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哈贝马斯

哈贝马斯

哈贝马斯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991篇,主要集中在哲学理论、欧洲哲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69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110篇;相关期刊897种,包括现代哲学、学理论、求索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六届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论坛、第六届南北五校哲学博士生论坛等;哈贝马斯的相关文献由1772位作者贡献,包括曹卫东、刘光斌、胡军良等。

哈贝马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69 占比:93.72%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1.05%

专利文献>

论文:110 占比:5.24%

总计:2101篇

哈贝马斯—发文趋势图

哈贝马斯

-研究学者

  • 曹卫东
  • 刘光斌
  • 胡军良
  • 王晓升
  • 童世骏
  • 夏宏
  • 夏巍
  • 李佃来
  • 汪行福
  • 傅永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勇强
    • 摘要: 一批西方学者严重误读了马克思的劳动解放理论,提出了种种诘难。这种误读与诘难主要体现为:指证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囿于近代形而上学窠臼,称其仍然居于主体形而上学之地平之上;诘难其深陷近代启蒙之网,助推了资本主义计划的实现;由之,他们提出必须颠覆生产范式的历史唯物主义,以“象征交换”“交往理性”等方案代替或重构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诠释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及劳动解放理论,并就西方学者的误读与诘难进行深入批判,提出有效辨正,做出有力回击,对于科学理解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的整体蕴涵、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逻辑,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李哲罕
    • 摘要: “德国哲学的危机”是已然客观发生了的。它被认为勾连于启蒙和现代性规划在“德国的浩劫”之后所遭遇的危机,个中情况非常复杂。以尤尔根·哈贝马斯与阿尔布莱希特·韦尔默等人为代表的“新法兰克福学派”如何实现自身与之前传统的断裂性与连续性发展就成了分析和解决此困局的重点。出于“新法兰克福学派”那种继往开来的特征,他们要求自身能够对之前传统进行充分的反思与批判,而非简单地重建或全然回到传统中去。这种方式不仅是他们基本的理论立场,而且也是他们的理论方法所内在要求的。德国哲学通过他们的工作走出危机,重焕生机。
    • 李泓江
    • 摘要: 数字技术在给人带来便捷生活的同时,也将人带入了新的生存危机。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为理解数字技术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揭示交往数字化给人带来的生存困境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哈贝马斯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以工具理性为内在逻辑的系统侵入乃至殖民了生活世界。数字技术的变革,改变了人的交往关系和交往方式,也改变了系统与生活之间的殖民关系,生活世界一方面实现了自我殖民,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对系统的反向殖民。在交往数字化的时代里,人面临着更为严重的存在危机,数字技术加速了隐私的消失,人变成了无处藏身的人;人的存在为数所定义,人的异化程度愈发加剧;交往日益形式化,人的交往行为日益沦为一种交往无意识。
    • 陈璐
    • 摘要: 在关于公共法律生活的哲学思考中,哈贝马斯与罗尔斯不约而同地沿袭了康德式“理性主体”的“自律原则”,但又以此围绕“程序正义”的核心问题形成对“主体间的道德律令”的不同建构路径。具体而言,哈贝马斯从“交往行为理论”的语用学背景出发,将“主体道德自律”转化成“商谈伦理”的研究范式,并以此阐明了“普遍化原则”下的程序正义。而罗尔斯则通过“正义原则”的双重维度,将“主体道德自律”置入“协商民主”的框架中,最终提出基于“公共理性”的程序正义。简言之,两者虽然在具体的理论建构中采取了不同的方向,但却仍然拥有相同的理论起点与旨归。
    • 张卓一
    • 摘要: 哈贝马斯通过提出交往行动理论去解决工具理性和科技理性带来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进入数字时代后,数字系统对数字生活世界的入侵导致数据殖民化和数字异化,基于哈贝马斯生活世界殖民化理论分析数字生活世界殖民化的现象,并根据哈贝马斯提出的摆脱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推动交往理性的合理化路径,尝试为数字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找到合理出路。
    • 王璐婵
    • 摘要: 在现代性问题上,阿多诺、哈贝马斯与詹姆逊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反思维度:“悲观”“乐观”与“总体辩证”。阿多诺通过对启蒙理性的反思,对理性的解放力量进行彻底的颠覆和瓦解。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性是一项未完成的事业,由此转换范式继续完成启蒙规划。詹姆逊则认为现代性是一种叙事类型,主张在现代与后现代的连续性中以总体、历史和辩证的态度对待现代性,并提醒人们对资本主义全球化背景下“单一的现代性”保持警惕。当前中国正处于现代化的高速发展阶段,分析阿多诺、哈贝马斯和詹姆逊面对现代性问题的不同反思,不仅可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借鉴,也可以使得我国在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交织共存的社会背景下有一个更加清晰的现代性发展规划。
    • 胡书钰
    • 摘要: 什么是公共领域?互联网时代的公共领域有何新的定义?互联网是否是公共领域?本文试图通过现象学分析来回答这些问题。德国学者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在1972年创建了一个术语“公共领域”。他将公共领域定义为:“个人作为公众聚集在一起,并向国家提出社会需求。”本文从公共领域最基本的特征要素着手,结合西方学者的既有研究,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互联网是否属于公共领域。
    • 黄馨; 严开强
    •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社交媒体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社交工具。移动社交媒体极大地丰富、拓展大学生社会交往活动的内容和范围,同时也对其原有的交往观念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文章基于哈贝马斯社会交往理论,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探讨移动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影响,发现移动社交媒体造成大学生社会交往戏剧化、交往规范弱化以及交往情感淡化等问题,为尽可能消除移动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交往的消极影响,文章从营造大学生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关注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以及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正确看待网络社交与现实社交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塑造健康积极的大学生社会交往模式。
    • 张泽宇
    • 摘要: 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影响很大,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有哈贝马斯与列斐伏尔,他们分别采取了交往理性批判与日常生活批判,虽然他们的理论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却没有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那一维。只有以历史唯物主义来批判并且审视现代性,才能更加鞭辟入里地透视现代性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与此同时,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现代性批判为当代中国超越西式现代性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一种通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实途径。
    • 岳秀丽; 周丽敏
    • 摘要: 霍桑小说《红字》将主要焦点放在了女人公赫斯特与牧师的婚外感情受到了宗教压抑上,而对丈夫奇林沃思这个“反面”人物着墨较少,少量关于他的文字也主要是对他的“邪恶”进行描写。而事实上奇林沃思这个人物从他作为丈夫、父亲的宽容和责任担当,与他作为职业医生的专业认真,以及作为社会角色的有底线抗争精神方面,是完全值得重新审视评价的。奇林沃思及他所代表的科学理性,在宗教拥有绝对权力的社会是受到压抑和没有地位的,被当时的社会与大众所误解和轻视,但是事实上这个人物是具有哈贝马斯所说的“理性道德”与人格闪光点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