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四届海峡两岸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
第四届海峡两岸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

第四届海峡两岸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8
  • 召开地:济南
  • 出版时间: 2018-11

主办单位:中国海洋学会山东师范大学

会议文集:第四届海峡两岸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首先分析了本计划的动机与源起,然后阐述了合作内容、合作团队以及计划执行经费,最后对成果与效益进行评估。
  • 摘要:中国全球化战略是在西方已有的全球化模式下,中国提出对自身有利的发展道路.正如中国学者张幼文所说:「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是一场严峻的挑战,中国需要全面思考自己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可称为全球化发展战略.…(中国)需要一个国家的整体战略」.中国的「全球化战略」是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形成,也是中国崛起面向国际化发展必然面临的问题.
  • 摘要:中国的郑和与美国的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都对国家有卓越的贡献.郑和下西洋影响中国人海外移民及中国文化的流传与远播,当时中国船队在于宣扬国威并且加强与南洋各国的邦谊.郑和不控制他国海域、不殖民、不求取海外利益,以助弱扶倾姿态出现.郑和带领船队七次出航,除了寻访惠帝踪迹外,意在亲善友邦让南洋各国与中国的邦谊一次比一此紧密;而马汉的海洋战略思想影响美国上百年的国家政策,保持美国近100年的富与强;马汉认为,美国海军应该以控制海洋为其理论基础,"制海"即在控制海洋交通,不论是军事目的或是商业目的,海权不像攻占陆地一样,只是领土的占据,所争取的是交通控制权;然而,美国政府和美国盟邦所接受的海洋战略,其主要目的是对可能的敌人实施吓阻.吓阻战略的价值是让敌人的军事思想中怀有对美国强势武力的畏惧.
  • 摘要:早在郑和下西洋之前中国商人就已经从事海上贸易,足迹从马六甲海峡到印尼、一直到非洲东岸的印度洋贸易圈,主要主导者是阿拉伯商人,这片海域可说是个自由贸易区,没有强而有力的势力支配,更没有国家的力量介入.郑和的出现,赋予了这片区域「海权」的概念,也就是航线控制,可说是最早的制海权实践;尽管政治性的(宣扬国威)高于经济性的(海上贸易).一百年之后的哥伦布、海上贸易以及海盗,凸显了「航道」的重要性,因为欧洲商船要前往目的地运载物资、海盗要守在船队的必经之路洗劫,这启发了西方海军思想家,所有关于海权的论述都离不开航道,控制航道(制海权)就是海权思想的基本.
  • 摘要:作为一个整合性的研究取向,本文试图透过多领域的观点聚焦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图象,这些学术领域包括全球化理论、符合学与民俗学,以探讨探讨中国早期的文化扩散现象.时代虽然变迁,但以象征标志存在的文化意涵却难以抹灭.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是两条不同的贸易通道,因而产生不同的象征符号,分别是「龙」的图腾与「狮」的意象.虽然在本土化拉锯下,各地区的符号会出现不同变化,但本质性的相同点仍然可以透过图像厘清.本文将依据中国古董器物的纹饰,与外国的文化图象进行比较分析,梳理其文化连结,以论证早期中国在全球贸易上的文化影响力.唯此一研究途径属于初探性质,研究结论还有待更多的证据补充与更多研究者的强化.
  • 摘要:本文认为齐国的贸易政策,吸引了从海上而来的商人,也与外来文化的交流。齐威、宣王和燕昭王、秦始皇的求仙活动,曾受随着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方士影响。
  • 摘要:生命与生活的优势,为战略家的终极关怀,海洋发展是战略家探索的广阔出路.在海洋生活中行中国人生命之道,是中国文化在海权发扬的终极之要。在海洋上互助互救互信互掠,是亦行王道,在海上建立生优力。若在海上互相奸恶狡诈,互相谋财害命,是海上的霸道。海上生命更微脆,更须要忠恕,更须要慈悲,更须要道德与博爱。这就是建立海洋生优力之道。生生不息天之德,毋分陆地与海洋。如山东省是圣贤的故乡。山东人受圣贤的陶冶,在个性上就是更容易推展海上的圣贤之道,帮助更多中国人建立高尚的海权的文化,咱们的海洋文明真的不同,出海如见大宝。妈祖之成圣贤,代表的也是这种精神,与孔孟之道相呼应。
  • 摘要:台湾周边海域渔业资源丰富,基隆位居台湾北端,基隆港更是台湾少数几个天然良港之一,日据时代即开始发展渔业经济,基隆成为日据时期发展渔业的重点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渔业发展更曾经在台湾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过度捕捞、鱼类栖地遭受破坏、海洋环境污染、气候变迁等因素影响,近一、二十年来,台湾沿近海渔业资源明显下滑,基隆渔业发展也呈现停滞状态,甚至下滑现象,渔业资源已经无法同日而语.为了改善海洋生物资源锐减状况,近年来,基隆市政府积极推动若干海洋资源保育重大政策,希望恢复往日的海洋生物资源,在众多措施中,其中以推动「基隆市望海巷潮境海湾资源保育区」划设及「刺网渔业管理」为最大亮点.本文将介绍基隆渔业过去之发展历史,及目前对于海洋资源的保育之推动状况,并以「基隆市望海巷潮境海湾资源保育区」划设及「刺网渔业管理」为重心进行论述,期待藉由本文引发对于海洋生态保育的省思、重视与回响.
