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市民社会

市民社会

市民社会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3724篇,主要集中在法律、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03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2239篇;相关期刊1298种,包括法制博览、法制与社会、学理论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2013北京文化论坛、全球化与变化中的价值观国际学术会议、湖北省农业法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暨第二届“南湖 中国农村法治狮子山论坛”等;市民社会的相关文献由345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浩斌、王飞南、杨仁忠等。

市民社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03 占比:62.10%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35%

专利文献>

论文:2239 占比:37.55%

总计:5963篇

市民社会—发文趋势图

市民社会

-研究学者

  • 王浩斌
  • 王飞南
  • 杨仁忠
  • 仰海峰
  • 卢德友
  • 伍俊斌
  • 刘晓欣
  • 张一兵
  • 李文峰
  • 吴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璐杨; 伍志燕
    • 摘要: 葛兰西实践哲学中的市民社会思想最终指向现实的政治与经济斗争,但他认为社会不仅是通过政治与经济相互作用的关系而再生.现实社会更多是通过文化形式、社会交往以及法律结构等融入市民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分子的合力作用而再生.葛兰西对待市民社会的问题,更多地不再是停留于政治与经济领域,而是将其置于意识形态范畴进行思考.市民社会在葛兰西实践哲学里属于上层建筑的领域,是无产阶级进行意识形态批判与意识形态建构的重要场所.
    • 白童
    • 摘要: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写作目的是基于马克思秉持的理性主义国家观与实存的现实间的矛盾。马克思在受到费尔巴哈的主谓颠倒法的影响下,以思辨性为出发点批判了黑格尔国家观,用存在代替观念,最终确立现实的市民社会是政治国家的发展动因的结论,并表明只有在市民社会的进程中实现超越官僚阶级政治的“真正的民主制”,才能化解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对立与分离从而使二者达到统一。
    • 王瑛
    • 摘要: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是其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社会与国家关系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马克思经典文本的深入研读,分析和梳理了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思想来源及其形成和发展。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式解决问题方案的直接驳斥,找到了现代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二元对立,接着马克思进一步挖掘市民社会内部的权利关系,在批判继承黑格尔市民社会概念的基础上揭示出市民社会的本质,即市民社会的现存形态是以私有财产关系为外部形式的,市民社会褪去了理想社会的面纱,逐渐彰显出自利、孤立的时代特征,市民社会的概念最后被马克思比较明确地替换为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概念,并以此揭示了资本主义体系内在危机,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喻卿; 陈文青
    • 摘要: 布鲁诺·鲍威尔将“犹太精神”与现代工业精神相联系,对“犹太人问题”的解决方式仍然局限在“废除宗教”层面。而马克思认为“犹太精神”实质是以利己主义为原则的商业精神,其内涵与现代市民社会密不可分,反映了具有现代性的人的主体性和自由等本质属性。马克思主张立足于市民社会及其批判来解决“犹太人问题”。本文认为应从现代性视角理解马克思眼中的“犹太精神”、分析马克思对鲍威尔犹太人问题观的批判以及马克思解决犹太人问题的现实路径。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现代性批判思想对唯物史观构建及其后期现代性批判思想的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也为我们当下应对现代性危机提供了思想借鉴。
    • 李应瑞
    • 摘要: 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关于现代国家的著作的计划草稿》,构成了青年马克思进行现代国家批判及理论建构尝试的重要环节。立足于现实的物质利益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分析中初步明确现代国家问题研究新方向,进而开始将现代国家问题研究同政治经济学研究、人的解放命题相结合,阐明政治解放同人的解放的本质区别,初步揭示出资本主义现代国家的本质及局限性,并在市民社会的经济学分析中指出无产阶级承担着实现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赋予了现代国家范畴全新的理论语境和科学内涵。《关于现代国家的著作的计划草稿》是马克思对1842—1844年政治批判及理论研究成果的重要总结,也是他进一步深化现代国家问题研究、建构全新现代国家理论的思想框架和主题索引,是理解马克思现代国家思想的锁钥。青年马克思进行现代国家批判的思想进程及理论要点,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马万东
    • 摘要: 黑格尔与马克思通过将政治经济学纳入理论视野开始面对市民社会问题。出于方法论的高度自觉,他们都从原则入手去理解市民社会,黑格尔采用特殊性原则和形式的普遍性原则,马克思则采用劳动原则和资本原则。由于这种解释原则上的不同,使得他们所呈现的市民社会的理论图景也不相同,进而塑造的学科形态也有显著差别。正是由于他们的先驱性工作,市民社会才获得独立性与合理性论证,古典社会学也从传统的学科形态中破茧而出,逐步获得独立的学科地位。
    • 徐苗
    • 摘要: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避谈“市民社会”的事实,在学界引发了市民社会概念是“消失了的范畴”这一代表性观点,但从文本表述和文本内容相结合的整体性视角来看,市民社会概念实质上是“隐匿”而非“消失”的。市民社会概念的“隐匿”主要源于马克思研究视域和批判方法的双重变革:从国家到市民社会的研究视域的转变促使马克思认识到现实的市民社会内蕴多重历史面相和理论意涵,马克思为革新和重构市民社会概念而刻意将其加以“隐匿”;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的运用则推动马克思自觉意识到应当深入市民社会内部展开具体的、历史的分析,这种批判方法的变革为市民社会概念的“隐匿”留存可能性与合理性空间。市民社会概念的“隐匿”不仅表征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一种进步性指向,也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展开的市民社会批判中自我革新的理论品质。
    • 艾翔
    • 摘要: 从分析王松《烟火》独特的表达方式入手,考察其由内而外的平民立场和市民社会视角及独特的历史观照,明确现代城市的建立过程与市民社会的冲突,以及后者内在的生存样式,并借此反思革命及其叙事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历史作用。通过对读天下霸唱现实题材新作《大耍儿》,观察市民文化在百年历史中的盈亏涨落,并理解城市文学在洞察历史方面的独特作用。
    • 张飞; 何正玲
    • 摘要: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则是马克思所批判的对象。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中存在着诸多马克思所批判的内容,如黑格尔市民社会下人的异化劳动现象、黑格尔颠倒了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未能把握住市民社会中真正的活动主体等。同时,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批判后,作出了最终的走向,即走向现实的人、走向人类解放、走向共同利益。
    • 张繁星; 宁莉莉
    • 摘要: 文化领导权理论是葛兰西在对世界各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不断探索后产生的,该理论体现了葛兰西对西方和东方、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政治领导权和文化领导权的深刻思考。葛兰西对国家和市民社会的重新定义构成了其文化领导权理论的一个逻辑起点,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独具特色的争夺文化领导权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文化领导权理论的特色之处不仅体现在文化领导权的组织者和传播者是有机知识分子,而且还体现在文化领导权的获取策略是“阵地战”。葛兰西对多个理论和概念的创新性与重新应用都使文化领导权理论绽放着不可忽视的光彩,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在当今时代仍然有可以借鉴之处,不管是在学术方面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具有较为重要的研究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