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唐君毅

唐君毅

唐君毅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56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伦理学(道德哲学)、宗教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56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593篇;相关期刊228种,包括中国哲学史、齐鲁学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2第五届世界儒学大会、第三届中哲、西哲、马哲专家论坛、“二十一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第六届(海外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唐君毅的相关文献由353位作者贡献,包括何仁富、熊吕茂、杨永明等。

唐君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56 占比:47.93%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95%

专利文献>

论文:593 占比:51.12%

总计:1160篇

唐君毅—发文趋势图

唐君毅

-研究学者

  • 何仁富
  • 熊吕茂
  • 杨永明
  • 乐爱国
  • 张云江
  • 李玉芳
  • 汪丽华
  • 邵明
  • 侯敏
  • 李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程志华
    • 摘要: 唐君毅以圣贤义理之学为宗,以“灵根自植”为信念坚守,构建起一个庞大哲学体系,其中,“哲学观”和“本体论”体现出明显的独到之处。就“哲学观”讲,他赋予“哲学”以崭新定义,并界说了其五个方面的特征。就“本体论”,他将“心本体”推扩到整个生命存在和心灵活动,提出“心通三界九境”之说。因“哲学观”“本体论”为哲学之基础,故这两方面的贡献可透显出唐君毅哲学对中国哲学的贡献。
    • 彭传华
    • 摘要: 唐君毅先生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有一中国之语言哲学之传统”重大问题的哲学家,对于中国语言哲学研究,他既有展开又有展望。首先,关于中国语言哲学的主要问题,唐君毅主要对语言的功能、言说的目标、言说言论的标准等语意学、语言的意义等主要问题展开讨论并形成己见。其次,关于中国语言哲学的重要主题,他敏锐地察觉到中国先哲对言默之运用即为中国语言哲学传统的具体表现,他的中国语言哲学研究,以言与默为主题,以“即哲学史以论哲学”的方法来展开的。再次,关于中国语言哲学的重要特征,唐君毅着重提出了中国语言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哲学中之基本名言之原始意义,亦正初为表此身体之生命心灵活动者”;并视此“近取诸身”之特征为“中国文化与其哲学中之一无价之宝”。最后,应该指出的是,唐君毅并未完成其语言哲学体系的建构,但他对中国语言哲学的未来开展进行了美好的展望。
    • 杨卉
    • 摘要: 唐君毅认为,“道德自我”与“现实自我”属于同一“自我”,是“自我”的两个方面。“现实自我”是现实具体的自我,是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自我,是有缺陷的、不完善的自我,易受外在他物限制,是有待被超越的自我。而“道德自我”是内在于人自身的,不受时空限制的自我、精神的自我、主动的自我、具超越性的、形而上的自我,具有辨别善恶、趋善除恶的“道德意识”与“道德理性”。道德生活便是根据“道德自我”的应当意识(合乎“道德理性”的“道德意识”),自觉地自己支配自己去破除“现实自我”的限制,超越自我,创造出真实的自我。这一思想构架显示了唐君毅传统儒家“尽人之性以立天之命”的情怀,突显了人的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机制与效力。
    • 冯骏豪
