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自然观

自然观

自然观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279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哲学、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00篇、会议论文97篇、专利文献20048篇;相关期刊1322种,包括学理论、求索、齐鲁学刊等; 相关会议75种,包括第七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长三角研究生学术论坛、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2年年会暨第七届管子学术研讨会等;自然观的相关文献由295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丹、徐娟、丛大川等。

自然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00 占比:11.82%

会议论文>

论文:97 占比:0.42%

专利文献>

论文:20048 占比:87.76%

总计:22845篇

自然观—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英伟; 宋婷
    • 摘要: 生态女性主义从性别向度出发,通过对女性与自然关系的探索,构建起区别于机械论自然观的新型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的整体性和有机性。基于女性原则,生态女性主义从整体性出发,尊重多样性,运用多元融合的思维方式,通过打破"父权制"的压迫来改变人类统治自然的传统结构,尝试在人与自然之间构建起一种和谐共生的新型伦理关系。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为人类重新审视自然、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女性视角,为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 刘熙雯
    • 摘要: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个重要的维度。马克思在论证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时,将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作为基本观点,马克思的哲学自然观事实上是一种辩证的唯物主义实践自然观。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就是一种实践关系,这种实践关系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把握,即实践活动是人类脱离自然界中介;自然是人类实践的前提、对象、结果;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从实践的观点出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把握,有助于把握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自然观的实质,进而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 王慧慧
    • 摘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不仅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而且是生态问题在马克思思想中首次出现。马克思驳斥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自然观和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自然观,首次提出了人与自然、自然史与社会史相统一的自然观。在人与自然异化的哲学批判基础上,马克思明确指出资本逻辑和异化劳动是生态危机的根源,指明了共产主义是解决劳动异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路径。
    • 李子嘉; 秦洛峰
    • 摘要: 现代主义建筑所代表的前卫、简洁、功能性等精神,看起来与中国传统园林内敛含蓄的思想、繁复逼仄又抽象的空间设计理念完全不同,二者甚至分别归属于建筑与景观两个学科。但是,随着绿色建筑学、生态学的发展,当下建筑与景观的学科融合成为大趋势。文章通过对比现代主义建筑与传统园林在设计思想上的共通点,来探讨中西方设计思想在文化和历史长河的交锋点、重合点,对东西方文化共通的美学观、建筑观进行归纳。
    • 王双
    • 摘要: 培养儿童“共生共在”自然观,是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实践的问题。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学科育人的实践中,应当进一步明确自然是儿童成长的不可替代的德育路径、不可或缺的童年伙伴、不可忽视的学习场域。通过组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与自然的亲近互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批判性的思考等方式,推动德法学科的教学转向,培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自然观
    • 秦绪娜; 厉姝婴
    • 摘要: 当今世界生态问题日益突出,深入系统地认识马克思的自然观并挖掘其生态意蕴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结合其时代背景扬弃了西方传统的自然观,形成了以实践为基础、人与自然辩证一体的自然观。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体现在自然、人类和社会历史三个维度,通过挖掘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为当今时代的生态问题提供哲学指引,从理论思辨到当代社会现实,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全球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 魏书胜
    • 摘要: 把握马克思自然观的深刻内涵,仅仅超越苏联教科书回到马克思的思想文本是不够的。康德通过“哥白尼式的革命”和“物自身”观念所确立的主体性原则,才是通向理解马克思自然观的真正桥梁。马克思的关系自然观,从其在康德的思想逻辑中而言,是对康德应有自然观的实现;从其建立于实践哲学的基础上而言,又是对康德自然观的超越。
    • 刘媚
    • 摘要: 每个时代的自然观总与该时代的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是对该时代的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成果的概括和总结。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就蕴含着一定的自然观思想,即以"元气论"为基础的自然本体论,被动消极的自然认识论以及"天人合一"的自然价值论。通过对《红楼梦》自然观的研究,能够从具象上更深入地理解自然观,更重要的是对于当代建设生态文明以及人的自然本性回归有着切实有效的指导意义。
    • 周又红; 毕可雷
    • 摘要: 从中国古代建筑、诗词绘画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古人对自然的尊重与顺应,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本期介绍《环保三十六计》之“建筑探古计”“社区访古计”“丹青绘画计”“诗歌吟唱计”。
    • 岳奎; 许慧
    • 摘要: 实践哲学解决了自然观与历史观是否统一和如何统一的真理性问题。受历史条件限制,实践哲学对自然观与历史观为何统一的价值性问题的探讨并不充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该问题日益凸显,表现为理论逻辑缺失和实践价值混乱。发展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新时代表征,兼具价值批判功能,有研究该问题的天然优势。从发展哲学出发考察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价值统一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从人的多元生活需要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人本价值,从异化劳动对生活需要多元性的消解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价值观物性特征的批判价值,以及以满足人的多元生活需要确立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旨归的共产主义社会多维发展观的发展价值。从发展哲学考察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价值统一性的现实意义在于:坚持并发展了实践的观点,回答了“要不要发展”的问题,批判了虚无主义;重申了马克思主义非中介性多维发展观,回答了“要怎样的发展”的问题,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维发展观;以培育新理性,激发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构建多维劳动价值体系,鼓励创新型劳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回答了“要如何发展”的问题,批判了共产主义乌托邦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