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化意涵

文化意涵

文化意涵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116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中国文学、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7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3832篇;相关期刊95种,包括现代哲学、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书摘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两岸四地历史学研究生论文发表会暨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论坛、第五届城市与景观“U+L 新思维”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四届海峡两岸大学图书馆建筑学术研讨会暨2010文教建筑设计论坛等;文化意涵的相关文献由131位作者贡献,包括曹珂、肖竞、刘振宁等。

文化意涵—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7 占比:2.71%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23%

专利文献>

论文:3832 占比:97.06%

总计:3948篇

文化意涵—发文趋势图

文化意涵

-研究学者

  • 曹珂
  • 肖竞
  • 刘振宁
  • 张琳
  • 熊文军
  • 甄尽忠
  • 郑玉玲
  • 郭建宁
  • 闻滨
  • 陈树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楚璇; 郑玉玲
    • 摘要: 闽南民间舞蹈“英歌舞”依附于闽南关帝信俗的生态环境,成为该场域下极具特色的表演亮点,是闽南关帝祭典仪式的主要内容。以民俗舞蹈“英歌舞”的表演形态为研究对象,立足田野调查,借鉴民俗学、历史学、音乐舞蹈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探析闽南关帝信俗场域下“英歌舞”的源流与概貌、表演形态与艺术特征,进而阐析其文化内涵,希冀为闽南关帝信俗仪式舞蹈的保护传承提供一定的理论参照。
    • 郑玉玲; 朱楚涵
    • 摘要: 闽南关帝信俗仪式包含着意蕴深厚的仪式内容,其中歌仔戏“三出头”仪式舞蹈融合了闽南传统傩仪、戏曲与现代元素,其音声舞律形态是儒家思想以“礼”为核心的舞蹈表达。漳州文衡殿“三出头”仪式舞蹈作为“人—神”时空场域的符号载体,将关帝“忠义仁勇”涵化在其表演程式、角色扮相、主题动作、舞蹈场图之中,通过舞蹈之“礼”的表达呈现出儒道之“礼”,二者相互辉映,共同呈现了闽南民众“以和为美”的审美情趣和追求圆融祥瑞的文化心理。
    • 董圣楠
    • 摘要: 《拙政园图诗册》为文徵明为其挚友王献臣的拙政园所绘,《芭蕉槛》为其中册页。该文考察《拙政园图诗册》的绘制背景及其所绘景物与拙政园实际造景的关联,立足明代园林文化的形态,通过对《芭蕉槛》的分析,论述芭蕉作为园林中的造景元素起于何时、芭蕉在园林造景中的文化意涵
    • 张兆林; 邵雪彤
    • 摘要: 保护木版年画是以木版年画为核心对象开展的一项文化工作,但不应将保护重点停留在年画艺术形式本体,而应经由对本体的保护进而挖掘其背后的精神意蕴,勾勒艺人群体生计及艺人生活史,促进年画资源及相应民俗文化资源的创意转化,从而发挥民间美术形式以文化人乃至民族认同的作用,构建民间艺术及民间艺人参与书写的民众生活史,探寻其在新时代转化与发展的途径。保护木版年画对于推进其他非遗项目的科学化保护,解决保护工作中的现实问题,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
    • 高松
    • 摘要: 在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瑶族以其多才多艺、能歌善舞为大众所熟知,其民歌有着独特的音乐特性和文化象征,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瑶族民歌是瑶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利用口头创作出来的即兴音乐,体现了鲜明的地域和乡土文化特色,充分体现了瑶族人们的生活情趣,以及对于劳动的热爱。瑶族民歌随着瑶族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而代代相传,其特殊的歌词、唱腔和丰富的文化意涵是他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所演化出的一种特质。新时代加强瑶族民歌的调查和研究,对于这种独特音乐形式和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有着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