  • 摘要:印度持续的经济成长亦提升其国际地位.冷战期间印度外交政策的重点置于印度半岛,冷战结束之后,新德里从1992年逐步调整外交政策,推动超越南亚的全方位外交政策.随着印度经济持续增长以及国际地位之提升,印度已主动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特别在太平洋岛屿国家建立双边与多边关系,经由传统的纽澳关系外,也改善与有着许多印度裔斐济之间的外交关系,并且藉由大英国协、联合国会员国以及太平洋岛屿论坛的对话伙伴国身份,参与太平洋岛屿国家重要安全事务,例如,分享地区安全、气候变化和民主的共同认识,以及相互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也经由太平洋岛屿论坛的区域援助倡议,协助太平洋岛屿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项目.然而,正当美国、中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纷纷强化对于太平洋岛屿国家的合作,印度也于2003年首次参与大平洋岛屿论坛,但是印度尚未与太平洋国家建立广泛的交往关系.从另一方面而言,印度未来将会强化在太平洋岛屿地区的政策,不同于中国的大规模投资与移民方式,印度基于地缘战略与经济的需要,已集中所能运用的资源,选择性强化与个别国家关系,辅以多边合作机制,提升新德里与太平洋岛屿国家间之关系.
  • 摘要:战略语言的困境来自于多方面,但在国际关系领域中,主要的还是表现在战略层次上的矛盾与争执,媒体为了消解「一带一路」的战略性,产生治丝益棼效果.本文针对冷战结束后,西方战略语境中,战略自身意义进行简单描述,再推理一带一路的规划参照,后说明障碍的关键不在名词,而在愿景具体转化实践之中,并以实践案例,检证战略语言可具包容性.
  • 摘要:南海的和平与稳定攸关国家的命脉.南海问题相当复杂,除牵涉领土主权、交通航道及海底资源等战略价值外,尚包括中国、越南、马来西亚、汶莱、菲律宾及台湾等六方宣称拥有全部或部分主权,且涉及国际势力美国、日本参与及错综复杂的两岸关系等因素.自从1979年联合国公布南海地区蕴藏丰富的石油资源以来,南海周边国家均以不同的方式扩张自己在南海的领土.随国际局势的改变,域内及域外的大国正藉由南海的议题扩展自己在世界的影响力.各争端国为自己的国家利益而运用「合纵」及「连横」的策略,亦加深了南海情势不确定性.本论文主要探讨东南亚国协、美国与中国南海政策的变化,藉以了解南海发展的脉络.
  • 摘要:当社会型态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商业社会时,社会形貌会产生极大的变化;当在地文化受到全球化或外来文化冲击时,社会形貌也会产生影响与改变.然而,会随着外在经济型态变动的,仅是社会表层的物质文化,那些建构族群文化的基因元素,并不会随外在社会形貌的变动而改变,如同生物体内的基因组,它们是族群文化之所以相异于他族文化的根本所在.台湾与大陆的关系,自古以来即至为密切,在更新世冰河时期还曾陆地相连,经历代发展后,两岸船舶往来频繁,贸易货物互通有无,伴随经贸的往来互动与移民迁徙,中华文化的影响与传承,也深刻融渗入台湾的民间社会.台湾主体文化实根源于中华文化,纵使现行政治与经济的环境制度有所差异,但是建构两岸社会文化的基因元素仍是相同的.因此,如何在共同的文化基因元素基础上,加强两岸交流与文化传承,并深化文化认同,作者提出几点观察的方向与建议,以供参酌.
