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哲学
实践哲学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0年内共计737篇,主要集中在哲学理论、欧洲哲学、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28篇、会议论文9篇、相关期刊397种,包括现代哲学、学理论、广西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当代中国美学文艺学理论建设暨纪念蒋孔阳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第六届全国现象学科技哲学学术会议、第三届中哲、西哲、马哲专家论坛等;实践哲学的相关文献由67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能为、徐长福、雷龙乾等。
实践哲学
-研究学者
- 张能为
- 徐长福
- 雷龙乾
- 李双套
- 李长伟
- 贺来
- 丁立群
- 刘新刚
- 王南湜
- 苏鸿
- 于秀艳
- 何卫平
- 宁虹
- 彭启福
- 王雨辰
- 衣俊卿
- 谢永康
- 孙宜晓
- 张以明
- 张敏
- 张汝伦
- 彭公亮
- 文翔
- 李丽
- 李佃来
- 林丽群
- 柯利
- 毕燕歌
- 王时中
- 王昊宁
- 王明文
- 王维国
- 王罕哲
- 程金生
- 贾媛媛
- 郭晶
- 齐勇
- 丛大川
- 仰海峰
- 倪志安
- 刘振怡
- 刘旸
- 刘晓
- 刘景钊
- 刘琼豪
- 刘雪影
- 叶晓璐
- 吴亚玲
- 吴友军
- 吴昕炜
-
-
刘晓
-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劳动思想在马克思的哲学体系的构建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但是,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研究,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实践意蕴都处于被忽视的遮蔽状态中.以实践哲学的视域为核心,从马克思劳动思想的来源进行追溯,梳理劳动发展与人自身发展的三个阶段的内在一致性,即原始劳动与人的产生、异化劳动与人本质实现的必经之路、理想劳动与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可以看出劳动是具有自为目的性、主客体统一的现实性、人的本质实现的超越性的实践活动,从而进一步阐释马克思的劳动思想的本体论意义及实践哲学内涵.
-
-
徐长福
- 《天津社会科学》
| 2020年
-
摘要:
中国的实践哲学研究已发展到了需要对自身进行学科定位的阶段,而澄清一些基本学术事实则是做好这一工作的前提.这些事实包括:“哲学”“实践”“实践哲学”和“实践学”等术语及其关系;亚里士多德对实践学术的原初定位,以及实践学术在古代的哲学化过程;实践哲学在近代法、德、英等国的相关定位,以及在现当代分科体系中的地位变迁;实践哲学的西方传统、中国传统和其他传统的关系.
-
-
丁立群;
李宇
- 《求是学刊》
| 2020年
-
摘要:
实践哲学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其内涵已经不能用伦理学、政治哲学概括了.文章试图在历史的嬗变中厘定实践哲学的理论分野.在西方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创立了“伦理-政治”的实践哲学,由之派生出培根“科学-技术”的实践哲学——它们构成了实践哲学的基本“范型”,后世实践哲学的诸多形式都只是两种基本范型的延伸和派生.文章较为详细地论述了这两种基本范型的理论内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实践哲学在现代哲学中的理论分野:首先,在实践知识的核心内涵上,由伦理-政治的知识到人文科学的知识;其次,在实践的场域上,由“伦理-政治”领域转换为“社会”领域;再次,在实践的层次和总体化程度上,由伦理-政治实践转向劳动实践以及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全面实践;最后,在实践的形式上,由伦理-政治实践转换为一种新的当代实践形式——文化实践.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实践哲学逐渐具备了普遍性和总体性的特征.实践哲学并不是形而上学理论内部的一个哲学分支,亦非一般哲学原理的特殊应用,而是包括理论哲学在内的关于人、人类世界以及人的价值和意义的哲学.实践哲学将逐渐演化为一种新的独立的哲学形态.
-
-
王福生;
贾云飞
- 《求是学刊》
| 2020年
-
摘要:
高清海哲学有一个明显的从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到类哲学的发展过程,而无论是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还是具有独创意义的类哲学,都有着鲜明的实践哲学意蕴.不过,从另外两种主要实践哲学范式,即王南浞和徐长福教授的实践哲学范式来看,高清海哲学并不是其所谓的实践哲学.而且还可能提出如下质疑:类哲学是否是一种思辨的形而上学?从高清海对人类理性的理解以及从类活动中引申出类本性这两点来看,这种质疑是没有根据的.类哲学不是传统哲学意义上的思辨的形而上学,而是一种批判现实以引领未来的“前导性”形而上学理论.
-
-
齐勇
- 《社会科学辑刊》
| 2020年
-
摘要:
亚里士多德为实践哲学确立了三个美好的理想:个人幸福的实现、城邦共同的善的实现、个人的善与共同的善的统一.同时也提出了实践哲学的三个核心问题:什么是良善的生活或者良善的生活如何可能?理想的社会秩序如何可能?如何使个人的良善生活与理想的社会秩序达到统一?实践哲学的古典理想包含两个统一:一方面,在层次上分为事实理想和价值理想的统一,即人的需要满足和人的自由幸福;另一方面,又可以从主体方面分为个体理想与社会(类)理想的统一.但后世对实践理解的片面必然导致实践哲学理想的失落.马克思从劳动实践出发考察类的历史,确立了劳动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对实践哲学的古典理想加以批判继承,为其内涵赋予革命性变革,既将仅能达到“政治解放”层次的价值理想推至“人类解放”,实现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又使个体理想与类的理想达到真正的统一.
-
-
付长珍;
郦平
- 《社会科学》
| 2020年
-
摘要:
检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文明进程,始终存在着与之相适应的伦理规范及其所依附的伦理学知识体系.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日新月异,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颠覆性影响,传统伦理知识观难以应对新兴伦理难题,伦理学知识体系的转型创新成为时代的当务之急.从实践哲学视角来看,建构一种奠基于实践智慧的伦理学知识体系,既是对民族伦理文化精神的理论传承,也是重建人类伦理生活之道的实践问题,体现了认识世界与改变世界的统一.新型"三位一体式"实践智慧理念,有助于探寻人类与类人类(A I)和谐共处于新世界的实践方式.
-
-
-
-
-
-
黄杰
- 《2009北京地区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09年
-
摘要:
麦金太尔将马克思“实践哲学”作为启蒙思想的直接继承者,而自身沿袭于启蒙批判的历史传统,在于回复“个体目的论”与“生活目的论”相统一的古典实践哲学传统,这一理论路径根本不同于马克思从“生活世界”向“实践主体”生成的实践哲学。二者截然不同的理论气质,区分为后现代的历史主义的“道德理解”和(反)现代的“生存实践”存在。
-
-
-
-
-
-
-
陈昭润
- 《对接京津——改革开放 协同发展研讨会》
-
摘要:
在分析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中,语言哲学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国外的研究学者对于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基本分为了三个派别,即欧陆实践派、英美分析派及其他.哈贝马斯是欧陆实践派中比较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历史唯物主义是语言哲学建设的基础.中国当代相关的研究要摒弃一些错误的观念,例如有一部分人认为语言哲学和实践二者间的联系不够密切等问题,本文特意对语言哲学的本质就是实践哲学做了详细阐述,以期方便中国建构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并且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当代的研究进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