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福柯

福柯

福柯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419篇,主要集中在欧洲哲学、世界文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13篇、会议论文6篇、相关期刊769种,包括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法国研究、江海学刊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当代外国文论及其跨文化旅行”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年会、第六届南北五校哲学博士生论坛、2009北京地区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等;福柯的相关文献由1284位作者贡献,包括齐雁飞、张一兵、莫伟民等。

福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13 占比:99.58%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42%

总计:1419篇

福柯—发文趋势图

福柯

-研究学者

  • 齐雁飞
  • 张一兵
  • 莫伟民
  • 汪民安
  • 蓝江
  • 刘永谋
  • 陈长利
  • 于奇智
  • 杨大春
  • 胡春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陆扬
    • 摘要: 福柯的空间理论起步于他的早期讲演《他种空间》,后来在《规训与惩罚》等一系列著作中,亦多阐发。福柯认为伽利略开启的世俗空间传统,今天依然有待开拓。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文化空间与实用空间等的对立,依然没有破除。故他推崇巴什拉,即揭示了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同质的空洞的空间里。在《他种空间》里,福柯提出的“异托邦”是他空间思想的一个核心。异托邦是真实的地方,不是虚构空间。异托邦在又不在,历时与共时并存,将同一文化中的所有其他真实场景同时呈现出来,又同时彼此冲突和反转。但诚如乌托邦可以走向它的反面——反乌托邦,异托邦同样也走向它的真实存在过的反异托邦。因此,规训空间当是一个重要的例子。
    • 于锦江
    • 摘要: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在其学术生涯的晚期将思考的重心转向“关注自我”的伦理问题,通过将历史谱系学、权力理论等引入主体自我塑造的历史脉络中,形成具有生存美学意味的伦理道路。而斯洛文尼亚学者齐泽克以完全不同的主体观和理论思路对福柯晚期的伦理观持强烈批判态度,将福柯的伦理学视为一种意识形态幻象。这在齐泽克的主体视角中有其道理,但因忽视了福柯理论自身的发展线索,这种批评又有失公允。
    • 彭泳愉
    • 摘要: 作为后现代主义和空间转向的关键人物,福柯在20世纪下半叶提出了与古典哲学或经典物理学不同的空间概念——“异托邦”。近年来,在文学批评方面,“异托邦”成了空间诗学一种时兴的批评范式。然而,由于福柯提到“异托邦”的文本十分有限,对“异托邦”的界定亦过于笼统,因此,“异托邦”理论实质与批判性本质普遍被忽略或误读,造成了滥用“异托邦”理论的现象。基于这一问题,本文将梳理“异托邦”理论的发展历程,探讨“异托邦”理论的本质和意义。
    • 陈勇红
    • 摘要: 20世纪60-70年代出现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潮,其批判的主题除了资本主义社会之外,更聚焦于对主体和本质主义的否定,形成了历史认识论结构从内容(本质)到形式(现象)的转向。在理论层面上,可以视法国现象学为该转向的一定基础,体现为法国实存论现象学向物质论现象学的变迁,以梅洛庞蒂、福柯、列斐伏尔的思想发展这一脉络进行展开。其中,福柯作为重要的一环,在继承梅洛庞蒂的基础上,通过“权力”的介入洞察到观念性主体对物质性主体的取代,阐释了权力对主体采取的规训,进而借助“乌托邦”和“异托邦”的对比,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
    • 李晴; 余凝冰
    • 摘要: 运用福柯的生存美学理论对美国当代女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小说《鬼父》进行解读,分析了陷入生存困境的主人公黛娜通过“自身技术”的实践建立起独树一帜的生存美学,从而得以体会人生乐趣的过程。认为对现代人类生存困境的揭露只是欧茨《鬼父》创作的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在作品中探索出了一条超越悲剧的可能途径。即个体生存美学的实践,为那些挣扎在生存困境中的人们走出阴霾,实现更好的生存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现实出路。
    • 徐亚清; 于水
    • 摘要: 回溯启蒙的谱系,智能语言不等于图灵式的直观技术现象,而是渗透于现代性内核中的本真,其初始阐释者乃是用生命语词描绘机械装置的霍布斯。在霍布斯眼中,悬临于智能之上的是被风险包裹的生命,但诉求智能的唯一方式在于信任利维坦般的“治理生命”的装置性语言结构。此“症候”却因“裹挟生命”而成为萦绕于以福柯为代表的生命权力叙事之上的遭受批判却必须被“进入”的“幽灵”,但“出离”结构后把握现实感的主题使作为反思者的福柯被迫与马克思“和解”。在“霍布斯—福柯—马克思”这一智能谱系的内在主线中,谱系学与现实感的张力是福柯尚未克服的转折性困顿,该困顿也使马克思主义必须以更清晰的总体视角显现于对智能语言的认知中。
    • 蓝江
    • 摘要: 福柯在《临床医学的诞生》一书中,反思了现代医学知识是如何建立起来的,重点关注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医学知识体系的变化。从18世纪的以相似性的图表为主体的分类医学,经过大革命和拿破仑政府时期的社会医学,建立了将病人、穷人、异常之人隔离起来的现代大型医院,并在医学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以征候关系为基础的现代医学知识型。这种新生的医学知识型通过医生的普遍性的目光的凝视,悬置了个体身体的个别差异,将病患的身体纳入普遍的医学知识型的装置之中,从而实现了临床医学知识体系的科学性权力,也彰显了背后不可见的医学知识型的实证性装置的存在。
    • 张莎莎
    • 摘要: 《看门人》是英国著名戏剧家哈罗德·品特的一部三幕剧。本文通过对该剧独特的场景设定及三名来自不同阶层的男性的解析,来展现战后英国人民生活的困境和悲惨命运,更好地了解品特的人道主义思想,及其政治主张。本文结合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通过监视与刑罚这两个概念,揭露批判了《看门人》中拥有绝对权威的上层监视者对于社会底层人物的变相刑罚,从而导致其被边缘化,被规训。
    • 欧阳谦
    • 摘要: 福柯的思想魅力在于他立足当下和跨越学科的实践哲学。他将哲学当作一种新闻工作,表面上似乎是在使哲学变为“非哲学”,实则是在重构一种批判存在论。福柯的实践哲学立足当下现实,对现实保持怀疑论的眼光和医生式的诊断态度,对强加在我们身上的各种规范和限制进行历史分析,同时试图探寻一种超越存在现状的可能性路径。终其一生,福柯总是以新闻工作者的姿态致力于建构一种关于我们自身的批判存在论。福柯的新哲学观鲜明地表达了当代法国哲学的基本思想,可以成为当代法国哲学的理论样本。
    • 张泽欣
    • 摘要: 碧莫拉是泰戈尔长篇小说《家庭与世界》中的核心人物。她在小说中具体表现出了三个不同的主体身份:遵循传统的家庭主妇、丈夫期望中的现代女性、民族运动中的“蜜蜂女王”。这些主体身份归根结底都是印度传统社会中各种知识-权力机制和关系运作的产物,它们的存在本身和相互冲突抑制了碧莫拉展开自身伦理塑造实践的可能,使她陷入了主体建构的困境。从知识-权力机制和主体自身伦理塑造的角度来对这三个主体身份的产生进行分析,能够进一步加深对这种困境和小说思想的理解。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