    • 摘要: 劳思光与唐君毅对于文化的概念以及文化发展的方法均有不同的理解。唐君毅认为文化是人类实现内心理想的客观化成果,不同文化的发展是为了往同一个理想目标迈进,达至“天下国家”的理想境界。劳思光则认为文化领域与客观中立的自然领域是两层独立的结构,不同文化之间的发展目标并不一致,但依然具有形式的定向性。同时劳思光对于文化的发展除了唐君毅所提及的文化成长之外,还有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学习的变迁维度。比较二人的文化观,可以发现劳思光已经走出了“五四”以来以形上学的绝对语言解释文化概念与文化发展的模式,同时“成长”与“变迁”的双重发展维度相对唐君毅的理论更具解释效力。
    • 陈昊
    • 摘要: 唐君毅在《中国哲学原论》诸篇,有三处较为集中的阳明学研究内容。《导论篇》“原格物致知”章,在《大学》诠释与朱王异同视域下,定位阳明学术基点在“真知其己知”与“知行合一”,指出阳明以良知统摄诸大学工夫,特出于《大学》朱子。《原性篇》第十四章,唐君毅疏释“良知心体,何以既是至善、又无善无恶?”的难题,会通“四句教”的义理结构与“阳明为学三变”的历史演变。第三部分《原教篇》第十二章,由前两部分深化而来,唐君毅梳理良知诸义,阐发良知学核心概念与义理命题,新见迭出。此外,唐君毅代阳明答良知诸疑,并考察熊十力、牟宗三等同时代学者的良知新说,归纳论述良知与知识的四种关系:“俱时而呈现之同一关系”“更迭呈现之相斥关系”“目的与手段之相从之关系”“交互并在之关系”。这可视作良知学说的新发展,值得关注研究。
    • 牛新海; 李慧峰
    • 摘要: 唐君毅哲学体系中有关“心”的思想别具特色,他承认人的认识来源于人的感觉,人与世界的联系离不开心的经验作用。心具有感觉、知觉的功能,但同时心又具有能够超越这些功能的功能。心与心之间的贯通是心灵展开的必经路线。唐君毅认为心是包含有至善和至美的,心的展开必须经过一系列的运动和提升。唐君毅通过对心灵的探讨,丰富了中国哲学中心灵境界的思想。
    • 蔡家和
    • 摘要: 理、气之孰先孰后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宋明理学的核心人物朱子,曾主张“理先气后”一说,至清儒则有反宋、明之趋势,如王船山即对朱子有所反省,改曰:先有器,再有器之理!此二贤之说看似对反。而作为“当代新儒家”的唐君毅先生,个性融合,合会二贤之说,分辨了历代以来关于“理”之诠释,归纳而为“理”之六义。在唐先生看来,船山特重事之理,故曰器先理后,而朱子之理,是为性理,即是说,先有道德生命之体会,之后才有天地之理,彼先在之道德性理亦能引领气化世间往道德理想前行,故曰理先气后。唐先生认为二家之“理”各属不同之系统与表现并逐一剖析,遂令双方各美其美,各具优势。
    • 侯敏
    • 摘要: 现代新儒家唐君毅的审美阐释活动,继承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旨趣,对中国诸种文艺现象的审美活动进行分析与剖解,最终目的是“合外内之道”,实现“内在而超越”。唐君毅运用历史和美学的观点,考镜源流,辨章学术,品评中国古代绘画与诗歌艺术。在广阔的学术视域中,唐君毅精心剖析中国古典文艺的民族特性及其审美历程,把握中国审美文化的精髓,其审美阐释学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 杨勇
    • 摘要: 佛学研究是唐君毅整体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君毅从“境界”和“学史”出发,描述了心灵主体由“执”而“觉”再臻于“善”的超越历程,这一历程本身又推动着佛学理论主旨沿着心性论的轨迹,从客观论向主观论进行逻辑演进。二者的交互建构,使得中国人性论赋予佛学发展目的、方向的规范之时,佛学思想亦为心性论提供了完善心灵主体理论的丰富资源。尽管与整理史料还原佛学史的方法相异,甚至因较强的主体性理解而产生佛学内涵的“偏离”,但是唐君毅力图吸收改造佛学思想,创建道德理想的人文图景之尝试,对当代学术重估中国传统思想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王宇
    • 摘要: "心灵"是唐君毅心本体论核心内容,文章从心灵闭塞与流荡反照心灵凝聚与开发的视野出发,探讨心灵之凝聚与开发内涵以及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培养心灵之凝聚与开发,肯定心灵的自觉和超越的价值意义,凸显心灵学说重要地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