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第二届现象学与教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第二届现象学与教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第二届现象学与教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0-10-14

主办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会议文集:第二届现象学与教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今天在这里汇聚一堂,是因为有着共同的追求利期望。殷切期待着看到,现象学,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思想,能够和一直所从事的教育、教育的学术获得一个美好的结合,由此获得“一种新的教育学的可能性”。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上,已经有过辛勤的耕耘,是他们卓越的贡献,成就了这个把我们联系在一起的富有盎然生机和充满学术魅力的领域。特别向未能到会的马克斯·范梅南教授表达真诚的敬意。会议从2006年首届开始,并在4年后的今天召开第二届会议,与马克斯·范梅南教授热情的关心与支持是分不开的。
  •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全球化时代教师同情心及其培育问题。文章提出,全球化时代教师应担负起培养具有同情心的世界公民的重要责任。为了履行这个责任,教师本人同情心的唤醒和培育尤为重要,教师的同情心是教师教育伦理形成的奠基性品质。文章辨析了同情心的概念与类型,从同情的对象和机制两个维度入手,将人类的同情划分为15种类型,为观察和分析一般社会生活包括教育生活中的同情现象提供了概念框架。根据这一概念框架,文章对如何唤醒和培育教师的同情心提出了一些观念性的意见和建议,期望能够引起教师培育机构的注意,并希望有助于教师本人对于同情心在教育过程中作用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 摘要:我国与国外教育现象学研究存在路径上的差异,国内多为理论研究,国外多为实践应用。不同的发展路径源自于对教育现象学基本问题的不同认识。教育现象学应归属于现象学还是教育学?教育现象学是一门学问还是一种方法?教育现象学是思辨的还是实践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澄明教育现象学的本真,进而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搭建一个对话与交流的平台。
  • 摘要:现象学关于原意识和反思的理论,对丁理解教师之教、教师反思以及实践中的教师反思何以可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现象学视域中,“原意识”是人对自己正在进行的意识行为的觉察,反思则是对这种觉察的觉察,并且是课题化的更具能动性和自觉性的直接觉察。这一理解,既明确了反思作为意识的根本性质,同时也确立了反思的位置,它使原意识得以觉察,但又不超越于“意识”形态而成为概念化的“认识”,由此合乎逻辑地解释了反思在实践中如何可能的问题,反思拥有意识的一切属性特征。“反思是对原意识的觉察”,由此确立了教师反思是对“教的原意识”的觉察。“教师反思作为意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教师在专业训练中形成“教的意识”,“教的意识”支配和激发着“教的行为”,每当有的教的行为发生即时就被觉察,这一觉察是教师的“原意识”;同时每当有教的原意识发生也会即时被觉察,这一觉察是教师的“反思”。在教的原意识与教师的反思意识的关联关系中,可以更深刻和丰富地理解教师反思作为意识之于教师之教的实践性质、教师专业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事后发生的反思活动的重要意义。
  • 摘要:和谐的师生关系给予师生双方的生活以美的享受,反之,师生双方的内心会增添一份难以言说的烦恼。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关系,它总是发生在具体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情境中,时刻影响着学生的精神生活品质。为了比较准确地理解师生关系的实质内涵,试图通过舍勒的情感现象学视域去探寻师生关系中的情感特质及其教育学意义。
  • 摘要:近年来,“生活世界”概念被引入教育研究领域,提出了教育面向生活世界、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等观点。在此背景下,引入马克思“感性活动”的理论立场阐述教育转向生活世界,这是一项重要而义严肃的课题。“感性活动”解析了人是对象性存在的基本道理,生活世界是人与对象物交往关系的建构,是人的社会本质的确立,这也是塑造人的主体性的基本要求,成为培养主体的人的基本途径。就此而言,“感性活动”的理论意义在于为理解教育转向生活世界提供思想方式,确立价值取向。
  • 摘要:可以去教“教”的形而下之术,却无法直接教“教”的形而上之道,但人可以领会、理解和体悟道。深刻地理解这个世界,才能深刻地存在于这个世界。教育依然。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范梅南深究教育之思,他们都表达了对“教”的深刻洞见。“教”乃“让-学习”。这种“让予”的姿态是一种开放的姿态,敞开的姿态,自由的姿态。此教育关系中的“让予”有对孩子的允诺与祝福。“让-学习”的根本是“让-生长”(let-live或let-exist)。“教”就是让孩子们学习思想(thinking),学习存在和存在之思。“教”就是让孩子们的本质显现出来,敞亮起来,澄明起来。孩子们首先要被唤醒,要亲自去体验、去领会、去思想、去觉悟存在的意义。人之为人的本质恰恰是这种“本源之思”。“教”就是要“引山”这种“本源之思”。海德格尔和范梅南的追求都很明确,目的在于获得关于思的事情的智慧,而不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思想的事情”(thoughtfulness)就是那源头活水。师者,思也!
