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3285篇,主要集中在教育、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体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70篇、会议论文104篇、专利文献61197篇;相关期刊1163种,包括教育文汇、素质教育大参考、班主任等; 相关会议68种,包括第12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2014年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年会、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等;学生评价的相关文献由364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凯、李树培、欧阳河等。

学生评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70 占比:4.92%

会议论文>

论文:104 占比:0.16%

专利文献>

论文:61197 占比:94.92%

总计:64471篇

学生评价—发文趋势图

学生评价

-研究学者

  • 王凯
  • 李树培
  • 欧阳河
  • 蔡敏
  • 张勇
  • 李莉
  • 汪振德
  • 王丽
  • 王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朱丽
    • 摘要: 教-学-评是一个有机整体,教师不仅要会教学,也要会评价学生的学和自己的教.评价是教师应具备的一项专业能力,而教师的评价素养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维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客观,也要合乎一定的伦理规范.从实践来看,教师在学生评价中应遵循的伦理原则包括尊重学生的隐私权、自由表达权和平等对待权等权利,保护学生不受伤害,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伦理视域下的教师评价素养培育路径主要有:在教师教育中培育教师评价伦理素养;制定教师评价伦理规则;教师的自我修养.
    • 雷熙; 林洁; 王彩霞
    • 摘要: 借助可视化软件CiteSpace,绘制我国1999—2021年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的知识图谱,可以发现,我国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大致经历了前期酝酿、初步探索、深入论证3个阶段,主要聚焦“综合素质”“普通高中”“高考改革”“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生评价”等热频关键词,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但遗憾的是,在一些重要理论问题上人们仍然没有达成共识,在高校招生录取如何参考使用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问题上仍然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未来,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将加强学理研究,澄清综合素质评价的诸多理论问题;拓展研究视角,提升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同时,聚焦高校招生“参考使用”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突破点,实现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耦合,探索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的主要路径,有效规避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公平性风险等。
    • 周逸
    • 摘要: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更加注重减轻学生学业负担,鼓励新的教育评价方式的探索与应用,对学生的增值性评价应运而生。本文综合各学者的观点后界定增值性评价的概念,并在说明其相对于传统评价方式的优势基础上,探讨了学生增值性评价目前面临的挑战,并从新时代教育评价的要求出发,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增值性评价的实施建议,对于在实践中落实学生增值性评价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 柴唤友; 陈丽; 郑勤华; 王辞晓
    • 摘要: 学生综合评价已成为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针对现有学生综合评价的理论概念问题,该文提出了综合素养这一新概念,以期助力变革和赋能学生综合评价。首先,在总结梳理学生综合评价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基于学生综合评价概念中的内涵模糊性和内容维度分立性分析,提出综合素养概念,其是指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形成的跨越学科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个性化有机融合,也是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其次,基于综合素养的内涵分析,厘清了包含知识基础层、关键能力层、必备品格层和深化价值观层的综合素养构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含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和文化基础的综合素养理论模型,可为综合素养评价工具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 周新霞
    • 摘要: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基层的教育管理工作者,要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指南,以区域教育评价现状为基础,以群众对教育评价的需求为参照,围绕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具体可从“关注差异、部门兼容”“师德为先、自主参与”“五育并举、差异发展”等路径入手,让教育评价为学校发展护航、为教师发展导航、为学生发展领航。
    • 刘雨青; 崔玉平
    • 摘要: 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一系列教育变革,也带来了教育评价的嬗变。学生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随之发生变革。新兴信息技术促成了评价体系的重构,强调“以评促学”的内在功能。在评价理念与目标上倡导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评价内容上由“分数”到“分数背后”的核心素养;评价方法上由量化评价转向量化与质性评价相融合;评价主体上由单一到多元;评价作用上由“筛选与甄别”到“促进师生发展”。
    • 黄攀; 王琪; 任才芳; 周峥嵘; 许潇; 张娣; 鞠小丽; 邵根宝; 龚爱华
    • 摘要: 目的:分析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基础医学整合课程体系的建设方案和成效,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专家反复论证制定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方案,方案实施后,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临床医学专业300名本科生进行纸质问卷调查。结果:问卷调查发现已完成基础医学相关课程学习的286名本科生中90%对基础医学整合课程体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还有10%的本科生对整合课程体系不了解;调查还发现约80%本科生认同整合课程教学有利于提高基础课程学习兴趣、利于系统掌握基础医学知识、利于书本知识联系临床诊疗和深入学习基础知识。结论: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课程体系整合和实施方案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 张建国
    • 摘要: 每到学期结束之前,各科教师总要为学生撰写一段寄语,填写在素质报告书上。尽管教师在不断地改革着寄语的撰写方式,但效果仍然不容乐观。现状呼唤广大教师撰写学生寄语时,要努力做到形象清晰、语言得体、虚实相生、书写规范、形式多样。
    • 钮烨烨
    • 摘要: 整合"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而建立的学生评价T态模型,具有纵横交互的理念导向、要素协同的整体架构和节点完备的操作技术,凸显评价的保障、改进、激励与鉴定功能。采用横向关联、纵向推进与纵横交互的"境脉教育(教学)"策略,能提升学生T态评价的广度、深度和信度。
    • 解启健; 王丹; 吴宁宁
    • 摘要: 本文采取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将生命意义感应用于高等教育学生评价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本研究对884名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测量大学生群体的生命意义感水平;并对20名本科生进行深度访谈,采用共识性质性研究方法分析“生命意义感”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具体内涵。结果表明:①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内涵兼具个体属性与社会属性: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不仅体现为个人目标的实现,还体现为对他人、社会的贡献;②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水平整体较低,表现为内在感受上的自我怀疑、迷茫无措及外在行为上的逃避与拖延;③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匮乏的形成机制在于中学已形成的生命意义感认知与大学新环境要求的差异性,具体影响因素包括自身因素、家校因素、大学因素及社会因素四个方面。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