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430篇,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哲学理论、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7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69篇;相关期刊281种,包括现代哲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求实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六届南北五校哲学博士生论坛、2009北京地区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2008北京地区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相关文献由44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一兵、徐崇温、冯景源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27 占比:85.57%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60%

专利文献>

论文:69 占比:13.83%

总计:499篇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发文趋势图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研究学者

  • 张一兵
  • 徐崇温
  • 冯景源
  • 李锐
  • 段立全
  • 刘琳
  • 宋玉路
  • 宗钰
  • 张佳慧
  • 张立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贺绍芬
    • 摘要: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马克思“历史科学”建构的起点,蕴含着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在《提纲》第一条中,马克思合理地介入实践范畴,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展开了彻底性批判,既有力驳斥了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感性直观的致命缺陷,又猛烈抨击了唯心主义抽象能动的根本缺陷。马克思经由对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双重清算,不仅完成了对旧哲学内在体系的彻底解构,从旧营垒的困境中跳脱而出;而且以实践观为锁钥开辟了认识世界的新路径,通达出一种导向科学观念本身的历史思维模式,从而实现了对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历史性超越。
    • 刘建江; 贺新元
    • 摘要: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以对感性概念的重新审视为契机,从哲学的视界、哲学的致思方式、哲学的立脚点和哲学的使命四个方面清算和批判了费尔巴哈哲学。通过批判费尔巴哈从客体的方面对待感性的理论态度,马克思主张从主体的方面重新理解和确定感性,把感性存在从被动的感性(受动)导向主动的感性(活动),实现了哲学视界的创造性转换。通过批判费尔巴哈感性直观的方法和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张一种实践的思维方式,把对感性问题的探讨从纯粹的理论领域导向感性的现实生活领域,实现了哲学致思方式的革命性变革。通过立足于市民社会之上的高位阶界面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缺乏一种历史的视野和维度,马克思发现了哲学的立脚点在于“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通过批判费尔巴哈哲学从静态感性的角度仅仅知道解释世界这一理论缺憾,马克思发现了哲学的使命在于改变世界。
    • 冯丽晓
    • 摘要: “实践”的观点首次被提出是在马克思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践唯物主义得以建立。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这深刻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的一切旧哲学都在根本上存在差异。旧哲学局限于对世界现实加以阐释,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推陈出新,不仅仅阐述了客观世界,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还把人类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作为自己的目标。历史和实践都证明了爱国主义精神是永垂不朽的社会主义文化,塑造的思想历久弥坚、历久弥新。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就在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而这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进程中发挥的重要指导作用。第一,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扎实雄厚的理论基础。第二,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自己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科学的的检验标准。第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还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其可以保证“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始终坚持朝正确的方向前进,促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理论上不断推陈出新,在实践上吐故纳新。
    • 刘同舫
    • 摘要: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在学界引发了诸多争论,其焦点在于如何理解“哲学家们”的指涉对象、马克思是否放弃“解释世界”的理论诉求以及“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问题。在笔者看来,探讨“哲学家们”的指涉对象理应自觉置于马克思创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学术背景和时代环境进行考察,马克思视域中的“哲学家们”实际上具体指向某一类人;在是否放弃“解释世界”的诉求上,马克思确实舍弃了哲学性质维度的“解释世界”,但并没有完全放弃哲学认知意义上的“解释世界”;在“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关系上,要结合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进程以及哲学观变革的意义予以整体审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对继承与发扬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精神及其价值旨趣具有重要意义。
    • 王天民; 高涧竹
    • 摘要: 实践概念在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居于突出重要的地位。实践是马克思阐释认识问题的核心理念,论证人与世界统一性的中介,探析人的本质问题的基本视点。马克思对实践概念的全新阐释,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破旧立新的革命精神等一系列鲜明特质。新时代重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观,对于更新实践育人模式,优化实践育人环境,与时俱进培育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覃月; 许彬
    • 摘要: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首次阐述了关于实践的哲学思想,创设了关于实践的话语空间。康德的实践观、黑格尔唯心主义实践观和费尔巴哈感性直观的实践观构成了马克思实践观出场的哲学语境,亦是马克思实践观形成的重要思想来源。马克思在批判前人哲学思想的基础上,阐述了实践观的具体内涵,其主要从实践与思维、人类社会、宗教和自然环境的关系阐发的。多维审视马克思的实践观,对于新时代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杨楹
    • 摘要: 马克思生活哲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不是“哲学”,而是“生活”。如此,以现代社会为历史与逻辑起点,以批判“副本”进而批判“原本”、“改变世界”为手段,以“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为目的,构成马克思生活哲学的运思逻辑与价值旨趣。基于此,《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批判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为直接性、表层性话语,较为完整地呈现出马克思生活哲学的生活世界论、生活真理论、生活环境论、生活意识形态论、生活感性论、生活主体论、生活心理—情感论、生活本质论、生活方法论、生活立场论以及哲学功能论,生成马克思生活哲学的基本理论面貌,构成马克思生活哲学的理论大纲。
    • 玉菊浪; 金俊铭
    • 摘要: 哲学界的问题离不开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最终也要回归到人。人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古希腊人学思想到黑格尔的人学思想,费尔巴哈抽象的人学的过程,并在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人学思想。马克思“扬弃”人学的观点,在社会大环境中探索人,以现实为起点,以人的解放为价值追求,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形成了马克思独特的人学世界观。新时代,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对于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深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 马会晴
    • 摘要: 在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进行解读的时候,不同的人挖掘到了不同的内容。第十条所提出的市民社会理论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而第十一条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缘起之一。本文试图将二者融入进理论变革与社会变革的辩证关系中去解读,以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并为新时代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等提供理论依据。
    • 魏艳芳; 卢晶颖
    • 摘要: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在布鲁塞尔完成的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尽管《提纲》只有十一条,不足1500字,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却具有十分特殊的历史地位。在《提纲》中,马克思立足实践的观点,在批判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上,阐述了新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