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
乡村治理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0年内共计333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农业经济、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49篇、会议论文87篇、相关期刊1129种,包括云南行政学院学报、求实、法制与社会等;
相关会议62种,包括2015年中国公共管理博士后论坛、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时空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乡村治理的相关文献由3679位作者贡献,包括贺雪峰、温铁军、卢福营等。
乡村治理
-研究学者
- 贺雪峰
- 温铁军
- 卢福营
- 张春华
- 申端锋
- 赵秀玲
- 何得桂
- 王习明
- 高其才
- 于水
- 徐勇
- 肖唐镖
- 冯石岗
- 刘涛
- 刘祖云
- 张新文
- 张红阳
- 朱奎泽
- 李达
- 杨赛
- 沈费伟
- 陈寒非
- 项继权
- 卢艳齐
- 张京祥
- 彭正海
- 李传喜
- 李增元
- 钟海
- 陈明
- 马爱菊
- 何阳
- 党国英
- 刘勇
- 刘燕舞
- 吕德文
- 周庆智
- 周朗生
- 宋才发
- 张兵
- 张建
- 张莉
- 张露露
- 戴大新
- 曲延春
- 李里峰
- 杨嵘均
- 池建华
- 王亚华
- 王春光
-
-
刘卫常
-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 2020年
-
摘要: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步走"的总体目标.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根本遵循和路径.因此,要多措并举激发村民自治活力、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加强乡村德治建设,以自治、法治、德治的有机结合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
-
-
宋哲仁;
陈秋强
-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 2020年
-
摘要: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如何保持城乡相对均衡发展,避免乡村精神文化缺失和治理资源匮乏的农村"空心化"是当今乡村治理面临的难题.以乡贤为主体的社会网络作为地方政府和乡村社会的"中介",代表着地方政府重新构建乡村治理网络的一种尝试.对于乡贤网络的阶段性构建,政府与乡贤组织的渐进性互嵌合作模式卓有成效,并且与时俱进创新实践乡贤参与乡村治理体系,乡贤更直接成为"村民自治"制度的有效补充,通过制度安排参与到乡村治理的过程之中,有效助推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值得重视的是,乡贤社会网络能否成为乡村治理新的社会基础,一个关键就是看乡贤间合作互动,尤其是外地乡贤与本地乡贤,以及乡镇和村际间的乡贤的合作互动是否常态化,是否能成为一种制度性的安排.
-
-
肖唐镖
-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 2020年
-
摘要:
近40年来我国乡村建设与发展的巨大进步,直接来自于体制与政策改革所释放的强劲活力,但"三农"依然被一些基础性社会体制与权力结构所桎梏.乡村社会一直坚持着"革命"的主体性遗产,乡村土地、户籍与社会福利等基础性体制、资源配置体制和集权性体制仍然在继续运行,农村各类资源依然被源源不断抽离,由此,持续性的惠农政策仍难以有效扭转乡村衰落的总体格局.乡村发展与振兴已到一个历史性的新阶段,需要驱动机制与动力的"除旧布新";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应当走出技术型治理的局限,迈向以民主、自治、法治和文明为方向的治理创新.
-
-
杨永
- 《甘肃理论学刊》
| 2020年
-
摘要:
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与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呈互融共振关系.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促进了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制度建设,地理标志保护为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制度支撑.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数量增长迅速,在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制度安排不合理、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应该进一步从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三个方面更好地融入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
-
-
包大为
-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 2020年
-
摘要:
乡村治理是"两山"理念的历史语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落脚点,是打造美丽中国的重要实践载体.要正确和全面地理解"两山"理念,必须回到"三农"工作这一最初的理论指向.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通过对乡村治理的具体问题的科学研判,揭示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指出了乡村社会现代化转型的破局之路."两山"理念具有鲜明的问题指向和实践品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发展成果,在指导乡村治理和生态治理实践中取得了斐然成效.因此,"两山"理念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一个工作原则,是衔接起美好生活和文明永续发展的理论线索.
-
-
-
叶敏;
娄芹芹
-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 2020年
-
摘要:
中国农村有着差异化的村治主体谱系,比较典型的村治主体包括富人、能人、乡贤和混混等,差异化村治主体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与村庄特点有关,也与村庄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和政府政策有着密切联系.从郊区社会的理论视角分析浙北乡村中存在的与浙南"富人治村"相差异的"常人治村"经验."常人治村"的村治形态特点是村干部属于收入中等且能力有限的社会中间阶层,村干部群体半职业化,存在较为普遍的兼业现象."常人治村"可以理解为郊区社会和国家力量对村级组织的一种塑造,这种村治模式配合了由政府主导的经济大开发格局,实现了城市政府试图达到的发展和稳定目标.
-
-
-
-
-
张军飞;
宋美娜;
刘碧含;
史茹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新时代的乡村发展面临人才、资金、资源等一系列的治理难题,按照十九大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要求,以《白鹿原》著作解读和白鹿原村庄规划为例,通过深度解读《白鹿原》中的传统治理智慧,并结合白鹿原村庄发展的现状问题与现实需要,从"制度完善、空间载体和文化传承"相互融合的视角,提出白鹿原"天地人文,和而共治"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探索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发展与乡村治理在制度、空间、文化等方面的"变"与"不变"和"传承"与"创新"的时代意义与现代价值.