  • 摘要:《琉球乡志·宗教篇》资料统计,记载小琉球地区登记有案的基督教、一贯道、佛教寺庙有三同,道教三十一同.经2017-2018年访查,登记有案及私人神埴未登记者,约一百多间,其中较具有规模有五十多同.田野调查过程中,笔者将琉球岛庙宇神明的主祀、同祀(共祀)、陪祀1神做一个统计,发现当地以主祀王爷的庙宇为数最多,而主祀妈祖的次之.然妈祖信仰文化在琉球岛,从宫庙名偁、庙宇数目及宫庙的合祀(共祀)、陪祀或配祀的神明定位束而言,可以观察出妈祖信仰在信众心中的主从地位,及当地妈祖文化的流传散布情形.本文以琉球乡主祀妈祖的六同庙宇为考察对象,分别探讨其神尊由来、宫庙兴建始末及现况,分析琉球乡妈祖信仰文化的特色.
  • 摘要:妈祖信仰经由官方或民间长时间的推广,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日,妈祖信仰已不再纯粹只是民同信仰的一环,而是影响现代社会文化动脉的一股潮流.从古时至现代,妈祖传说故事的数量甚为可观,而其内容亦随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迁,传播的区域也不断扩大.本文以明末清初《天妃显圣录》一书载录的妈祖传说故事为基础材料,《敕封天后志》、《天上圣母源流因果》及20世纪后叶两岸民间文学工作者,采集了当地民间流传的种种妈祖传说故事,己集结成书或分散于各地故事集中与妈祖相关的传说故事为辅,耙梳归纳妈祖传说故事流传与分布的特殊性与地域性.
  • 摘要:本研究设计融入民间故事,希望研究参与学生在讲述本土文化故事时能培养民族自信心,并使用英语向全世界讲述本国故事,是「驾驭英语」而非「为其所役」,落实英语为沟通工具的实用观念,不使语言学习沦为权力意识形态的斗争体现。
  • 摘要:从中国学者的角度来看,更强调的是丝绸之路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意义,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意义。丝绸之路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道路,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遇、交流、对话、融合的道路。通过丝绸之路,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在中国得到传播,中华文化接受、吸收和融合了各种外来文化,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与此同时,中华文化在不同时期、在海外不同地域所发生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所做出了贡献。从这个角度来叙述中华文化的发展历史,更强调了中华文化所包含的世界文化的内容,更强调了中华文化的世界性价值和意义。据此了解到,中华文化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而且还包含着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融合,包含着对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正是在丝绸之路上展开的中外文化交流的漫长历史中,在与各种外来文化的交流、激荡、交融中,才形成了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和博大精深、灿烂辉煌。中华文化也不仅仅是中华民族所享有的文化成果,它还通过丝绸之路,以不同的方式传播到其他地区,给其他民族的文化发展以一定的补充、丰富、激励或刺激。正是在中华文化持续的向海外传播的过程中,才使得中华文化具有了世界性的价值和意义,在世界文化的总体格局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 摘要:印度洋在世界历史进程中,长期是世界文明主体欧亚大陆的重要部分,成为东西方文化汇聚和交流的纽带,多元文明的桥梁是印度洋文明的最重要价值。因此,印度洋文明当中接踵而来的外来殖民强国葡萄牙、荷兰、英国,控制印度洋的努力或长或短都成为历史的过客。印度洋历史经验叙述一个文明道理:在印度洋上争强好胜都不会长久,独自控制印度洋是不切实际的。尊重、包容、分享是印度洋历史现成的文明价值,朴素的哲理浸润在南亚、西亚和东南亚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和信仰之中。中国长期沟通印度洋的历史,尤其是明初郑和下西洋交往锡兰山国的态度,积累了交往印度洋地区的经验。同时在当代“一带一路”建设中也提供了历史借鉴。传承尊重、包容、共享的价值观,摒弃传统时代“中天下而立”自居的天下观,以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态度,展开与印度洋地区各国的交往。
