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主体性问题

主体性问题

主体性问题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12篇,主要集中在教育、哲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7785篇;相关期刊90种,包括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求是、湖湘论坛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华文学术期刊发展趋势国际研讨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第八届全国优秀中青年学校体育工作者研讨会等;主体性问题的相关文献由110位作者贡献,包括纪梅、唐斌成、孙晓毛等。

主体性问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0 占比:0.61%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7785 占比:99.37%

总计:17897篇

主体性问题—发文趋势图

主体性问题

-研究学者

  • 纪梅
  • 唐斌成
  • 孙晓毛
  • 孙绍振
  • 魏立言
  • 丁攀攀
  • 丁珊瑚
  • 严唤梅
  • 何国平
  • 何慧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人工智能的后人类图景一、赛博格社会:人与技术融合或超人类主义。随着机器与人的深度结合,关于机器辅助作用的讨论逐渐退场,取而代之的是人的边界和主体性问题成为赛博格研究主题。“赛博格”被用来描述未来人类的基本生存状态,指人与技术的高度融合,“一个将自然与人为合成一个体系的、自我规范的生物体”。人与技术的融合,意味着传统人文主义定义的人类物种边界变得模糊,人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人或生物人,而成了格雷所说的“后人类”。二、技术奇点社会:技术替代人类或人类落幕。库兹韦尔在《奇点临近》一书中认为随着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在某一时刻将大大超越人类智能,成为人类进化和思想的继承者。人类历史中的奇点标识着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即技术在短时间内取得巨大进步甚至超出人类的理解能力,人的生存境况随之发生根本性变革。
    • 纪梅
    • 摘要: 尽管耿占春在写作中强调并一直践行着"细节的主题化",他的语言和写作风格也早已形成了明显的"个人修辞学",然而在一篇不长的文章中分主题论述他的写作仍显得挂一漏万:他的思考和写作太过广阔与繁复。不过,阅读他数百万字的著作、批评文章和札记,仍能发现对一些问题的关注和讨论多次出现在他的感知经验和写作中,如语言和主体性问题经过他反复的论述和深化,已成为一种具有跨学科意义的思想主题。
    • 吴亚林
    • 摘要: 我们今天所说的农村教育或乡村教育到底指称什么?是“教育在农村”或者是“农村地方发生的教育”?可能两者都有。但这两者不完全相同。那么,我们就要追问:农村教育概念蕴含着什么?农村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到底怎样发展农村教育?农村教育这个概念有多重意谓:基于城市与农村历史分明的;基于城市与农村地域分隔的;基于城市与农村产业分工的;基于城市与农村政策分离的;基于城市与农村需求分别的;基于城市与农村发展目标分立的。
    • 黄玉顺
    • 摘要: 某某:文稿看过了。关于你所提出的三个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其他问题,我谈一些看法。一、关于"主体性"概念的定义问题你说,西方哲学的主体性强调"从自身出发自己做出判断和选择",而中国哲学的主体性则强调"内在追求和自我践行",并将两者对立起来。问题是:"内在追求和自我践行"难道不也是"从自身出发自己做出判断和选择"吗?例如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我欲仁,斯仁至矣".
    • 摘要: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邹贤尧教授的《缤纷舞者: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主体性建构》,于2019年10月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成果。该书力图对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主体性问题作相对集中的、专题式的、中观及微观的探讨:在梳理关键词全球化(后全球化)和主体性作为整个论述的前提后,具体从四个层面即“文化主体性建构”“产业主体性建构”“类型主体性建构”“美学主体性建构”展开。
    • 黄学胜
    • 摘要: 从科学观方面看,18世纪的原初启蒙普遍盛行着以牛顿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科学主义精神气象。自然科学的方法、模式和精神成了一切其他领域效仿的对象,被推及政治、经济、人文社会、历史、精神等方面,使后者相应地成为政治科学、经济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历史科学、精神科学等。自然科学以自然取代上帝,以自然科学方法取代演泽方法并以自然主义方式确证人道主义,导致了事实与价值的区分、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等思维方式的盛行,深刻地影响了启蒙时代乃至当今世界。在哲学基地上,原初启蒙建立在理性及其以理性为基础的人道理想的信条上。自然科学隐含的理性主体性问题,被近代理性形而上学提升为哲学和现代世界的根据,取代了之前以“神”为中心的宗教世界观。启蒙时代作为“科学的时代”也即“理性的时代”,“理性”成为审判其他一切的法庭,其任务既要使人从宗教世界观束缚中解放出来,用理性和自由去启蒙现代人,同时又要按此原则重建人间秩序。由于哲学原则的不同,自然带来世界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诸方面的不同,现代世界由此与古代世界全面区分开来。
    • 摘要: 从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建设与发展的需要角度来看,文学批评的主体性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中国文学批评的主体性问题,具体表现在外来文论接受中的主体性缺位、文学批评功利化中的主体性迷失以及文学批评实践的自说自话.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由于缺乏对外来文论生成语境自觉的理论辨析和对外来文论的能动转化、一味地盲从心态、现实利益的驱使、人情文化的牢笼、责任心的淡薄,以及批评家的职业环境和理论堆砌.布鲁姆给予解决中国文学批评主体性问题的启示是,以文学批评和理论建构的现实需求为基础,对外来文论和批评范式进行能动转化,坚持审美为标准的大众化批评路线.
    • 屈冬1
    • 摘要: 从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建设与发展的需要角度来看,文学批评的主体性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中国文学批评的主体性问题,具体表现在外来文论接受中的主体性缺位、文学批评功利化中的主体性迷失以及文学批评实践的自说自话。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由于缺乏对外来文论生成语境自觉的理论辨析和对外来文论的能动转化、一味地盲从心态、现实利益的驱使、人情文化的牢笼、责任心的淡薄,以及批评家的职业环境和理论堆砌。布鲁姆给予解决中国文学批评主体性问题的启示是,以文学批评和理论建构的现实需求为基础,对外来文论和批评范式进行能动转化,坚持审美为标准的大众化批评路线。
    • 周小援
    • 摘要: 社区居民是社区教育主体,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是居民主体性的本质体现.但目前的社区教育实践和学术研究,都缺乏对居民参与的主体性问题的重视.从主体性理论视角分析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有其主体性的内在逻辑,在社区教育实践中体现居民的主体性特征.主体性理论维度揭示出居民在社区教育中应有的主体地位、参与权利和主体责任.因此,居民在社区教育中应调整参与角色,由一般性的参与者转变为社区教育的建设者、合作者和评价者.政府应推进社区教育主体间相互作用和制衡的合作机制,实现居民在社区教育的主体价值.
    • 摘要: 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关于政治经济学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任务。为什么在当前形势下如此重视政治经济学呢?第一,从现实需要看,这是中国成就和中国奇迹话语权建构的主体性问题。从意识形态的建构角度来讲,话语权之争实际上就是主义之争和道路之争。我们知道,中国道路是不是能够走得通,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看法历来是给予否定的答案,他们认为,中国是否能够实现现代化关键是能否走西方的资本主义道路,既搞市场经济又坚持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