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社会正义

社会正义

社会正义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2年内共计1191篇,主要集中在法律、中国政治、政治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7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2120篇;相关期刊750种,包括伦理学研究、法制与社会、人民司法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第三届中国工程史学术研讨会、2013北京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社会正义的相关文献由123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全胜、沈晓阳、袁祖社等。

社会正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77 占比:35.55%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42%

专利文献>

论文:2120 占比:64.03%

总计:3311篇

社会正义—发文趋势图

社会正义

-研究学者

  • 张全胜
  • 沈晓阳
  • 袁祖社
  • 麻宝斌
  • 仲崇盛
  • 朱富强
  • 杨豹
  • 余世存
  • 公丕祥
  • 史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苏立
    • 摘要: “档案行动主义”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孕育于社会和文化运动推动、后现代档案学兴起与媒介行动主义发展,主张档案职业需要推动问责和变革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文章认为,强化认同与维系情感、推动问责与揭示真相、谋求变革与伸张正义三方面是“档案行动主义”的主要实践表现;网络社会的权力结构变迁、对档案功能的重新认识、对档案职业的重新定位是“档案行动主义”诞生的实质。
    • 肖祥
    • 摘要: 马克思社会承认思想是经历了青年黑格尔时期、完成向唯物主义转变时期、历史唯物主义创立时期、唯物史观确立之后四个阶段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对“社会承认丧失”的批判、“社会承认诉求”的肯定、“社会承认理想”的憧憬构成了马克思社会承认思想的基本内容。追寻社会正义是马克思社会承认思想的理论旨趣,为实现社会治理正义提供了价值理路,即消除对社会承认的漠视以维护社会正义,优化物质利益关系以保障社会正义,促进制度优化与心灵安顿以实现社会正义
    • 辛允星
    • 摘要: 中国民间戏曲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诸多精华元素,广大民众的社会正义观在其中得以表达。通过对鲁西南Z村地区流行的35部豫剧进行故事情节与内容的分析发现,它们有着十分相似的“正义”叙事结构,故事背景的铺陈、非正义力量的出现、社会正义的伸张这三个基本环节共同构成了某种高度模式化的叙事程序;而相关的叙事内容则显示,这种正义文化有着浓厚的“道德理想主义”色彩,体现出鲜明的“循环论”社会认知倾向,道德楷模、明君清官、江湖侠客、神仙鬼怪被视为值得信赖的社会正义力量。这一悠久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存正在对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产生错综复杂的影响。
    • 汪禹辰
    • 摘要: 不同于以往地球上的任何一种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生态危机由人类自身活动和生产引发,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所有国家必须要共同面对的问题。作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戴维·佩珀不仅关注到生态危机的本源,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的逻辑,还提出了从深生态到社会正义的一系列新问题。戴维·佩珀虽然是地质学家,但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构建中,他对各类生态思想进行反思和分析并结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论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探析,将生态实践导向生态政治、生态治理,从而构建一种新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在戴维·佩珀的生态理论中,环境问题不再是单纯的生态问题,而是一种社会问题的延伸,因此要实现生态正义就无法绕开社会正义,或者说实现社会正义就是实现生态正义的前提,生态学与社会正义的关系不应被颠倒,在争取自然权利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人类权利。同时,以人为本的生态观也更符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旨,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相一致的科学生态观。我国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时期,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结合历史与现实经验丰富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 弭维
