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知识谱系

知识谱系

知识谱系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22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法律、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6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5803篇;相关期刊173种,包括广东社会科学、广西社会科学、求索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制造与创新设计国际学术会议、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第13届学术年会、第十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知识谱系的相关文献由24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艳骄、吴雪丽、景海峰等。

知识谱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6 占比:1.35%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5803 占比:98.63%

总计:16023篇

知识谱系—发文趋势图

知识谱系

-研究学者

  • 刘艳骄
  • 吴雪丽
  • 景海峰
  • 杨明全
  • 刘亚斌
  • 刘忠
  • 刘禹
  • 南帆
  • 吴根友
  • 唐代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中忱
    • 摘要: 作为一个主要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里工作的人,我当然关心有关区域国别的研究成果和前沿动向,但以往以区域国别为主题的研究讨论会,一般不会邀请文学研究领域的人参与,这可能和长期以来区域国别研究一直由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的学科主导有关,更和长期以来学科之间各筑壁垒有关。记得钱乘旦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说:“有人将区域国别研究理解为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研究,这是误解,也是不理解。区域国别研究是更大的范围,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是其中的一部分”。
    • 施炎; 孙元君
    • 摘要: 环境规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利用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探究环境规制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力求从整体上把握当前环境规制的研究态势和发展趋势,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思路。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知识谱系构建,对环境规制相关文献进行聚类分析、热点分析和前沿分析。研究发现,国内研究更加关注环境规制实施所带来的效率提升,特别是绿色效率的提升,而国外研究则侧重于探究企业的社会责任。从环境规制演进的时序图看,后续研究应着眼于构建反映民生、经济、文化等多元化因素在内的系统性研究框架。
    • 户振亚
    • 摘要: 为全面准确地分析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现状并展望研究进路,以从CNKI数据库选取的1105篇CSSCI期刊文献作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软件和文献计量法从年度发文数量、发文作者、研究机构、期刊分布、论文被引频次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知识图谱,清晰直观地呈现了国内学界对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现状。研究热点集中在乡村振兴战略脉络背景、乡村振兴战略内涵要义、乡村振兴战略内容逻辑、乡村振兴战略现实梗阻、乡村振兴战略实践路径五个方面。同时,根据关键词时区演进分析推测未来研究趋势在后脱贫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培养两个方面,并提出研究深化的方向,以拓宽学者研究视角,丰富学者研究方法,助推相关研究的发展。
    • 汪诗明
    • 摘要: 2021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其中将区域国别学列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这是新时期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件大事,因应了时代发展对学科建设的客观需求.
    • 刘新宇; 王晓俊
    • 摘要: 《景观之想象》是当代风景园林师詹姆斯·科纳的论文集,收录了其1990—2010年间的作品。因广泛涉及人文社科知识,它对风景园林专业人士而言略显晦涩,因此找到阅读的切入点显得颇为重要。以“建构性”一词切入对该论文集以及科纳理论论述的解读,基于对这个关键词及其知识谱系的基本理解,阐释科纳在写作中对“理论”“图绘”“生态”与“都市”4个风景园林学重要议题的反思与重构。这些反思和重构,一方面呈现出科纳的人文主义立场与其所批判的实证主义立场之间的张力关系,另一方面也呈现出科纳在都市议题上难以自洽之处。以此,试图推动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对设计方法与知识构成之间关系的更深入探讨。
    • 叶露; 黄子沅; 徐江
    • 摘要: 符号学视角下,设计被视为以实用功能意指为主的符号系统,设计符号学成为表征人与产品互动交流的重要理论依据。有机结合数据驱动的文献计量分析和定性的关键理论逻辑梳理,本研究提出设计符号学知识谱系分析和研究进路建构方法,基于国际期刊数据探寻设计符号学知识结构特征,识别形状文法、类比隐喻、象征互动、产品语义等核心谱系聚类,从结构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应用符号学四个维度溯源其理论发展进路,为探寻设计符号学发展规律及趋势提供重要参考,也为设计学科交叉本体结构分析提供丰富例证。
    • 秦佩
    • 摘要: 孙晓霞新作《西方艺术学科史:从古希腊到18世纪》首次聚焦西方艺术学科的历史,以18世纪“美的艺术”概念为确立标志的现代艺术体系为关键点,以“艺术是否是审美的”这一问题为理论起点,以概念史研究为方法路径,描述了一幅西方艺术学科发展的恢宏历史画卷。该书具有问题意识鲜明、研究视野开阔的特点,通过梳理西方艺术概念及其知识谱系的发展史,重点回答当下中国艺术学科建设中的种种问题,并展望未来发展,做到了以古鉴今,以西鉴中,显示出强烈的学科自觉意识。
    • 摘要: 符号学的发展总是在与不同领域的理论进行碰撞,这种学科的交融时常突破传统意义上人文学科的边界,在更加宏观的人类知识谱系中进行探索。本辑“东欧马克思主义符号学”中,傅其林、魏小津介绍了所罗门·马库斯以数学思维进行的诗学建构,将“文科中的数学”变为了“数学中的文科”;朱鸿旭梳理了亨利·瓦尔德幽默美学的结构、功能与伦理探讨;邵帅介绍了东欧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的发展脉络。
    • 陈赟
    • 摘要: 经-史-子的知识谱系是中国文明的创建,这一创建最早可以追溯到《庄子·天下》。《天下》从古之道术分化的视角理解中国知识谱系的起源,其核心是,从“治出于一”到“治出于二”的秩序转型导致了知识谱系从三代以上的浑然未分到三代以下经、史、子的分殊。古之道术的担纲主体是“治出于一”的帝王,他们是同时掌握精神(教化)和权力(政治)的神圣化统治者;但“治出于二”则意味着治教两大领域的分化,两大领域各有担纲主体。而在教化领域中出现的经史的分化以及子学(百家学或诸子学)的兴起,标志着经-史-子知识谱系的形成。经学或六艺学被视为古之道术的正宗嫡传,而子学作为方术,既是对道术的偏离,又可以上通道术。以经学为主体、以史学与子学为羽翼的中国知识谱系,既以经的主干性保证了中国学术精神的深层统一性,又向子、史开放而补充经学,从而形成经、史、子三者既分离又互补、既相异又相成的知识整体。
    • 邱江宁
    • 摘要: 13—14世纪由于蒙古人百余年的世界征略,欧、亚大陆形成以海、陆丝绸之路为纽带的世界体系,位于当时世界最东端的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与文化交流中心,这给元代文人的知识谱系造成了“爆炸式”的影响。驳杂的知识来源使得元代文人在书写上表现为平行书写、跨域书写和多语书写等多种新形态。在应对知识谱系巨大变化的现实面前,元代统治者试图创制“译写一切文字”的符号体系,精英文人期望摒除一切情绪与偏见,其最终目的都在于力图消除多元文化交流碰触过程中语言与信息的模糊性,实现对新知识谱系“言之如水之监物,烛之取影”的写实效果,这也是知识谱系处于巨大变化中的13—14世纪最切合的书写理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