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实践唯物主义

实践唯物主义

实践唯物主义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959篇,主要集中在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6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174篇;相关期刊443种,包括现代哲学、理论前沿、求索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中国改革开放30年暨博士后科学论坛、第十一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博士论坛等;实践唯物主义的相关文献由785位作者贡献,包括朱宝信、丛大川、杨耕等。

实践唯物主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56 占比:44.82%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14%

专利文献>

论文:1174 占比:55.04%

总计:2133篇

实践唯物主义—发文趋势图

实践唯物主义

-研究学者

  • 朱宝信
  • 丛大川
  • 杨耕
  • 张奎良
  • 王金福
  • 陆剑杰
  • 仰海峰
  • 张一兵
  • 李荣海
  • 赵庆元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芳铭
    • 摘要: 马克思发动哲学革命的本质规定性源于实践唯物主义的正式出场,同时意味着这一崭新的哲学形态已经把“实践”而非“物质实体”作为其理论内核,由于它解释的并非自然唯物主义意义上的实体世界,而是人的实践活动何以成就人的世界,因此,与其把实践唯物主义归为“唯物主义”的类型之一,还不如称之为“唯实践主义”或者“实践哲学”。
    • 樊利娟
    • 摘要: 在知识的起源问题上,近代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并以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为其具体表现,我认为这场理论之争是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产生的近代哲学史背景,马克思理解的实践是自然本体论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结合,是主体和客体的双向对流的感性活动,是克服以往哲学片面性的全面理论。
    • 朱汉民
    • 摘要: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传播和发展,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有着许多相通的思想基础。二者既有价值观念相契合的思想基础,也有思维方式相契合的哲学基础。这里,重点探讨二者的思维方式相契合的哲学基础,即“实事求是”与实践唯物主义的相通性。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改造、运用“实事求是”思想作为“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
    • 朱汉民
    • 摘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这一哲学是在克服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缺陷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同时也成为引导人类去建立一种理想社会即共产主义的行动哲学。"实事求是"既有十分深厚的中国传统哲学基础,又能够体现出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原理。中国哲学具有以"实践"为本位的思维特点,中国哲学的起点是实践性的"事",即使讲到"物"也是纳入主体性实践对象的"事物"。从本体论而言,"事"往往呈现更本源的意义;从认识论而言,真理检验的标准也依据"实事"。毛泽东诠释的"实事求是",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化的实践唯物主义的表述。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践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时的两个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两个"相结合",在"实事求是"中得到最重要体现。
    • 杨丽珍
    • 摘要: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弗兰西斯·培根首创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唯物主义哲学,为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乃至人类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思想武器。在哲学史上马克思首次对培根哲学进行科学评价和系统扬弃,将培根的近代实验唯物主义哲学进一步推进到新的阶段——现代实践唯物主义阶段。当前,人类历史正步入数字化时代和科技大创新的时代,由培根提出,经马克思扬弃的新兴自然科学成果、唯物主义哲学成果应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紧密结合的先进理念仍然没有过时,并将发挥更为积极的引领作用。
    • 卜祥记; 刘雅兰
    • 摘要: 近40年来,国内学界针对实践唯物主义所展开的原则性批评集中在三个方面:实践唯物主义放弃了唯物主义基本立场、再度把实践原则神秘化以及并未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富有成效的成果.对此,我们必须做出如下澄清:实践唯物主义本质性地超越了认识论意义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之争,是把它们结合起来的真理;作为不同于理论哲学的实践哲学范式,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全新哲学立场的理论宣言,是走向唯物史观的理论中介;不论是作为新哲学范式的实践唯物主义,还是作为实践唯物主义具象化展开的唯物史观,它们都只是马克思用于破解资本主义之谜的理论准备和方法论工具,而不是马克思全部理论工作的宗旨所在.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应把马克思的哲学本身作为最主要的研究对象,而是要坚持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践性精神,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反思紧迫的时代性课题.
    • 李潇潇
    • 摘要: 实践唯物主义的勃兴对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无疑具有历史合理性和理论进步性.进入21世纪,实践唯物主义对现实生活的解释力和对理论问题的回应性都呈现出不足,其理论解释域留下了许多空白和矛盾之处,因而没有形成一个完成的体系.这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当然,实践范畴在哲学变革中的理论意义无法取代,马克思的哲学研究也正是通过这一范畴才实现了唯物史观的创立.因此,时代的进步和理论的发展,都要求进入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再停留于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范畴,中国学术开始探索在实践范畴的基础上,从历史唯物主义视野出发,历史地、现实地研究人类历史和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过程.
    • 谭森
    • 摘要: 如果从哲学史的视域回溯唯物主义的发展脉络,我们可以发现传统唯物主义发展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后,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走向了理论的终结.这种终结既是说我们无法提出比"物质"更为确切的概念去说明这个世界的客观性,更是说我们与其去关注这个世界的先在性,不如去说明这个巨变世界是如何形成的.然而,这种终结并不意味着传统唯物主义走向了终点,反而为一种新的唯物主义的诞生,即实践唯物主义提供了理论发展空间.
    • 崔平
    • 摘要: 马克思不满意旧唯物主义把主体性完全让渡给唯心主义,但坚决摒弃绝对的唯心主义,他天才地观察到社会历史的真理话语必须融合物质和精神,因而努力探索符合现实存在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新哲学。在这种努力过程中,实践领域成为马克思超越唯物和唯心的突破口选择,因为它在经验直观上同时拥有主观和客观要素。但是马克思并没有把自己筹划的新哲学明确地直接冠名为“实践唯物主义”。所谓“实践的唯物主义”绝不同于后来人们所演绎的“实践唯物主义”。
    • 陈雅莉
    • 摘要: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称谓的讨论,国内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至今也未能形成统一的认识和看法。目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解读主要分为四种: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以及辩证的、实践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笔者更倾向于认同最后一种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哲学、新世界观,就在于其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超越,在于其理解和把握“物本身”的方式是新的,是辩证的、实践的、历史的。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从不同的维度和层面反映同一个世界观,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应当将三者统一起来去把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