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精神哲学

精神哲学

精神哲学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71篇,主要集中在欧洲哲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9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5634篇;相关期刊140种,包括伦理学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江海学刊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六届南北五校哲学博士生论坛、中国文化薪传与发展——第十三届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等;精神哲学的相关文献由163位作者贡献,包括樊浩、王晓华、郑开等。

精神哲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9 占比:2.91%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5634 占比:97.05%

总计:5805篇

精神哲学—发文趋势图

精神哲学

-研究学者

  • 樊浩
  • 王晓华
  • 郑开
  • 丁涛
  • 倪梁康
  • 刘文英
  • 宋祖良
  • 张世英
  • 张东辉
  • 张传湘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娟
    • 摘要: 儿童的哲学充满稚气,纯朴而浪漫。探讨儿童精神哲学,是探明儿童精神世界、辨析儿童教育观的重要途径。尊重儿童天然的哲学惊奇,倾听儿童丰富的真实表达,宽容儿童多元的自由成长,能够帮助我们真正走进儿童的精神世界,塑造更具宽度、深度和尺度的儿童教育。
    • 邱安琪
    • 摘要: "教化"是黑格尔精神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客观精神"中的教化,以抽象的自由理性之人为起点,超越对个体主观认识的培育,旨在现实的社会中培育国家公民.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化应根据"抽象法—道德—伦理"的逻辑顺序,在方法上从外部强制发展为说服感化,在内容上从否定性内容发展为肯定性内容,最终达到外部规定与内心认同在更高层次上的统合.基于"家庭"与"市民社会"两环节是"国家的理念"自身的分化,教化的过程应在"家庭—市民社会—国家"教化一体化中完成.黑格尔"客观精神"中的教化,围绕人的社会政治属性展开,对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具有启示作用.
    • 郑开
    • 摘要: 徐梵澄(1909-2000)学究天人、淹贯古今、覃思孤诣,对于中国、西方和印度的学术思想皆有极其深湛的造诣、极其透辟的了解;其学术成就和思想遗产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具睿见洞识、最有建设性、最耐人寻味、最值得注意的则是其精神哲学的研究旨趣。
    • 樊沁永
    • 摘要: 朱熹对《论语》的学习和注释终其一生,《论孟精义》《四书或问》《四书章句集注》和《朱子语类》中保留的研读记录非常丰富地呈现了朱熹《论语》的教学心得.文章以"君子不器"章为核心文本,主要考察前三部作品中的相关诠释,从中引出朱注诠释的关键,并尝试通过徐梵澄先生精神哲学的视角,加以合理的说明.文章补充理学家群体的其他进路,力求呈现儒家精神哲学的圣贤定义对君子定义的重要澄清意义,从证成的意义上确认君子的意涵是实践的必然需求.确认圣贤如果脱离了道统谱系的现实维度,则会失之空泛,当下处境中的儒学如何重建君子人格,需要从经典的诠释中重新确立儒家对人的定义,特别是转化意义上的终生修养.
    • 樊浩
    • 摘要: 新中国70年,既是“新”的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挺拔的历程,也在伦理道德上书写了一部日新又新的精神史.精神哲学的诠释框架是以个体的“人”与实体的“伦”的关系为原点,以伦理与道德的关系、家庭与国家的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为逻辑、历史和现实的三维而形成的立体性坐标系,义利、公私、理欲从形上、伦理、道德三方面构成诠释的中国话语体系.70年的伦理道德发展表现为三大历史阶段构成的精神哲学的辩证运动:前20年高昂政治热情推动下直接同一的伦理精神,“文革”10年伦理精神的异化,改革开放40年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相互承认”的伦理精神.70年伦理道德发展呈现伦理型文化的精神哲学轨迹和精神哲学规律,家国一体、由家及国,伦理道德一体、伦理优先,经济的“最好动力”与伦理的“最强动力”辩证互动,是其“伦理型文化”的中国气质和中国气派的精神规律的哲学体现,也是内在于中国伦理道德现实发展的精神哲学课题.
    • 杨璐
    • 摘要: 本文从笛卡尔以降现代人的怀疑论处境出发,围绕日常生活的自然意涵来探讨休谟精神哲学1的方法论意义.现代人通过纯粹理性找寻生活的确定性,却使日常生活变得可疑而不可理解.休谟抛弃自笛卡尔以来以数学为模型认识世界的方式,转而选取日常的视角,关注日常语言和观察标示的精神现象.俗人的思维是习惯性和情感性而非高度理性化的,这使其彼此连带性地生活在由先例习俗历史性构成的整体意义秩序里.当人们从各自理想的精确标准出发,轻视这种连带性的整体经验传统,同情与协商的基础就可能被损耗.休谟认为,俗人日常生活中数量占多的精神现象具有合理性.这种规则性包含常识和情理,可以取代自然法的单一理性,成为社会规范的基础.休谟最终揭示,精神哲学是一种与自然哲学借助数学模型寻求普遍法则极为不同的,有其自身对象与方法的科学.本文重返休谟的日常生活的精神哲学,是为了探讨如何超越自然科学对社会的"有限理解",真正深入人的精神世界本身,挖掘并呈现其背后观念、情感、信念、习惯等社会连带性的精神因素,为超越对立、趋近宽和提供思想资源.
  • 9. 被遮蔽的马克思精神哲学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 王海滨
    • 摘要: 黑格尔精神哲学是建构马克思精神哲学的逻辑起点.何以安放精神,无论是依托于理念世界的理性僭越、寄托于精神秩序守护者的信仰慰藉,还是唯物主义、科学主义的机械式解决方案,都受到了黑格尔的批判.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以“精神外化”为核心的精神哲学体系,把精神存在置于以实践为基石的整体性框架之中,同时具体分析了精神的认知性因素、动力性因素和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及其与外在世界的多重关联.依此逻辑延伸,马克思主要从主体驾驭力量、人的解放层次、自由时间等维度,理性审视了历史延续性视角下人的解放和精神实现问题.显然,马克思哲学的这一精神向度在以往的有关研究中被相对遮蔽起来了.
    • 张宏敏
    • 摘要: 从哲学本质上讲,"红船精神"既是一种"文化哲学",也是一种"精神哲学",它内在契合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修身哲学".以浙江优秀传统文化("浙学")中的阳明学、蕺山学、梨洲学为切入点,来解读"红船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知行合一""万物同体""慎独慎微""明德亲民""以民为本"等思想观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而论证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