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主体性建构

主体性建构

主体性建构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1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9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1826篇;相关期刊100种,包括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青年时代、东疆学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首都经济学家论坛第八次年会等;主体性建构的相关文献由117位作者贡献,包括廖金罗、王菲菲、石云龙等。

主体性建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9 占比:0.9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1826 占比:99.08%

总计:11936篇

主体性建构—发文趋势图

主体性建构

-研究学者

  • 廖金罗
  • 王菲菲
  • 石云龙
  • 程传银
  • 赵富学
  • 何庆华
  • 叶珲
  • 吴志颖
  • 周涛
  • 庹银泽

主体性建构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端
    • 摘要: 文学评论界历来将对美国著名黑人作家兰斯顿·休斯的研究聚焦于其恢宏的诗歌,鲜有人关注其于哈莱姆文艺复兴末期创作的小说《不无笑声》。在这部作品中,休斯着力刻画了黑人女性哈里特如何在饱受白人社会多重压迫的现实环境下奋力言说自我的经历。小说中的哈里特在女性身份、女性意识、女性经济地位等三个方面凸显出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于小说末尾名声大噪的她宣告着个人主体性建构得以实现。通过深入描写哈里特女性主体性的建构历程,休斯动情地述说着美国非裔女性个体的主体建构与成长救赎之道。
    • 游江
    • 摘要: 21世纪以来学者们开始对中国当代水墨的创作进行学术清理,策展人用丰富的作品向我们展现了当代水墨创作跨界融合、多元并存的现状,揭示出中国当代水墨创作从各种"主义"走向"再中国化"的主体性建构的趋势。水墨在不断地"定义"中,很多时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媒介或者画种概念,而是一种代表着中国文化身份和文化资源的文化符号。与那些不断在本体语言上进行探索同时发生的是,在全球视野下一些当代艺术家亦将其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当代转换,可以说这些新的探索既是对传统的一种审视与"再定义",也是一种对传统的挖掘和继承,当代艺术家运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方式来建构其自身的文化主体、文化身份与艺术史。
    • 祁进玉; 孙晓晨
    • 摘要: 通过历时性与共时性比较研究发现,跨国女性从商群体仍面临着性别和移民身份的双重劣势,甚至仍在以依附者身份迁移就业。作为行动者的山西女性商人能够发挥自身能动性,在市场与家庭之间寻找和利用各种有利于生存的结构与机遇来开展跨国商贸活动,从而实现从家庭妇女到老板娘再到女老板的个体成长与身份蜕变。女性的主体性建构不仅为女性自身和所在家庭带来了积极的变化,还对整个移民群体及迁出地和迁入地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 高璐
    • 摘要: 电影《少年的你》是一部涉及校园暴力与少年成长的青春片。影片讲述了高三复读生陈念从校园霸凌的冷漠旁观者转变为被霸凌者,在社会少年刘北山的帮助下摆脱霸凌并杀死霸凌者魏莱,最后在警察的帮助下心灵创伤得到治愈的故事。本文将分析影片中的镜像关系,探究影片中少年的主体性建构
    • 吴应祥
    • 摘要: 本文旨在将主体性教育理念引入阅读教学中,从阅读主体的视角来审视阅读教学,倡导一种学生主体性的阅读教学观,让阅读教学回归初心,提高阅读教学成效,实现学生精神和智力的全面发展。
    • 李鑫
    • 摘要: 陈建斌在《第十一回》中,对边缘者、弱势者的主体性乃至主体建构进行了一种积极的思考和探索,这在马福礼、贾梅怡和金多多等人物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在拖拉机杀人事件的真相渐渐浮出水面之际,三人的自我认知愈发清晰,主观能动性得到增强,最终得到了较为圆满的结局.而借助人物渐渐拥有自主权、发现自我价值的际遇,电影表达出了对弱势者话语权的关注和对两性和谐关系的倡导,这正是《第十一回》不可被忽视的人文价值之一.
    • 万海松
    • 摘要: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信体小说《穷人》具有浓厚的自传色彩,文学传记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记忆,文学传记兼具真实性与虚构性,两者在《穷人》中相得益彰.《穷人》的文学传记性与人物自我意识的觉醒密切相关.《穷人》中的时间体现为流动与停滞并存的绝对主观性特点,空间体现为社会变动时期特有的转型性特点,这也是书信体小说主体性建构意识的艺术反映.在《穷人》中,田园诗时空体瓦解,现代主体性时空重构,这种现象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自传性形成了某种同构.
    • 何天平; 宋航
    • 摘要: 作为新中国成立初的主流视觉媒介,画报的传播影响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并发挥特殊的社会文化作用.本文关切当代画报史研究,基于图像学研究和阐释史的理论方法路径,以创刊初期《人民画报》为对象,考察画报图像的视觉建构及其现代性话语塑造,进一步阐释其视觉现代性的实践如何形塑关于"新中国"的媒介图景.研究发现:《人民画报》生产出与四种典型主题类型相关的视觉框架,并形成了对应的现代性话语实践.而现代性话语形成社会影响的过程,一方面得益于经由主题图式继承后的画报图像对观者所开展的持续性的视觉培养,另一方面,画报图像对中国现代性的视觉演绎也在不断唤起以工农兵为典型主体的人民群众的现代性意识,推动其参与到新中国的现代化改造之中.基于上述,最终促进了人民群众面向全新社会历史语境的主体性建构及其对全新民族国家共同体的确认和想象,构成标注视觉现代性的一种意义注脚.
    • 高名潞
    • 摘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写作深受西方艺术理论与艺术史方法的影响,而历史叙述所依赖的各种具体的历史情境,则对厘清影响中国当代艺术史的知识谱系或话语类型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艺术史写作也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主体性建构的重要途径。在全球化语境中如何梳理中国当代艺术自己的叙事逻辑,是中国艺术史家必然要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本文中,艺术史家高名潞从"文化时间"的角度对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日常性"哲学以及创作方法进行了梳理。由于文章篇幅较长,全文将分上下两篇刊发,上篇探讨当代西方流行的时间性理论及"文化时间"的叙事角度,下篇聚焦中国当代艺术家及其创作中的"日常性"。此为上篇。
    • 刘燕
    • 摘要: 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体现着人民的主体性,同样肩负着历史和时代的重任。文化自信的提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精神主体性建构有着重要影响,不仅能够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可激发其持久的文化实践与创新能力,从而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和谐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