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8中国古书画鉴定修复与保护国际高峰论坛
2018中国古书画鉴定修复与保护国际高峰论坛

2018中国古书画鉴定修复与保护国际高峰论坛

  • 召开年:2018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8-06-05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会议文集:2018中国古书画鉴定修复与保护国际高峰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试图揭示和研究元以前早期绘画因装裱、修复留下的痕迹,有些是自然破损,有些是人为的手脚,它们或多或少隐含着一定的历史文化信息,但常常被后人误读,应当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还其本来面目.在这些书画装裱的遗迹里,同时还可以看到各个时期不同的修复理念.以下选取五例进行分析,供各位方家借鉴和研究.
  • 摘要:笔者从一九七二年十月份开始专职从事修复装裱中国历代书画工作,在工作期间,深受国内有名的苏帮和扬帮修复名师徐茂康和华启明师傅等精心培养和耐心指教,我和同事们一起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几年后都能掌握、处理历代书画传统修复装裱工作,如纸本和绢本的手卷、册页、立轴、横披、镜片等不同款式的方法.我在上海博物馆从事裱画工作十五年,在一九八七年十月,有机会到达伦敦后,被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任教中国古书画艺术和佛教艺术的韦陀教授获悉推荐,被大英博物馆亚洲部主任罗森教授邀请,受聘于修复部工作,在一九九二年获得了长期工作的职位,至今已在此工作了三十年.在工作期间,带教过许多来之世界各国的实习生,及四位正规的为大英博物馆工作的学生,前两位已离开,去其它博物馆工作了,现在带教的是Valentina Marabini和Carol Weiss.在工作中我一直是用中国的传统方法,以上海博物馆的要求和标准,修复和装裱中国历代古书画,常得到领导和同仁们的好评.三十年来,我在大英博物馆修复和装裱了不少技术难度较高的绘画作品.
  • 摘要: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成书于九世经中叶.书中他将早于他数百年的南北朝时期称之为“下古”,并且荟集名家传记的方式著录了那个时期的状况.南朝的重要画家此书收录颇丰,然对鲜卑拓跋统治北方时期的北朝画家则收集甚少.整个北魏(386-534),他只列出了三位画家.而继北魏之后的东魏(534-550)、西魏(535-557)无画家入列.北周(557-581)只有一人.唯独北齐(550-577)例外,朝代虽短,却有十位画家入选.河北磁县万庄发现的墓葬群可能是东魏和北齐统治者的墓葬区,年代为公元560左右。山西太原附近出土的娄睿墓(570)和徐显秀墓( 571)都发掘出了水平很高的墓室壁画,使得张彦远书中提到的这个时期的几位画家再次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北周只有一个画家做其代表。但曾为北周都城的西安地区发掘出来的几处带有画像石的石棺、石榻墓葬却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佐证,即山水人物兼备的画早在六世纪己经形成。
  • 摘要:本文想要讨论几个主题,以及很多受会议主题启发的内容.首先介绍一下现时的纸本保护工作情况,这工作必须对不断变动的世界环境作出应对.在此之后,将重点关注大英博物馆的平面艺术和绘画收藏,笔者在那里已经工作了25年了!然后笔者将谈谈大英博物馆的文物保护部,专注于我自己负责的图像艺术保护部分,特别是在平山工作室的亚洲绘画保护和中国绘画的护理.
  • 摘要:本文就〈王铎书《临颜真卿帖》〉进行检视,以目前传世王铎书法作品图板、钤印等资料为参照对象,就其中存有的问题加以讨论,藉由比对方式佐证该件作品的真实性.并说明王铎在北京时期曾使用过“琅华斋”这一斋馆名.该件作品的认识,可以探究王铎的临写古帖的意义:面对历代众多名帖,当从中择出某一内容进行临写之时,或许不只是书法学习的崇尚,还是一项刻意的选择,即藉由临写对象的内在意涵,用来表明个人心志.
  • 摘要:此幅《葡萄图轴》,枝条笔力方劲,时用旋笔,刚柔相济,树叶用染叶勾筋法,水墨点染,侧笔刷染,一笔之中有浓淡墨色笔触,笔墨离披随意,颇具草书笔意,葡萄果实以水墨渍染,浓淡相渗,过渡混融,颇有立体感,这种画法和所传达出来的即兴写意的笔墨意趣,与传世的晋元斋所藏温日观《葡萄图轴》和陆霆龙所题《葡萄图卷》两图十分相似,其画法确实得温日观之嫡传,在画格上应属于元代墨葡萄一派,加之有同时期僧人古田德里的题诗,可以证信是幅为元人沈仲华的真笔,检索海内外各公私馆藏,包括各类美术图录收藏著录等资料,此亦为沈氏现唯一传世之作。
  • 摘要:文献档案保存技术,为纸质文物保存重要的作业.新加坡国家档案馆National Archives of Singapore为确保档案安全,便利读者永续使用,不断引用当代新科技,更新新旧档案保存方式与技术,妥善保护与保存文献档案安全使用.这种顺应科技潮流的档案保存管理技术,有助于普及档案资料管理技术之发展.文献档案之收藏与保存,以其数量庞大,有效修护与建档,实不容易.尤其该馆之征集政策涵盖相关新加坡新旧资料档案,因子量庞大,如不运用当代科技管理,则无法充分发挥全面藏品功能.今就本人于2006年5月30日参访该馆档案保存部门,对其部分档案保存修护作业,包括制作微缩胶卷、档案补洞修护法以及口述历史,提出简介与个人参访心得.虽然稍嫌过时,但其修护技术与策略运用,仍值得相关专业与机构普遍了解与应用.