  • 摘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适应了地区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适应了欧亚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将兼顾所有参与国家利益的需要。它将成为地区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但是在美国总统特朗普2017年11月访问亚洲五国之前和期间,特朗普政府推出“印太战略”(the Indo-Pacific Strategy),企图维护和扩大美国在该地区的利益与保持有利于美国的地区战略平衡。该战略如果进一步充实,将增加印太地区形势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该战略将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有一定是负面影响。
  • 摘要:自去年以来,"印太战略"一词较热,印太战略问题成为地缘政治中的热点.印太战略是外国提出的,我国不能忽视由此带来的战略挑战,特别是在海洋问题上.印太战略形势发展对中国海上发展所带来的战略挑战主要是三个层次的可能威胁.第二个层次,是美日印澳不组成公开、正式的同盟,但却在重要的地缘战略问题上形成针对性的合作机制.第三个层次是美国通过推动和日印澳的军事与战略合作,分别在区域内给中国国际交流制造阻力,干扰"一带一路"倡议落实,延缓中国崛起,这已经起到一点消极效果.对于美日等国积极推动的印太战略,我国要看清实际形势发展.比如某些国家战略言行的两面性.特别像印度和日本.这里面既有竞争敌对的成分存在,也有对华缓和友好的一面存在,需要人们清醒认识到这是出于他们自身国家利益的驱动.无论何种困难,海洋强国的目标必须坚持下去,要意识到"边缘地带"的利益博弈一刻不会停息.中国的历史教训就是明朝郑和下西洋时期的印太海洋经略没有以最正确的方式坚持下去,反而在郑和舰队解散后留下了一个重大地缘空白,留待后来的西方人来填补,西方海权以坚船利炮杀到国门.中国海权的发展对外国的印太战略也是一种有力的反制,但外交应对上,切忌"闻鸡起舞",造成被动应对,坠入圈套.首先,对于发展海权,制海战力是最重要的根本.其次,海权发展战略的体系化问题必须得到重视.第三,中国海权发展注重与地缘战略的相辅.
  • 摘要:有明一代,中朝两国之间政府使节的海上往来一般经过山东沿海.两国之间的海上贸易更是从山东沿海出入.壬辰战争期间,中国对朝鲜战场输送军队和军用物资,主要从山东沿海出发,兵员和粮饷也主要来自山东.山东半岛与朝鲜半岛之间的海上通道,还是中朝之间文化交流的友谊桥梁.山东沿海地区是中朝海上交往最重要的基地,是由山东的地理、历史、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及其海上力量的上升,中美在亚太地区的海权博弈日趋激烈.特别是在南海、东海等地区,出于维护自身海洋霸权、联盟战略信誉以及亚太地区主导权的需要,美国频频以捍卫所谓的"航行自由"为由,不断挑战中国的海洋主权和权益,制约中国海权的拓展.事实上,纵观近年中美两国的海洋纷争不难发现,"航行自由"问题俨然成为双方博弈和斗争的焦点.以南海为例,奥巴马政府时期,时任国务卿希拉里曾公开声称,南海地区的航行自由属于美国的"国家利益".同时,奥巴马政府执政八年期间,美国在南海先后发起了五次"航行自由"宣示行为.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国不仅未有所收敛,反而明显加大了对南海巡航的力度,自2017年5月-2018年3月短短11个月内就进行了六次"航行自由"行动.
  • 摘要:提起蒙古-元帝国,人们的脑海中往往浮现出广袤无垠的草原、万马奔腾的骑兵场景.这是因为该帝国不但终结了古代中国的四分五裂局面,而且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将中亚、西亚、南亚、东欧置于同一行政体制之下.而该帝国的另一面却经常被人们忽视:辉映在西太平洋与北印度洋上的巨樯白帆,都是元帝国的官私海商货船或朝廷漕粮海船或海军舰只.在此,首先从马可波罗仕元及归乡的往返行程来谈谈当时的东西方海陆丝绸之路。其次,剖析元帝国海陆二元构造是如何形成的,接着看看元帝国海军是如何主宰“环中国海”与印度洋的。
  • 摘要:妈祖崇拜在海外传播时,并不仅仅在传播崇拜,而是在传播一种文化精神.当前妈祖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交流,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某些学者所说的粗糙的对外宗教输出,而是具备了向全世界传输中华文化价值的能力.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妈祖文化寄托了人类的美好愿望、维系各国往来的桥梁纽带、备受各国各民族的关注.
