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古代小说

古代小说

古代小说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104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00篇、会议论文44篇、专利文献528篇;相关期刊529种,包括学术研究、学习与探索、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35种,包括第五届中国古籍数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二届中国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暨首届中国海洋文化经济论坛、2014全国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学术论坛等;古代小说的相关文献由799位作者贡献,包括苗怀明、沈新林、石麟等。

古代小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00 占比:63.61%

会议论文>

论文:44 占比:2.80%

专利文献>

论文:528 占比:33.59%

总计:1572篇

古代小说—发文趋势图

古代小说

-研究学者

  • 苗怀明
  • 沈新林
  • 石麟
  • 王立
  • 万晴川
  • 豫生
  • 刘书成
  • 周俐
  • 尚继武
  • 潘建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石麟
    • 摘要: 在散曲与民歌时调的研究过程中,有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小说中所描写的各类人物当场演唱的曲子。这些曲子,能否被采入作品所属时代的“全集”中?这又有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小说中创作曲子的那位作者,如果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而且又有某些旁证材料,那么,这篇作品是否应该采入书中人物所属的时代“全集”?第二,书中创作曲子的那位人物,并非历史人物,那么其作品是否应该作为小说作者的作品而被采入小说作者所属的时代“全集”?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本文先对古代小说俗曲演唱描写的多重功能做一个初步探讨,探讨分为三个方面:情爱相思的诉说,爱恨交加的呐喊,沧桑巨变的呜咽。
    • 胡晴
    • 摘要: 本文以取材于中国古代小说的当代网络同人小说为研究对象,梳理其与原本之间的关系,通过古今对看与沟通,寻绎传统元素在当代网络小说中的呈现特点,认为从传统续书到网络同人小说,其间存在着书写方式的接续,而当代的网络同人小说在彰显原作的同时,也凸显了诉说时代精神和颠覆经典的时代气质,经典原作与网络同人的共时性存在,构成了当代文学现场的独特面貌。
    • 张永葳
    • 摘要: 中国古代小说存在两种形态:以笔记体小说为代表的学术性小说与以传奇体、话本体和章回体为代表的文学性小说,前者以知识性为价值序列,后者以故事性为价值序列。虽然形态不同,然二者之间不是绝对分隔的,它们在保持各自独特个性的同时,又在某些历史条件下实行着交汇融合。二者在宋代说话艺术中实现了第一次交汇融合,化育了明清话本体和章回体小说;在清代的章回体小说中实现第二次交汇融合,产生了才学小说。两种不同形态之小说的合流现象,是中国古代小说自身特点与古代社会、文化等合力的逻辑结果,体现了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特殊矛盾与民族特色,值得我们关注。
    • 摘要: 一、《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欢迎有创见、学术性及逻辑性强、语言流畅的哲学社会科学文稿,包括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语言学、文学等领域的论文,特别欢迎关于东北亚及朝鲜半岛文化、古代小说、辞赋等方面的论文。字数以5000~8000字为宜。
    • 陈艺璇
    • 摘要: 鲁迅的小说《白光》在创作题材和叙事手法等方面,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传统。陈士成这一因科举致疯的人物形象,作为小说主线的掘藏情节以及小说结尾的浮尸公案,均能在古代小说中找到来源。《白光》还运用了《儒林外史》的叙事模式和白描手法,对“志怪”的偏好则反映出鲁迅与乾嘉知识分子具有相似的创作心理。同时,《白光》对叙事题材的重新组合,叙述者全知叙事能力的丧失,也赋予了小说传统以新的生命,表达了新的创作思想。
    • 摘要: 古代小说中常常写道“一炷香的工夫”,武侠小说中,高手比武时也常以“一炷香”为限,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古人是以香燃烧的时间长短来计量时刻的。古人计时需要借用日晷、漏壶等工具,燃香计时是比较简单而常用的计时方法。那么“一炷香”究竟是多长时间呢?
    • 摘要: 一、《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欢迎有创见、学术性及逻辑性强、语言流畅的哲学社会科学文稿,包括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语言学、文学等领域的论文,特别欢迎关于东北亚及朝鲜半岛文化、古代小说、辞赋等方面的论文。字数以5000~8000字为宜。
    • 邢岳; 李升锐; 陈殊颖
    • 摘要: 老舍长篇小说《牛天赐传》在语言形制、创作手法及文化精神三个层面都明显受到中国古代小说传统的影响,这些影响既促使小说整体呈现出通俗生动的艺术风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小说思想主题的深度。《牛天赐传》与中国古代小说传统之间的深切关联,既与老舍自身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有关,也显示出中国古代小说传统资源对于现代小说生成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 葛永海; 张娅静
    • 摘要: 中国古代的疾病叙事由来久矣,就疾病的历史叙事而言,完成了一个从巫医传统到巫史传统的转换,前者是这一历史叙事所描写的对象,后者则是描写的形式。在经史典籍中的疾病叙事向文学作品中的疾病叙事的演变过程中,疾病这一概念的内涵也在发生改变,已突破了人类的生理疾病这一基本含义,开始作为喻体来指代各类有损国家利益的因素。疾病叙事进入古代小说领域,内容属性上有实笔与虚笔之别,前者可称为写实型,后者可称为隐喻型。两种笔法对应着不同的主题表达,一是作为日常生活的表征,一是个体与家国命运的隐喻,值得重点关注的是后者,具体包括了个体层面的道德隐喻、命运隐喻和国家层面的政治隐喻。关于疾病的道德隐喻主要表现在天理与人道两个方面,因果报应观念成为小说叙述中道德缺失导致身体疾病的动力机制。道德的丧失是身体受损的直接根源,相反,道德的疗救则可以使恶疾者病愈。就命运隐喻而言,一些明清小说名作浓墨重彩地详细描绘了精神性疾病的具体病症表现,凸显和强化了作品的悲剧主题。就政治隐喻而言,晚清小说家往往用疾病来比喻满目疮痍的中国现状,批判社会现实与传统文化之弊端,提出改良国家之方案。以上三种类型,就疾病叙事的内容而言,包含了叙事中的致病之因、祛病之法和被病之果。就作品题旨而言,则又交错着“病”“医”“药”的三重隐喻。最后,可以从“天人合一”和“医儒同源”观念两方面来阐释古代小说之疾病叙事极为深湛的文化意涵。“天人合一”说认为在传统观念中,人与天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违背自然规律将是疾病产生的诱发因素。只有顺应天意,才能免除疾患。“医儒同源”观则从中国传统士文化演变的角度,揭示了医儒之道本自相通,治国与治疾原理亦可相通,解释了“妙文醒世”和“悬壶济世”之间的相得益彰和彼此成就,疾病叙事中的典范正是以“妙文”书写“悬壶济世”,乃是两者合流的结果。古代小说中的疾病叙事昭示后人:千百年来,医者和儒者的共同理想不止在于医人之病,更在于医世与医国。
    • 摘要: 一、《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欢迎有创见、学术性及逻辑性强、语言流畅的哲学社会科学文稿,包括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语言学、文学等领域的论文,特别欢迎关于东北亚及朝鲜半岛文化、古代小说、辞赋等方面的论文。字数以5000〜8000字为宜。二、按《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要求,凡向本刊投稿者,须提供以下资料信息:1.作者供职机构及部门的全称、所在省(市、自治区)名及城市名、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邮箱。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