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理智德性

理智德性

理智德性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1年内共计73篇,主要集中在伦理学(道德哲学)、欧洲哲学、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185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管子学刊、伦理学研究、人民论坛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等;理智德性的相关文献由76位作者贡献,包括耿芳朝、龚群、于莲等。

理智德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2 占比:5.7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1185 占比:94.20%

总计:1258篇

理智德性—发文趋势图

理智德性

-研究学者

  • 耿芳朝
  • 龚群
  • 于莲
  • 张铜小琳
  • 李金鑫
  • 杨晶
  • 毕文胜
  • 于小晶
  • 刘亚品
  • 刘小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文杰
    • 摘要: 当谈到“知识的本质”问题时,我们很自然地要回溯到《泰阿泰德篇》,“得到辩护的真信念”这一经典的知识定义正是源于该文的讨论,从此奠定了古典的知识内涵,并受到西方学界长期的追捧。直至1963年,盖梯尔通过反例的构造严重威胁到传统三元定义之充分必要性。自1980年索萨首次提出“理智德性”的概念以来,德性知识论已获得长足发展。
    • 张方玉
    • 摘要: 智德是美德伦理学的基本德目,于诸德性中具有前提性或基础性的意义,然而重伦理德性轻理智德性也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儒家智德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思想内涵——致良知、明道义、行仁智,并付诸人生实践,由此展现出不同于西方智德的鲜明特质.以现代眼光视之,致良知聚焦理智德性,明道义专注价值理性,行仁智凸显实践智慧,儒家智德又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现代义理.对于推进社会道德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儒家智德的现代义理具有丰富深刻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 李伟胜
    • 摘要: 更为理想的课程学习是引领学生主动建设道德生活的过程,而其关键着力点就是培养学生的理智德性,进而在更高境界培育学生的伦理德性.据此,每所学校的教师可引领学生逐步通过各门课程中的集体学习、各个学习领域中的群体交往、本校课程体系中的学校生活这三层平台,培育学生的理智德性与伦理德性,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主动建设属于自己的道德生活.
    • 晏辉
    • 摘要: ―、中国形态的现代性:原始发生的逻辑前提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所推动的全球化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真正拉开序幕,其中的代表是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崛起。中国形态的现代性特指20世纪70年代末开启的改革开放进程。而这一进程的开启乃是一个三重逻辑相互嵌入的过程。第―,历史的逻辑。中国的现代性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的支配下开启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新阶段,因此,中国现代性之原始发生必须在由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社会主义运动中得到理解、分析和论证。
    • 刘亚品; 于小晶
    • 摘要: 理智德性是人在实现自身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求真的品质,可以由教导生成.思政课是助推大学生理智德性培育的关键课程,教学评价改革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如何以大学生理智德性的培育为导向开展思政课教学评价改革,充分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功能,是一项重要课题.
    • 耿芳朝
    • 摘要: 在西方传统哲学视域中,德性论关注主体恒常的品格特征,通常有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之分;认识论则聚焦知识来源、本质和结构等问题,以及知识的获得所持有的信念。与传统认识论主题有别,当代德性认识论重点关注理智德性在主体认知活动中的作用,该思潮对理智德性的探讨兼顾主体的能力与品格、德性与情感,从而彰显出一定的汇通性。在借鉴德性认识论思路的同时,对先秦儒家德性思想的反思和梳理不仅不可以脱离“仁智统一”的理论前提,也要注重讨论主体德性与认知活动的互动关系。通过考察孟子的相关理论得知,先秦儒家理智德性既呈现出能力、品格和情感三方面的融汇关系,也在德性理论深处关乎知识的获得与理想人格的达成,从而彰显了先秦儒家德性论的运思特色。
    • 刘素民
    • 摘要: 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是灵魂的实现活动的卓越表现,是人对其理性功能的履行——人不仅有思想能力,而且还有通过理性控制欲望和引导行为的能力.幸福是人所追求的至善,是合于德性的实现活动,有德性者不一定会有幸福,但幸福需要德性——德性的实现活动是幸福人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虽然伦理德性与理智德性的实现可以达至幸福,但幸福的境界有分别——实践德性只是幸福的次境界,"默观"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在此,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借助于对"善"的诉求而达到"存在"境界,而其对于"幸福"问题的思考促生了中世纪哲学家关于"存在"的课题研究,从而为托马斯·阿奎那强调幸福更在于思辨理性的动作而非实践理性的动作提供了思想启示.
    • 张铜小琳
    • 摘要: 儿童哲学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大特色与亮点就在于其具有"开放性".但当前儿童哲学的开展仍停驻于"开放性问题"上,导致虚假对话、思维停顿、结果导向的实践困境,从而也遮蔽了儿童哲学"爱智"背后所隐含的"爱人"本旨.因此,儿童哲学还应当深入到对儿童"开放的心灵(Open-mindness)"的关照与培育上来."开放的心灵"是从儿童本有而来,是儿童理智德性的展现,亦推动了儿童的认知进程,是开展儿童哲学的逻辑起点与实现目标.深化儿童哲学的"开放性",还需要坚持交还给儿童"质疑"的权力,学会成为"无知的"教师,以及接纳儿童的"不确定性"的实践理路.
    • 杨道宇
    • 摘要: 知识教学是一种道德事业,有着深厚的伦理根基,它既表现为认识世界以关怀世界为基,又表现为教学生认识世界以关怀学生为基,还表现为知识学习以理智德性为基.现代知识教学割裂了知识与伦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动摇了自身的伦理根基,从而使自身陷于难以自拔的伦理困境,主要表现为教学认识对象的工具化、师生关系的去道德化和知识教学过程的去教育性.走出此种伦理困境的关键在于重申知识教学的伦理关怀.为此,既需要重塑知识价值观以打开知识的德性价值空间,又需要确立非对称性伦理规范以提升师生间的伦理关怀,还需要改善知识教学方法以使伦理回归知识教学过程.
    • 毕文胜; 杨晶
    • 摘要: 当代德性知识论源于索萨将认知行为与道德行为的简单类比.但是,德性知识论在产生的理论来源及其理论特质上更接近规范伦理学而不是德性伦理学,这使得德性知识论先天出身缺乏合法性,造成了德性知识论不能正确理解求真与向善的关系,并且不能正确地定位理智德性的内涵与作用两方面的根本问题.然而,德性知识论的产生一方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折射了哲学内部理论发展的必然性.这使得德性知识论体现出理论来源与时代和理论发展之间的张力与不和谐的特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