  • 摘要:《清代海外贸易史研究》一书是日本关西大学文学部教授松浦章先生积数十年之功力,孜孜不倦潜心研究之结晶.作者自本科三年级起,便对清代携汉籍到长崎的中国商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69年1月,本科毕业论文《山西商人范毓馪事迹》的问世,标志着作者正式进入这一领域的研究,该文也成为构筑本书的基础.此后,作者深感学术界以往对清代海外贸易的研究只侧重于欧美诸国的对华贸易,特别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对华贸易史.而日本学术界的日中贸易研究,尤其是锁国时代的长崎贸易史,从中国的角度进行研究也十分罕见,尤其有悖于朝廷政策的民间海外贸易史的研究更未受到重视,甚至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因此,作者以中国东南港口城市为中心,对清代中国商人的海外贸易状况展开了系统、详细的考察和研究,用九编三十四章的篇幅撰写完成这样一部巨著,2002年由日本朋友书店出版发行.
  • 摘要:2005年7月,在蓬莱登州港(蓬莱水城)发现两艘韩国高丽时期的古船,属于两种不同船型、不同结构的韩国古船.2006年、2012年分别在蓬莱召开蓬莱古船国际学术研讨会,中韩专家通过现场考察和会议研讨,确认蓬莱3号、4号古船为韩国古船,蓬莱3号古船船壳采用韩国传统造船技术,内部结构、舱壁、肋骨、桅座、补强材等为中国造船技术.此外对中韩专家关于蓬莱高丽古船的研究进行简述,本文对蓬莱高丽古船特征、采用的中国造船技术和中韩造船技术的交流、古船保护和复原全程试做探析.
  • 摘要:作者主要论述了其到临川考察徐福后裔的过程。从徐氏发展演变源流看,夏朝徐若木为徐姓始祖,徐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150名。2010年,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统计表明,徐姓按人口排名在大陆11位(台湾列20位),大陆2000万徐姓人,占全国人口的1.43。徐氏郡望:东海郡、高平郡、琅琊郡等。徐氏堂号:东海堂、高平堂、琅琊堂等。先秦时期,徐姓随徐国迁播,主要分布于安徽、江苏、山东等地;秦汉时期,徐姓迁播于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同时也开始南迁至江西南昌、浙江龙游等地,但聚集区仍在黄河下游地区;魏晋时期,徐姓开始大规模南迁,主要繁殖地在淮河及长江下游;南宋朝,徐姓再次南迁,由江西至福建、广东。据统计,宋时徐姓84万,占全国的1.1%,列17位,江西为徐姓第一大省,占23.5,其余分布在赣浙苏鲁占62,全国形成以赣浙为中心的徐姓聚集区;明时徐姓192万,占2.1%,列第10位,浙江为徐姓第一大省,占35.1%,浙苏赣鄂占64.5%,其次分布于皖闽鲁又占21.70%;当代徐氏主要分布于苏粤浙川四省占41%,其次鲁赣皖鄂豫占30%,江苏为徐姓第一大省;当代徐姓人口分布频率、单位面积密度最高的是江苏中南部和浙江杭嘉湖平原以及山东烟台地区,每平方公里达9人以上,中心地区12人以上。
  • 摘要:秦汉时期山东海洋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沿海与内地之间的经济差距明显缩小,海上丝绸之路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山东沿海的海洋经济依然围绕着捕鱼业和煮盐业而展开,海洋渔业的区域扩大、海鱼产品加工技术多样化,海洋盐业中海盐产区产量扩大、海盐技术和工艺水平提高、海盐生产管理更加规范,促进了当时海洋资源的开发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这一时期,山东沿岸海港的发展,海洋交通和海外贸易层面上出现的海外丝绸贸易以及其他有关贸易,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 摘要:太平洋岛国位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南线.由于受到历史和现实诸多因素制约,太平洋岛国教育发展普遍落后.中国与太平洋岛国进行教育合作,要以职业教育合作为突破口,以开展当地师资培训和教育援外为抓手,以网络技术和共享课程助推高等教育发展.这不仅能够为岛国人民带来切实的益处,而且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体现.
