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4463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体育、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80篇、会议论文170篇、专利文献60659篇;相关期刊1512种,包括上海教育科研、中国教育学刊、中国考试等; 相关会议112种,包括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年会、第二届中国教育国际化与信息化论坛、华东高校工程训练教学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等;教育评价的相关文献由512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尧、邱均平、马力等。

教育评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280 占比:6.57%

会议论文>

论文:170 占比:0.26%

专利文献>

论文:60659 占比:93.17%

总计:65109篇

教育评价—发文趋势图

教育评价

-研究学者

  • 刘尧
  • 邱均平
  • 马力
  • 李佳孝
  • 王蕾
  • 吴钢
  • 蔡敏
  • 辛涛
  • 刘志军
  • 李亚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田伟; 杨丽萍; 辛涛; 张生
    • 摘要: 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的目的是引领教育发展.有效使用监测技术,对学习环境与学习质量的动态变化进行充分且及时的评估,不仅对于特定个体,对于国家和社会也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分析了我国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的现状,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从教育评价云平台建设、信息化测评特色解决方案与教育监测结果可视化三方面阐述了"互联网+"国家教育质量监测已取得的各项进展,对信息技术为教育监测提供的新思路进行了系统化总结,同时揭示了我国教育质量监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了突破监测与评价的技术瓶颈,走出监测体系建设的困境,本文提出了未来教育质量监测与先进科学技术在融合时潜在的攻关方向与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旨在协同多方努力共同推进我国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 伍远岳; 程佳丽
    • 摘要: 多元文化的理解是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教育评价需要积极回应的问题.以哲学诠释学为基本理论支撑,从理解的视角探讨教育评价,体现了教育评价中多元文化的视域融合及评价主体的平等对话.文化理解视角下的教育评价主张尊重文化多元,包容文化差异,消除文化偏见,以体现评价的客观性、适应性和公平性.在实践路径上,文化理解视角下的教育评价要求评价者树立文化包容的评价观念,通过增强协商对话营造文化交融的评价氛围,强化质性评价促进评价意义的生成.
    • 曾丹
    • 摘要: 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线上学习评价存在的问题,文章以高校"数字平面制作"课程为例,提出从"应然"状态分析学生线上学习评价系统构建的原则及衡量的标准,然后结合线上教学各环节特点构建基于"能力+潜力"的学生线上学习评价体系,设定评价指标,最后基于评价体系开发"成长树"互动评价系统,全过程、全智能、可视化、科学地评价学生在线学习情况,为高校学生线上学习评价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 德拉甘·加塞维奇; 吴志超; 卢思旭; 孙波; 何珺
    • 摘要: 学习分析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分析教和学活动的过程,是面向未来智能教育跨学科培养人才的关键技术。当前,如何通过对学习环境和学习活动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机会,引起教育界前所未有的关注。而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和在教育中的广泛运用,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数据分析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挑战,也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许多棘手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文章回顾了近几年国际上学习分析研究和应用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主要成就;探讨未来学习分析发展中,如何从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和领域的研究中受益;剖析学习分析框架中数据收集、模型建立及实践应用中的关键问题;并运用大量的实证研究案例,展示学习分析在自主学习、发展学习策略、解决个人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问题中的应用潜力。在此基础上,文章从数据使用和获取、模型优化和实施、模型可解释性、学术研究四个层面,提出未来学习分析的研究建议。
    • 高新芝
    • 摘要: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构建高校质量保障体系,探索立德树人成效,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逻辑起点。文章主要研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教育之道,依据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第一性原理分析其构建的基本原则,指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需要处理好主要关系,并根据系统性原理构建多元治理质量保障体系。
    • 南晓鹏; 王新凤
    • 摘要: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致力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本科教育质量尤其学生学业质量是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关键与基础。2014年以来,我国开始实施高考综合改革,探索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招生模式。改革省份已开始积极探索综合评价招生。新高考生源的学业质量直接关系到高考综合改革的成效和本科教育质量。学习适应性是了解学生学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对新高考本科生源学业质量进行评价的重要方面。基于对试点省份本科高校新高考生源的问卷调查发现,综合评价招生学生在总体学习适应性、课程与教学安排、认知与学习能力、学习投入与专业知识、学习策略方面优于统一高考招生学生,但在学习环境方面的适应性低于后者。学生个人特征、家庭文化背景、新高考改革成效和学生学校教育特征等因素都可影响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需要优化高校招生录取模式,完善与新高考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发展评价体系。
    • 魏秀超; 王依多; 王艳霞; 张美玉
    • 摘要: 通过对美国职业教育自建立之初到21世纪以来的生涯教育评价体系进行梳理,总结了美国生涯教育评价从兴趣导向到服务导向,再到生涯导向的三个阶段的特点。借鉴其经验,得出我国生涯教育评价目标整合化、评价内容系统化、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启示,并尝试对我国高中生涯教育评价体系进行了初步构建。
    • 胡吉; 姚三军
    • 摘要: 发展第三方教育评价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与教育评价专业化发展的一种理论共鸣和实践共识,它既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实现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需要,更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第三方评价发展面临着认同危机、制度保障缺失以及自身孱弱等主要困境。我国要深化与拓展第三方教育评价理论的中国化和实践研究,充分发挥其对教育评价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政府要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为第三方教育评价提供法律法规上的认同与赋权;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要加强自身建设,在确保独立性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建立行业标准与规范。
    • 张玉超; 董养社; 万紫艳
    • 摘要: 学生体育素养水平是检验学校体育教育质量的试金石,构建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是改进新时代学生体育学习评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一项重要工作。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国内外体育素养的概念内涵、理论基础、评价内容等进行梳理;运用德尔菲法邀请专家对大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进行筛选,通过数理统计法对多轮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构建了包括5项一级指标、16项二级指标、30项三级指标的大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涵盖体育认知、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质水平、体育品德5个方面。最后,依据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体系的权重,对各个指标的内涵和数值计算进行了说明。结果显示,专家对本研究构建的大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大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中,体育认知影响较小,体育行为是首要指标,体育技能、体质水平和体育品德的重要性具有同等地位。
    • 陈敬
    • 摘要: 教育评价改革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和牵引动力。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就要以“评价改革”为牵引:修正教育评价“指挥棒”,强化区域统筹;校准教育评价“标准尺”,彰显办学特色;借力教育评价“助推器”,完善教师评价;突出教育评价“体检仪”,落实五育并举。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