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民间艺人

民间艺人

民间艺人的相关文献在1950年到2022年内共计1584篇,主要集中在音乐、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8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69篇;相关期刊784种,包括民族大家庭、文化月刊、美术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徐州论坛、2017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三届村落发展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民间艺人的相关文献由1548位作者贡献,包括于雅琳、毛继增、子沫等。

民间艺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81 占比:90.19%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17%

专利文献>

论文:169 占比:9.64%

总计:1753篇

民间艺人—发文趋势图

民间艺人

-研究学者

  • 于雅琳
  • 毛继增
  • 子沫
  • 田玉成
  • 陈天国
  • 仲冬和
  • 刘进
  • 吉喆(文/图)
  • 张志萍
  • 张西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伊能
    • 摘要: 广泛流传于莆田市黄石镇沟边村的傩舞是当地群众在杨公太师“出游”仪式中表演的传统民间舞蹈,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传承、演变,形成了如今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俗称“十恶舞”。所谓“十恶”即隋唐时期为维护封建王朝而制定的十种罪名。追溯其历史,沟边傩舞与杨公太师出郊怖福巡游关系密切,有着特定的程式和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
    • 张兆林; 邵雪彤
    • 摘要: 保护木版年画是以木版年画为核心对象开展的一项文化工作,但不应将保护重点停留在年画艺术形式本体,而应经由对本体的保护进而挖掘其背后的精神意蕴,勾勒艺人群体生计及艺人生活史,促进年画资源及相应民俗文化资源的创意转化,从而发挥民间美术形式以文化人乃至民族认同的作用,构建民间艺术及民间艺人参与书写的民众生活史,探寻其在新时代转化与发展的途径。保护木版年画对于推进其他非遗项目的科学化保护,解决保护工作中的现实问题,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
    • 杨凯
    • 摘要: 皮影又称“灯影”或“影戏”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它是祖先创造的,在世人面前引以为豪的一种民间艺术。它是用雕刻精美的影偶傀儡,由民间艺人操纵表演,用灯光投影于影幕,用道白、唱腔抒情叙事,用弦乐、打击乐等器乐伴奏,用拟音等同期配音的一种综合时空艺术。皮影包含了有待后人整理研究的民间音乐、美术、戏曲、民俗、宗教等丰富的内容;它在旧时乡间市井,在大多数民众处于文盲的社会里担当着传播中华历史文化、教化众人的重要角色,它曾给当时的民众,无论乡间和城市的人民带来过无穷的精神享受。
    • 张国功; 戴聪
    • 摘要: 江西教育出版社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推出作家邵榕晗的《狮王》(2021年6月出版)。这是一部以传统技艺“北狮”的命运为主线表现民族抗战主题的儿童小说。作品围绕舞狮少年孟冬在抗战烽火中的成长历程展开,在革命叙事中融入山东沂蒙地区传统文化的思想火种与情感因子,细致刻画出民族危亡之际民间艺人对“北狮”的坚守与传承,生动诠释了中国人在抗日救亡情境中表现出的精气神儿,奋力奏响了中华民族在顺境中蓬勃、逆境中坚韧的慷慨之歌。
    • 洪子君
    • 摘要: 在新世纪发展以来,我国音乐行业受到了外来音乐文化的冲击,导致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遭遇了较多阻碍。 在这种背景下,闽南民间歌曲在社会环境中的生存空间也遭到了一定的压缩,应该在后续时间里积极探索闽南民间歌曲的传承发展渠道。 本文则立足于闽南民间歌曲进课堂的重要意义和基本现状,从进行研究学习活动、开展主题实践探索、发挥民间艺人作用、探究音乐创编教学等四个方面,探究了闽南民间歌曲进课堂的有效策略,有利于推动闽南民间音乐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发展。
    • 杨雪