  • 摘要:自战国至秦汉时期,山东沿海居民开辟了自山东沿海经过辽东半岛再沿朝鲜西海岸南下,渡过对马海峡进入日本九州地区这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因与汉代出现的自福建、广东沿海南下东南亚和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相区别,人们将其称之为"北方海上丝绸之路".北方海上丝绸之路要早于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通的丝绸之路和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并且,尽管历代国际国内风云变幻而一直延续下来.本文就北方海上丝绸之路开辟的原因及其历代变化及与陆上丝绸之路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 摘要:如所周知,日本著名僧人圆仁所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是唐代海上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也是研究唐代政治、经济、贸易、文化、宗教、外交等方面内容的重要资料,其与《马可波罗行记》、《大唐西域记》等享有"东方三大旅行记"的美誉.进几十年来,学界己对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讨,并取得了非常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作为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该书所载的相关内容仍有可探寻的余地,其史料价值仍有可开拓的空间,如书中所载的唐代"祠部"、"板头"等问题,至今尚未见专门的讨论.因此,笔者不揣浅陋,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所载上述问题试做探讨,以期进一步揭橥该著重要的史料价值.
  •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前半期,轮船是东亚海上交流的主要交通方式.通过轮船航运,东亚的日本、中国大陆、朝鲜、台湾、琉球得以连接,展开物资和人员的密切往来,形成东亚范围内的轮船航运网.在这个过程中,日本和琉球(冲绳)、台湾之间的航线是这一航运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日本主要汽船会社的社史、海运广告及新闻报道等史料的整理,考察和分析了日本轮船航运业的发展以及在此背景下琉球(冲绳)航线的设立。
  • 摘要:著名的"海权论"创立者马汉认为,谁控制海洋和海上通道,谁就能控制世界.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由于其多方面的战略价值,南海周边各国与中国在岛礁和海域划分上存在分歧和争端,形成所谓"南海问题".中国政府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内外形势,提出了相应的南海政策.目前,世界各大国和各种力量纷纷介入南海及周边地区,甚至威胁到中国的主权和领土.鉴于此,中国应继续从"稳定周边"的大局出发,在坚持"搁置争议"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和实施积极有效的方针政策,促进这一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 摘要:英租威海卫四十余年期间,在威英国人与当地官员和百姓的接触并不是非常频繁.在经过最初的紧张关系乃至流血冲突后,随后三十多年,中英在威居民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就官方交往而言,双方礼尚往来、也有政府间的合作.从民间看,威海卫百姓对英国地方官认可度较高,双方百姓的交往总体和睦而愉快,其中还有一些人结下了深厚的私谊.在文化上有交流包容和借鉴,也有冲突和龃龉,尊重异质文化是能够实现和睦相处的.
  • 摘要:两汉对外贸易以西北陆路贸易为主,以西南陆路及海上贸易为辅.从贸易形式上来说,可以分为朝贡贸易、互市贸易、走私贸易三种形式.列侯作为二十等爵中惟一的贵族爵,与对外贸易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列侯在汉代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参与者与消费者,列侯们所需要的贵重货物和奢侈品成为汉代对外贸易的重要内容,他们是两汉开展对外贸易的重要动力.
  • 摘要:1877年,英国浸礼会参与了丁戊奇荒期间在青州府境内的赈灾活动.赈灾结束之后,英国浸礼会的信徒人数并未出现明显增长,在青州的宣教环境也未发生过多的改善.1889年,英国浸礼会参加了山东境内的水患救灾.三年之后,英国浸礼会在济南、青州和武定府境内的13个县建立63个传教点,其中作为赈灾对象的博兴、滨州、蒲台和高苑成为信徒最为集中的区域.两次赈灾结果的强烈反差,主要在于两个区域对灾荒的承受和应对能力的不同,后者长期受到黄河泛滥的影响,加之经济和政治资源等方面的薄弱与不足,所以其更容易接受外来群体的赈灾与援助并在此过程中认识甚至接纳基督教,而前者具备的社会优势致使其拥有拒绝传教士赈灾和其所宣扬的信仰的权利.
  • 摘要:诗文、书法在中朝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明清朝贡体系的大背景下,中国与海外诸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和内容.中朝文化交流确实以和谐的局面为主流.然而在主流之下,实际上存在一定紧张情形的潜流.明清易代后,朝鲜慑于武力,不得以而朝贡,但自居中华正统,鄙夷满族所立的清朝,朝贡期间朴趾源时常流露出中原士人礼仪荒疏的慨叹,挑剔有辱斯文的细节,并极力展现自我书法修为,维护朝鲜文化自尊.这些透露出朝贡之事,藩属国并非全是心悦诚服,潜在有国家间多层面上的存在较量,其中的文化交流渗透有较强的政治意蕴.而清朝书法成就及士人与朝贡的交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朴趾源鄙夷满清的态度.可见书法文化交流的时代积极价值,也为今日中国文化走出海外,获得认同提供实现路径的启示.