  • 摘要:两种曾经流行于宋代的纸张——砑花笺与罗纹笺,因为种种原故而不为世人所知,甚至消失于书法史上将近千年.本文除了整理出这批肉眼难以瞧见的宋代砑花笺与罗纹笺,也重新检视这些书写用纸的特性、加工与审美等,同时将它们放回原先的书写脉络中,以呈现出这些珍贵加工纸的文化意涵.
  • 摘要:中国书画在千年的历史中,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方法、内涵、美学取向,而且也具有特别的装帧形式.一般来说,是众所周知的三种主要形式,即立轴、手卷、册页.古人欣赏书画,若是挂在客厅的立轴、中堂,大约敲颗钉在墙上,用画叉竿子一支就挂上去了,便可让家人亲友观看;手卷和册页大约多为私下观赏的,或是三五知己,或是宴会雅集,文人学士展卷把玩,兴诗题跋.这种观画方式可从现存的绘画题跋中,或如“西园雅集”之类的绘画作品中看到.聚会完了,就放回樟木盒子,或裹进蓝布锦绢之囊存放.因此,当博物馆将这些本是多为私人观赏的艺术品,面对公众时,便面临一个如何展示的问题.于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此,我仅以在纽约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近三十年的实践为例,略述对中国书画的陈列与保护的体会.
  • 摘要:书画鉴定“心性”学,是在目鉴、比较、分析、考证之基础上,对书画作品中所蕴藏的作者生命气息,画家“心性”滋养所生发的笔墨特点、美学思想等,进行的深度研究.运用“心性”学原理把握书画作品内在与外在的核心问题,即作品内在的生命气息与外在的笔墨技法,气息是“生命”的再现,笔墨是“心性”的依托,“心性”学学理,包括了这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其学术思想、理论基础、研究方向,突破了前人学术上的固定思维,找出了人“心性”存在的普遍规律,丰富了书画鉴定“心性”学学理,奠定了学科体系.
  • 摘要:大英博物馆的中国书画藏品中,有八幅绘画作品是盖有清宫收藏印的.它们分别是:传顾恺之《女史箴图》、马和之《陈风图》、传李公麟《华严变相图》、传刘松年《三生图》、盛懋《映雪读书图》、丁云鹏《天台刘院图》、文征明《寒林图》和唐寅《西山草堂图》.本文将讨论馆藏传李公麟(约1049-1106)《华严变相图》纸本手卷.这幅长卷于1963年被大英博物馆购藏,但至今尚未被深入研究过.本文将对此作品的创作年代作初步的资料整理和分析.
  • 摘要:纸质文献在长期保存和使用过程中,由于年代远久,环境中灰尘颗粒的覆盖、霉菌滋生、气体侵蚀等因素,泥斑、水渍、霉斑、油斑等在所难免.有些污渍会污染纸张,附着于纸张表面或渗透到纤维内部,影响纸张寿命,有些遮盖字迹影响阅读.清洗纸质文献的就显得尤为重要,是修复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是修补、托裱等修复工作的前期工作.中国自古至今所使用的清洁方法比较单一,水洗是常用的方法.本文针对国内外近些年来清洁技术、设备的研究、发展及其应用,在分析对比各类清洁方法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污染物类型介绍具有实操性的技术与方法,以便于指导实际工作,填补我国清洁设备与技术的空白.
  • 摘要:纸质图书和档案作为彰显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切实需要维持尽可能长的使用性能.因此,纸张的预防性保护和修复成为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文重点介绍了含纳米氢氧化钙的亚临界R134a脱酸新体系,以及纳米氧化锌-纤维素复合材料用于纸质文献的预防性保护方法.
  • 摘要:六朝在中国诗词中、书法和绘画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极为关键的时期.那时候的中国枭雄四起,形成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北方外族入侵后占地为王;南方仍由汉人掌权,但各种朝代频繁更送.南北虽说分治,但分界线不够明确还经常变动,国与国之间的边境亦不稳定.至六朝末,随着通商、使节等不断的往来,长江南北之间文化交流大增.传世的六朝时期之绢本绘画至今己成凤毛麟角。此卷《女史箴图》(又称《女史箴图卷》)极为稀罕,它让我们得以一窥六朝时期南方绘画的面貌。此幅长卷将三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完满结合,达到了熔诗书画于一炉的境界。因画上有签名,此画就一直被当作是顾恺之的作品。近代已有学者提出这个签名是后人添上去的。最近的学术研究又进一步认为此画可能是年代较早的临摹之作,也可能出自离顾恺之的生存年代较为接近的六世纪至七世纪的后人之手,而真正的顾画原作早已佚失。有关此画的特殊性极其在中国画史上的经典地位已有大量著述,不复敷言。本文欲将此画(据信息出自南方)与其它已经有较为明确断代的南北绘画作品一番比较来进行探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