-
-
李俊峙;
和培;
苗延;
孟嘉慧;
葛畅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随着新时代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我国农村地区正在探索有效的乡村治理经验和研究建立促进村民广泛参与村庄治理的长效机制.青海省土关村这一贫困县中的一般贫困村,作为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的典型代表,具有村庄事务治理无效、干群关系紧张,劳动力和文化流失严重,村民"等、靠、要"思想滋生等乡村治理普遍性问题.本文运用共同缔造理论,以促进村两委、在外村庄能人与村内精英、全体村民角色转变为三大策略,创造性地将村庄建设和乡村治理创新有机结合,建立土关村多元主体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乡村治理模式,以制度建设调动村民主体参与村庄建设的内生动力,探索一条适合于西部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治理模式.
-
-
-
李传喜
-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现有的乡村治理,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外部性制度安排的特点,实际上乡村社会的治理及秩序与村庄社会关联的内生性因素有密切关系.当前乡村治理出现了"外生制度内卷化"等困境,迫切需要从乡村社会本身来理解、分析内生型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主要形式及运行机制,通过内外制度的有效互动,实现乡村社会的"善治".
-
-
万福昆;
柳青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发展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非常突出,不少地区出现乡村衰退,究其原因,许多是因为乡村缺少内生发展动力.本文首先分析了乡村内生发展的内涵,并对内生发展与外力驱动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单一的发展模式存在弊端,只有实现双向互动,从单纯的依赖外力推动到建立可持续的乡村内生发展模式,才能促进乡村高效、可持续的发展.继而,笔者针对苏南地区乡村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特色认知、产业培育、空间引导、生态宜居和乡村治理五个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激活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具体策略,以期为苏南地区乡村发展提供新的规划建设思路,探索出一条本土化、地域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
-
周子航
-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8年
-
摘要:
从家庭本位视角出发,分析乡村家庭认知、社会背景及社会结构的嬗变、由认知产生的代际差异,阐明由家庭本位思维转变、家庭认同代际分异导致的乡村社会组成单位“原子化”,乡村社会演化为以小家庭为主体的半熟人社会,形成具有新内涵的差序格局.基于此得出家庭本位下的乡村治理逻辑,促进中坚农民阶层比重的增加,形成多中心本地化治理模式,引导乡村公共精神复兴,避免乡村意志“城镇化”.
-
-
韩鹏云
- 《第七届全国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
| 2016年
-
摘要:
“富人治村”的样态具有区域差异性,但皆是乡村社会转型期背景下基层政府逻辑导向及村庄诉求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现象具有部分合理性,能带来当下治理的“低度均衡”,却又对乡村治理的长久发展带来难以回避的隐忧.为实现“富人治村”的良性建设和发展,必须讲求辩证法,在村庄民主治理规则的再塑造、发展多样化社区民间组织及县乡基层政府的治理转型等方面做出努力.
-
-
张瑶;
齐凯;
刘庭风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在国家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因素对农村空间的影响越来越引起规划师的重视.为了突出农村组织机制是村庄空间结构形成与规划的内在原因和原生动力,把握住当今村庄规划建设的源头与方向,本文梳理了几千年来村庄的形成、发展、衰败过程,以《周礼》、皖南村落、侗族款制、华北村庄为例,总结了王权、宗族、社会组织对村庄空间形态的影响和相互作用,以及中华人名共和国成立70年来,农村治理机构从转型兴盛到疲弱的过程与村庄空间演变过程的一致性.并从农村人口的趋势入手,提出预判,提出在未来城镇化率继续增长的情势下,乡村将重构,分别走向振兴或消亡;振兴的村庄将形成经济运营和社会服务二元管理制,而村庄空间结构会相应转型,形成新形式的村庄公共中心.最后呼吁,村庄空间规划、设计、建设应对农村组织机制转型起反应,作为实现农村新功能与新结构的有效路径,促进农村社区新共同体秩序的建立.
-
-
张瑶;
齐凯;
刘庭风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在国家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因素对农村空间的影响越来越引起规划师的重视.为了突出农村组织机制是村庄空间结构形成与规划的内在原因和原生动力,把握住当今村庄规划建设的源头与方向,本文梳理了几千年来村庄的形成、发展、衰败过程,以《周礼》、皖南村落、侗族款制、华北村庄为例,总结了王权、宗族、社会组织对村庄空间形态的影响和相互作用,以及中华人名共和国成立70年来,农村治理机构从转型兴盛到疲弱的过程与村庄空间演变过程的一致性.并从农村人口的趋势入手,提出预判,提出在未来城镇化率继续增长的情势下,乡村将重构,分别走向振兴或消亡;振兴的村庄将形成经济运营和社会服务二元管理制,而村庄空间结构会相应转型,形成新形式的村庄公共中心.最后呼吁,村庄空间规划、设计、建设应对农村组织机制转型起反应,作为实现农村新功能与新结构的有效路径,促进农村社区新共同体秩序的建立.
-
-
张瑶;
齐凯;
刘庭风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在国家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因素对农村空间的影响越来越引起规划师的重视.为了突出农村组织机制是村庄空间结构形成与规划的内在原因和原生动力,把握住当今村庄规划建设的源头与方向,本文梳理了几千年来村庄的形成、发展、衰败过程,以《周礼》、皖南村落、侗族款制、华北村庄为例,总结了王权、宗族、社会组织对村庄空间形态的影响和相互作用,以及中华人名共和国成立70年来,农村治理机构从转型兴盛到疲弱的过程与村庄空间演变过程的一致性.并从农村人口的趋势入手,提出预判,提出在未来城镇化率继续增长的情势下,乡村将重构,分别走向振兴或消亡;振兴的村庄将形成经济运营和社会服务二元管理制,而村庄空间结构会相应转型,形成新形式的村庄公共中心.最后呼吁,村庄空间规划、设计、建设应对农村组织机制转型起反应,作为实现农村新功能与新结构的有效路径,促进农村社区新共同体秩序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