  • 摘要:妈祖,是北方沿海(环渤海地区)民间海神信仰中最为重要的女神.妈祖信仰最早诞生于福建莆田,与南方地区特定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是息息相关的.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传播,妈祖信仰逐渐北上,沿海漕运和运河贸易的发展促使北方妈祖信仰进一步扩展.在环渤海地区传播过程中,也受到很多阻碍,在其内涵、民间习俗、祭祀方式、传说故事等方面都发生了几个重要的变化,反应出妈祖在北方的本土化特征,北方沿海地区宗教信仰也逐渐由复杂多元走向相对固定.
  • 摘要:妈祖天妃和碧霞元君作为中国古代宗教史上最具代表的两位女神,在中国地域内广受推崇与信仰.通过现有资料发现,二者之间各有特点,又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本文通过研究二者的文化资料,对两个文化信仰进行比较,探究两者间的异同,以便对于道教中地位最高的两位女神的特点和联系进行系统的梳理,表现其现实意义.
  • 摘要:西汉中晚期东方海上陶瓷之路,是西汉中晚期越人后裔人口大规模北迁的结果。人群的迁移,伴随着物质和文化上的流动,极大促进了当地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也丰富了东部沿海地区历史文化的内涵。不见于史书记载的、具有民间行为的、长达近百年的大规模航海活动,应当引起学界的格外关注。
  • 摘要:传统中国受自我为中心的华夷秩序观念影响,缺少外部观察动力,导致其不仅对世界,甚至对周边的近邻都存在严重的认识偏差.朝鲜人鲁认晚明中国之行就观察到,时人普遍视朝鲜为夷狄风俗之国.鲁认惊愕之余,采取种种措施维护朝鲜形象,并试图修正晚明人眼中错误的"朝鲜认识".鲁认行为背后的表层原因是这种"朝鲜认识"与朝鲜人以"小中华"自视,而期待中的"礼义之邦"形象相去甚远;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文化乃体制之母",朝鲜认识到其"礼义之邦"形象,是其与中国享有同质性文化的重要表征,而只有建基于此之上的中朝宗藩体制,才能向着有利于朝鲜方向运行.国家形象对于一国外交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如此,在传统的古代亦复如此.
  • 摘要:《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简称《西洋记》)记录了郑和下西洋在准备时期以及所到域外之处的种种动物.其中的动物文本有着复杂的来源.不同文化语境下,人们赋予动物以特殊的认识和情感,由动物会产生不同的文化联想,并赋予动物以文化意义.《西洋记》中的动物意象,同样折射出明朝某种普遍的国人心理和集体意识.本文从历史学和博物学的角度切入,以《西洋记》中的动物文本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首先讨论小说中域内域外动物记述的资料来源,其次分析其中所述及的各种动物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以及通过小说中有关海洋动物、狮子等珍禽异兽的献贡,揭示以罗懋登为代表的民间小说家,如何通过有关域内和域外动物的意象,呼应了传统祥瑞动物的记述,迎合了传统王朝国家有关异兽瑞应的政治趣味.
  • 摘要:潮州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岭南陶瓷的生产基地,并且有着"中国瓷都"的美称.凭借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潮州的陶瓷产品从唐朝就开始外销,宋朝是其外销的鼎盛时期.本文以国内外考古发掘的潮州窑瓷器产品为依据,对潮州窑外销瓷的兴衰情况进行了梳理和断代,并从器物造型和外销瓷的种类分析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潮州窑外销瓷中的体现.同时依据国外发掘出的潮州窑瓷器推断潮州窑的外销路线并探讨了潮州窑外销的影响,潮州窑外销瓷不仅是粤东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
  • 摘要:登州港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港口,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航点之一,对我国古代与朝鲜半岛的交流与交往具有重要的贡献.随着联合申遗和几次学术研讨会议的召开,使得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了热点话题,目前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也较多.本文主要从政治、军事、经济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在登州发生的中朝交往交流活动和登州在我国古代中韩文化交流传播中发挥的作用,找出在登州所留的历史遗迹中中朝两地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流交往证据.并简述了在海上丝绸之路的申遗和"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登州的开发和复原对烟台威海地区、山东省乃至中国的重大意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