    • 葛永海; 张娅静
    • 摘要: 中国古代的疾病叙事由来久矣,就疾病的历史叙事而言,完成了一个从巫医传统到巫史传统的转换,前者是这一历史叙事所描写的对象,后者则是描写的形式。在经史典籍中的疾病叙事向文学作品中的疾病叙事的演变过程中,疾病这一概念的内涵也在发生改变,已突破了人类的生理疾病这一基本含义,开始作为喻体来指代各类有损国家利益的因素。疾病叙事进入古代小说领域,内容属性上有实笔与虚笔之别,前者可称为写实型,后者可称为隐喻型。两种笔法对应着不同的主题表达,一是作为日常生活的表征,一是个体与家国命运的隐喻,值得重点关注的是后者,具体包括了个体层面的道德隐喻、命运隐喻和国家层面的政治隐喻。关于疾病的道德隐喻主要表现在天理与人道两个方面,因果报应观念成为小说叙述中道德缺失导致身体疾病的动力机制。道德的丧失是身体受损的直接根源,相反,道德的疗救则可以使恶疾者病愈。就命运隐喻而言,一些明清小说名作浓墨重彩地详细描绘了精神性疾病的具体病症表现,凸显和强化了作品的悲剧主题。就政治隐喻而言,晚清小说家往往用疾病来比喻满目疮痍的中国现状,批判社会现实与传统文化之弊端,提出改良国家之方案。以上三种类型,就疾病叙事的内容而言,包含了叙事中的致病之因、祛病之法和被病之果。就作品题旨而言,则又交错着“病”“医”“药”的三重隐喻。最后,可以从“天人合一”和“医儒同源”观念两方面来阐释古代小说之疾病叙事极为深湛的文化意涵。“天人合一”说认为在传统观念中,人与天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违背自然规律将是疾病产生的诱发因素。只有顺应天意,才能免除疾患。“医儒同源”观则从中国传统士文化演变的角度,揭示了医儒之道本自相通,治国与治疾原理亦可相通,解释了“妙文醒世”和“悬壶济世”之间的相得益彰和彼此成就,疾病叙事中的典范正是以“妙文”书写“悬壶济世”,乃是两者合流的结果。古代小说中的疾病叙事昭示后人:千百年来,医者和儒者的共同理想不止在于医人之病,更在于医世与医国。
    • 海燕
    • 摘要: 生漆的割收以传统人工为主,漆树割口形状因地域差异有所不同,贵州以“一”字形为主;陕西安康、重庆城口以“V”字形为主,形状较为单一;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金龙坝村的漆树割口形状多样,有柳叶尖形、鱼嘴形、牛鼓眼形,呈现出不同于其它地域的独特形式,看似简单却浓缩了土家族人的社会与文化,包含丰富的内涵:追寻族群与记忆,从文化视角阐释土家族人自然崇拜,表达土家族人对自然物崇拜的传统文化的记忆与传承;立足于地域与生境,从地方性视角阐述土家族人生态价值观,以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探求表象与行动的内涵,从符号象征诠释土家族人生命理念,表达土家族人对子嗣繁衍,族群延续的期许,成为土家族人文化记忆与传承的载体。
    • 唐文静; 刘国芳
    • 摘要: 三宝珠吉祥草作为一种建筑彩画样式,包含有满、蒙、藏、汉等多民族风格特点。它从产生、融合发展到成熟繁盛仅历时百年,却展现了从单一到多元、从异域到汉化的多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全过程;展现了我国古建筑彩画的装饰功能是与宗教信仰、民族文化、历史变迁、时代流行风尚分不开的。以三宝珠吉祥草为研究对象,梳理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特点及蕴含在其背后的文化意涵,以期解读三宝珠吉祥草彩画的风格特色,补充我国建筑彩画研究之不足。
    • 刘振宁
    • 摘要: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入仕元廷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受世祖忽必烈差遣,出使“程途距离有六个月之地”的云南及缅国。本次西南行进轨迹和见闻心影,记录在《马可波罗行纪》第一一二章至一二九章中,而构成西南行纪灵魂的,是沿线多民族的风土民俗和奇闻异事。检视马可瞳孔中的西南民俗事象,既可洞见叙事的结构模式,更能释读出叙述者的文化心理与价值秩序。质言之,马可通过程式化展现形式和虚实相生等叙事手法拱筑成的西南民俗风情图,与其说是现代文类上的民俗纪实,不如说更像一首且认他乡作故乡的田园诗,一幅充满异国情调的道德图谱。
    • 李欣娟
    • 摘要: 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来说,中国传统的饮食作为中国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承担着满足民众日常物质生活需求的功能;另一方面作为情感联结,间接地反映出人们的精神诉求。如今,饮食民俗被大量运用于影视作品的创作中。纪录片《老广的味道》用镜头记录下广东不同地域和不同食客的饮食状况,展现了丰富多样的民间饮食风俗,推动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的传播,增进了人们对于饮食民俗文化的了解。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