    • 摘要: 近日,有一段视频爆料,河北衡水某动物乐园的饲养员让猴子抽烟、涂口红、穿尿不湿直播带货,“被迫营业”,遭到网友普遍质疑。5月27日,相关动物园所在城市的野生动植物保护部门回应,调查核实后会叫停。就在几个月前,江苏泰州也发生过类似事件。经网民举报,相关部门门表示约谈动物园负责人。但据媒体报道,该动物园用猴子直播已经不是第一次被举报。的确,当前这种直播内容在短视频平台普遍存在,可谓“屡教不改”。这种直播的本质,相当于倚仗新技术手段,把过去民间艺人耍猴的把戏搬进了移动端,扩大了受众群。
    • 毛巧晖; 杨天舒; 李超宇; 张霖
    • 摘要: 解放区所开创的“文学通俗化”道路对新中国文艺有极大影响,赵树理则是通俗化实践的典型个案。《赵树理与通俗文艺运动改造(1930—1955)》以赵树理在20世纪30—50年代的文学活动为线索,首先考察了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大批新文学作家与工农读者、民间艺人的文化互动和文学探索;在此基础上主要聚焦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赵树理等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进入城市,在全国各地展开城市通俗文艺改造的活动,在描述北京的通俗文艺改造过程的同时,分析赵树理所创办的全国性通俗文艺杂志《说说唱唱》获得成功的原因,以及最后走向失败的复杂背景。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之际,复旦大学中文系康凌副研究员负责组织的“对话作者”活动策划了对《赵树理与通俗文艺运动改造(1930—1955)》一书的评议与对话,这既是促动学界的交流,更是对《讲话》精神的致敬。毛巧晖从文艺通俗化实践、杨天舒从知识分子与民众关系、李超宇从民间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复杂的文化互动关系等进行了对话,作者张霖则对不同的评述进行了回应。
    • 孙潇健; 包双梅; 孙绍明
    • 摘要: 山东省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文化大省,面塑作为山东省民间艺术的代表,在山东省胶东地区的诸多市县多有分布。山东民间面塑,是通过对小麦面粉的手工塑形,再施加以相应的色彩,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民间传统手工艺术。它体现了山东人淳朴、浑厚的性格特色和审美情趣。常见的山东面塑“胶东花饽饽”的造型,有燕子、刺猬、猪、狗、牛等乡土气息较为浓厚的动物,也有举行婚礼时常用的龙、凤、鸳鸯等寓意幸福美满带有吉祥性质的动物与神话传说神兽等,更有小孩子过百天时的“花饽饽”长命锁,也是民间喜闻乐见的面塑题材。本文以山东莱州面塑“胶东花饽饽”为主要调研对象,在深入田野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将面塑中的“圣虫”作为具体研究个案,探究山东面塑“胶东花饽饽”的发展起源、制作工艺等方面的内容,重点分析在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圣虫”与现代化转型期的“圣虫”间,人们对于传统民间文化的取舍,最后,从胶东花饽饽的多元价值顺序延展,进一步探究其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及教育意义。
    • 秦改梅
    • 摘要: “风筝魏历经百余年几代人的传承,不断地发展创新,每一代人都为这门手艺付出了很多。到我这一代,国家越来越重视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作为非遗人,我庆幸自己赶上了好时代。”从民间手艺人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魏国秋深感自己应该更加努力,把风筝魏制作技艺传承下去,把这一百年老字号发扬光大。生于风筝世家风筝是儿时的高级玩具。
    • 李咏梅
    • 摘要: 年画,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种独特绘画形式,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据记载,年画起源于汉代,在唐宋时期得到很好的发展,明清达到了鼎盛。年画的出现最早源于人们对自然神灵的崇拜和信仰,早期年画主要用于去凶辟邪、祈福纳祥。“年画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上,专指新年时城乡民众张贴于居室内外门、窗、墙、灶等处的,由各地作坊刻绘的绘画作品;广义上,凡民间艺人创作并经由作坊行业刻绘经营的,以描写和反映民间世俗生活为特征的绘画作品,均可归为年画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