  • 摘要:本研究把现象学的核心精神解释为“意识现象学”,与之相应,把教育现象学的核心精神定义为直觉教育学。从意识现象学和直觉教育学的视角分析小说《象棋的故事》与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三个“自闭症患者”的超常、反常、失常而发达的直觉。由此获得两个结论:第一,人的最宝贵的元素是“意向性”,为了保护人的意向性,人需要悬隔杂念,守护自己的“赤子之心”。为了重新恢复人的直觉和相关的智慧,教育学需要有新的转向即“现象学转向”。教育现象学的使命是重新恢复人的智慧。智慧诞生于空灵的直觉、直观和顿悟,而并不来自循序渐进的积累。智慧不是无休止地增加知识,而是寻找知识之间的关系。智慧就是从一个事物中顿悟、领会内在的结构,或者,从多个事物之间顿悟、领会内在的联系。第二,不过,人仅仅只有发达的意向性仍然不够。发达的意向性可以成全诸种“神童”的出现,但“神童”的出现如果以身体的孱弱、与他人交往的无能作为代价,反不如节制人的直觉,限制人的意向性,让人展开“非意向性”的、“诗意地栖居于大地”的、“天、地、神、人和乐共处”的生活。
  • 摘要:科学世界:理性致力投射的世界科学世界的特征基于课题意识的世界(胡塞尔)关注对存在物本身的改造的世界正式的、科学的、抽象的、匿名的、普遍的世界情境独立/抽离的世界(伯恩斯坦、吉登斯)正规化、理性化的世界(哈贝马斯)。
  • 摘要: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体现了教师成长两种不同的研究视域和范式:以教学为专业的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技术理性的发展模式;而以教师教育智慧的创生、丰富、拓展与深化的教师专业成长则是一种生成意义的长成模式。教师专业发展的危机表面上表现为师生生命意义和教育意义的丧失,其深层根源则是对生活世界的脱离以及近代科学客观主义和实证主义成为教师专业发展自明性的前提。现象学对近代科学的反思和修葺,对我们反思和克服教师专业发展的危机具有非常重要的参照价值。教师专业在本质上是教师在与儿童相处时所显现出来的教育智慧。教育智慧具有意向性和实践性。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在与儿童相处中形成教育智慧的过程。教师只有回到生活世界,去追寻其与孩子相处的生活意义和教育意义,才有可能形成教育智慧。生活体验与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
  • 摘要:语文教育是语言意识品质的养成。语文要教的是语言,语言要凭借意识授予意义的行为才成其为表达,意义是表达之本质,语文教育的核心就是如其所是地使意识授予语言符号(语文教学内容)以意义,这个意义授予的行为就是语文教育的实践。一个有专业发展的语文教师,应当将初一剑高二的每一个语文教材内容都视为活生生的语文素养体现,而它们连贯起来,就养成了学生的语言意识品质。这个过程需要以理论的态度做剑精致的整体设计,确保每个年级、每个学段语文素养养成的适恰性,这样的设计不是简单的技术规定,而是语文教育实践的必然追求。
  • 摘要:伦常明察是现象学本质直观方法在伦理学领域的运用,指在伦常体验中,价值作为直观的内容而被给予,人类认识价值的方式不是理论抽象而是情感的直观体验。同时,情感有其自身的逻辑和秩序,不同于理智的秩序,因此不能简单的用理性来推论道德。舍勒的价值伦理学尤其是伦常明察方法对于重新思考道德教育的基础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基于此,道德教育应该摒弃相对主义的伦理观、重视直观的道德体验对于道德建构的意义、关注德育中的情感因素及重视对学生价值感受力的培养。
  • 摘要:教育现象学方法论可以在现象学寻找事物本质的方法论中寻找剑根。胡塞尔现象学对事物本质有两点“革命性”的认识。一是认为,个体、偶然的存在物可以具有本质,这是对传统本质观“共相说”认识论的颠覆;二是认为本质可以通过“看、直观”获得,这是对笛卡尔以来本质通过“思”获得的方法论的颠覆。但是,现象学本质观也存在两点悖论。首先现象学也以追求客观、确定的本质为目标,可是经过个体主观过滤后的意识(现象)不可能是确定、客观的;其次,通过对主观“前见”的悬置,经验之我不可能还原为先验之我,因为“前见”不可能被“经验之我”悬置起来,也就不可能找到纯粹客观的本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