    • 摘要: 对“道德绑架”问题的既有研究通常忽视了纷争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正义意蕴,而多从一般的权利义务理论出发去理解。“逼迫让座”与“逼迫捐款”是最常见的“道德绑架”形式,它们涉及的是社会资源和个人财富的分配和使用原则问题。基于社会正义视角的分析研究,有助于探求这些纷争频发的真正根源以及各方所诉诸的道德理由,进而通过对相关法律权利和道德义务之边界的辨别去评析这些理由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其中,“慈善”是不是一种义务引发了最多的争论,这是“道德绑架”现象背后蕴含的最深刻的也最难以解决的一种道德分歧,具有高度普遍性。通过对既有的关于个人财产权、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市场的道德性质等问题的基础理论进行反思与批评,慈善可以被证成为一种义务,而不只是一种恩惠。同时,政治共同体对同胞之爱的需求也要求公民应在保证个人权利的基础上去促进社会的慈善行为。
    • 方劲; 朱予嘉
    • 摘要: 绿色社会工作的兴起同全球环境变迁的客观背景以及专业内部对于“人与环境”关系的自我反思密切相关。基于对“环境”的社会属性与物理属性内在关联的重新审视,以追求社会正义为专业使命的绿色社会工作正迈向寻求“环境-社会正义”的整合性实践。理论架构层面,绿色社会工作植根于深层生态学和生态女性主义,尝试建构一个挑战人类中心主义的关系本体论和实现“环境-社会正义”的包容性理论框架;干预模式层面,融合传统社会工作通用实务过程的基本特征,绿色社会工作试图搭建一个从地方能力建设到全球合作治理的跨学科专业援助体系;实践操作层面,绿色社会工作主要以全球环境变迁所造成的环境危机对脆弱边缘群体的负面影响为切入点,重点关注灾害危机管理、社区灾后重建、城市生态治理、边缘群体发展、公民环境权利以及国际环境合作等实践领域。绿色社会工作与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及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联性为其本土化拓展了实践空间,但其发展面临人与自然关系的固有矛盾性以及整合实践中的“能力壁垒”等现实挑战。
    • 王育函; 韦雪艳; 孙晓培
    • 摘要: 目的 探讨社会情绪对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的影响以及心理资本在二者之间的作用。方法选取467名大学生,采用大学生社会情绪量表、公正世界信念量表、心理资本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社会情绪与公正世界信念内因子“内在公正”和“终极公正”呈负相关,与“内在不公正”呈正相关;心理资本在社会情绪和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之间起补偿作用。结论 社会情绪会抑制大学生的“内在公正”和“终极公正”信念,激发“内在不公正”。积极的心理资本能够使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抗社会情绪对公正世界信念的不利影响。
    • 王广坤
    • 摘要: 19世纪中期,随着英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公共卫生环境日益恶化;以查德威克为代表的有识之士通过调查,认为卫生环境恶化导致疫病流行,不仅危害个体健康,进而可能引发贫困普及,出现道德崩坏、伦理失序和国力衰退等糟糕后果;建议国家必须全面彻底地介入公共卫生管理,改良环境卫生,保障民众身心健康与社会稳定繁荣,并将此作为中央政府赈济贫困的必备策略,以便匡扶社会公平与正义;这种“因病致贫”论将卫生、济贫与经济发展、社会正义联系起来,深刻影响了英国公共卫生管理制度的构建,并为后续福利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 杨云天
    • 摘要: 新自然法学派代表人物约翰·罗尔斯在其著作《正义论》中详述了正义之概念、价值、实现途径等相关命题,而“好(Good)和对(Right)”的价值论衡是贯彻于全书论述始终的基础问题,也是自然法学派所秉持的法律价值之究极观点。因此,对该问题进行厘清与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正义论》中对于人类社会制度价值的评价标准,更对改革进入攻坚期与深水区、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亟待相互平衡促进的当代中国具有重要启示。
    • 韩大元
    • 摘要: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是为实现社会正义而进行的新的探索。新中国成立时,为了人民的幸福与社会正义,中国共产党在建国理念中赋予其时代使命与责任感,以“人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优裕”的哲学,为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目标奠定了基础。在新中国临时宪法——《共同纲领》的制定以及实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所坚持的社会正义观成为新中国宪法史上构建共同富裕的价值基础。因此,探寻1982年《宪法》对“共同富裕”的规范内涵以及当代价值时,我们需要追溯《共同纲领》制定过程中确立的独特规范构造与精神内涵。本文以《共同纲领》制定过程中的社会主义目标的讨论为中心,探寻《共同纲领》所蕴含的社会正义及其在当代的价值,并探讨如何在宪法轨道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