式,在可能世界的能指与所指关系上便体现了能指跨界指涉的内涵,在指涉断裂与指涉生成的延异中形成一种真实与虚构的叠加态。这为读者理解非自然的世界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认知参考。
    • 李美莹; 吴光辉
    • 摘要: 能指和所指是语言哲学的一对重要概念。从能指和所指的角度出发,可以否定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的一一对应关系。思、言、行、字构成了能指和所指的意向活动下的四大要素,也为解读不同文化的“能指”和“所指”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从这一意义而言,跨文化交际可被视为“人与世界相遇的方式”。跨文化交际的意义不仅在于知识论、价值观的维度,更在于根本性的存在论的结构下。
    • 李晓敏; 邹涛
    • 摘要: 从符号的构成分析莲鹤方壶的艺术符号,即从能指(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所指(审美、思想、文化等),将存在的背景关系中解析具体的文化体系地位和区别于其他艺术载体的个性化特色,感知新与旧在一个壶体中融合。
    • 祁佳
    • 摘要: 花香鼓舞是江苏省历史悠久,风韵独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兼备柔媚纤丽与技艺性强的艺术特点。它不仅承载着江苏地区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还记录着汉族人民生活状态的文化符码。能指和所指是语言学的概念,本文借用这一理论的立场对花香鼓舞的核心意义进行解码,有助于挖掘江苏地区花香鼓舞的审美意象和文化意蕴。
    • 闫承恂
    • 摘要: 标志设计是操作符号和建构的过程,关于标志符号的研究已成为标志设计领域的重要课题。该文从符号学的基本理论入手,探讨标志符号的性质、构成、特征及表现手法,力求揭示标志背后潜藏的意义。
    • 贺睿智
    • 摘要: 索绪尔把语言看作一个符号结构系统,音响形象称为能指,概念称为所指。教学语言具有语言的一般性质、功能和特征,因此,从能指与所指的视角探究教学语言问题,可谓是真正着眼于内因和根源层面探索教学语言提升策略的一次尝试。基于能指与所指具有的任意性、规约性和依存性关系,应相应地提升教学语言的启发性、通俗性和整体性。
    • 侯晓宁
    • 摘要: 符号代表一个地区、一个时期的特殊文化要素,储存着大量的人类文明发展的信息,是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的高度融合体,是民俗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通过综合分析民俗符号的意义表达,深入探究民俗符号的构成原则和内容结构,全面阐述民俗符号的内涵,说明民俗文化其本质就是借助符号来传达民俗事象意义和人类行为.
    • 李爽
    • 摘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图片与影像等视觉表现方式开始参与人类文化表达的建构,伴随其产生与发展的还有影视批评理论.其中,符号学作为重要的批评理论内容之一,以其对影像的深入解释与研究著称.本文主要以近年来较火的中国网剧《白夜追凶》与英剧《9号秘事》为例,以人物符号、实物符号与画面语言符号等为切入点,试图分析视听符号在其叙事中的参与,从而探讨视听符号对于影片叙事结构的构建意义.
    • 刘晶
    • 摘要: 任意性和象似性是讨论语言的本质(或产生)时涉及的两种对立(或对应)的观点。本文拟将重点放在语音方面,结合汉语自身特点,辅以对字形简述,对英汉语言中的语音和字形象似现象进行比较,试论述用象似说来解释汉语的理据性更为合理,也更符合汉语的本质。
    • 徐琳璐
    • 摘要: 本文拟从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角度入手,描述卡捷琳娜在想象界和象征界认识、建构自身主体性的历程,对主体的异化和具有语言结构的无意识进行探索,从而为卡捷琳娜的悲剧命运提供另一个角度的阐释。研究发现,卡捷琳娜幸福的童年生活使其构建了无忧无虑的理想自我形象,当她在象征界对爱的需要无法被满足时,卡捷琳娜退回想象界陷入对理想自我的迷恋,并在“他人”欲望的驱使下出轨鲍里斯,这种行为在象征界中遭到绝对禁止,卡捷琳娜虽并不完全认同象征秩序,但又深受象征界中宗教文化的影响深感罪不可赦,由此导致主体的迷失,在对一系列能指符号的错误领会下,卡捷琳娜的精神彻底崩溃,最终走向了毁灭之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