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
传统技艺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2年内共计1082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工业经济、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67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3115篇;相关期刊643种,包括中外文化交流、浙江工艺美术、陶瓷科学与艺术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江苏省博物馆学会2012学术年会、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高峰论坛、2009传统手工艺保护与发展国际论坛等;传统技艺的相关文献由1139位作者贡献,包括樊嘉禄、张晓燕、杜一菲等。
传统技艺
-研究学者
- 樊嘉禄
- 张晓燕
- 杜一菲
- 杨进平
- 王君平
- 王斌
- 周玲芝
- 夏蒙蒙
- 孔祥柏
- 朱赟
- 李兵
- 李足意
- 李阳
- 湛玉婕
- 潘娟
- 袁淼
- 谢宗明
- 马娜
- 黄丽
- 丁智才
- 万子亮
- 万辅彬
- 任小雪
- 何明聪
- 傅永恒
- 关晓武
- 刘勤
- 刘天蓬
- 刘峰
- 叶琴
- 吴世新
- 吴平
- 吴龙威
- 周业安
- 奈亚(译)
- 姚超
- 宋晓薇
- 封杰
- 庞涛
- 张军
- 张洋(摄影)1
- 张璇
- 徐特艺
- 徐霄健
- 方坚铭
- 旷远礼
- 本刊编辑部
- 李劲松
- 李岳岩
- 李志伟
-
-
廖晓燕(文图);
周姝
-
-
摘要:
2022年3月8日晚,在自贡市中华彩灯大世界,几千名观众观看了自贡市杂技团的《盐都印象奇妙夜》主题剧演出。整场演出融合杂技、舞蹈、传统技艺,并配合高科技的声光电效果,引得现场观众大呼过瘾。尤其是当杂技演员成功顶起30多条板凳时,现场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很多外地游客表示:“以前只知道自贡的彩灯好看,没有想到在中华彩灯大世界现场还能欣赏到精彩的杂技节目,感觉来到自贡惊喜不断。”
-
-
杨丽云
-
-
摘要:
天琴文化作为流行于中越边境的传统仪式文化,经过政府和民间多年的通力打造,已经成为崇左乃至广西的标识文化之一。天琴作为天琴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在乡村振兴战略驱动下不断袪魅改良,已转变成为舞台表演的一种乐器。天琴改良是传统技艺活化的体现,是传承主体自觉自信地迎合市场需求、整合市场资源,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进行天琴专业化生产的结果。天琴改良促进了天琴艺术表演扩大化,有助于成功打造天琴文化品牌,促成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衔接。
-
-
冉明;
王馨怡
-
-
摘要:
乡土文化主要包括民俗风情、古建遗存、传统技艺等内容,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生息、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寄托和智力支持,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层次的美学追求和审美情趣,与以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为深层教学目标,以提升学生美术创作技能为浅层教学目标的美术教育有着不解之缘。这也是乡土文化与美术教育融合理念被提及、被认同的根本原因。《乡土文化教育认同研究》(纪德奎著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10月1日)一书,从乡土文化教育的内涵到乡土文化教育认同的本质,从乡土文化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到乡土文化教育的认同机理,从乡土文化教育开发的模式到乡土文化教育认同的现状与问题,及提升乡土文化教育认同的具体路径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从一个更加宏观的角度回应了乡土文化与美术教育之间的关系,可为当前乡土文化与美术教育的有机融合研究提供创新性思路。
-
-
孟繁哲
-
-
摘要:
郎佳子彧,1995年出生,毕业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国家级非遗“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他用老手艺尝试做新题材,同时探索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介展示传统技艺,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面塑。
-
-
东升
-
-
摘要:
民国以来,景德镇的瓷业职工以其悠久制瓷传统和身怀绝技的优势,奋力与外瓷抗衡。仿古瓷、美术瓷均有很高成就,从而保留了景德镇的传统技艺。1903年,江西巡抚柯逢时向清廷上书开办景德镇瓷器公司,提议“振兴工艺,而保利权”,以官方为主,官商合股,并奏调湖北候补道孙廷林委办瓷厂事务。筹拨银两十万以为之倡,余由该道自行集股,据称已得五万金,于三月间在该镇设窑厂招集工人,专造洋式瓷器,必精必良,约计秋间即可出货。
-
-
李根
-
-
摘要:
水晶雕刻技艺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类绵延存续中形成了独特的手工技艺文化。在人类社会高度发达的新时代,信息革命的爆炸、科技的快速进步对传统手工艺带来了新的挑战。作为一种活态传承的非遗技艺,水晶雕刻技艺有着其独特的价值和文化根基所在。本着保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初衷,展开对传统技艺的保护和发展是一个命题,也是一个必须面对的考题。
-
-
杨红
-
-
摘要:
“非遗”翻译具有理据性、系统性、实用性及服务性等特点,要求译者具备基本能力、文化素养、艺术审美素养、语言生态意识以及信息素养等五个方面的能力。在拉斯韦尔的5W线性传播模式的理论框架下,基于海派花丝镶嵌技艺的文本英译实践,构建了传统技艺类“非遗”翻译能力模型,是提高“非遗”的外译水平的有益尝试。
-
-
-
-
摘要:
那姑娘上身窄袖斜襟短衣,身戴苗家银饰点缀,衣袖处是苗家蜡染绘制的漩涡纹,这是苗族象征团结和祥瑞的传统纹样。下身着百褶裙,衣裙短不及膝,腰处系着一幅精致苗绣浮萍花围腰,轻盈秀美、婀娜动人。这一套苗家服饰包含苗家蜡染、苗家刺绣、苗家银饰等传统技艺装饰,是苗族服饰的三绝,更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
-
-
摘要:
“薄如蝉翼淡如烟,万缕千丝总相连。借得七仙灵巧手,换来天下第一帘。”这首诗里描绘的便是流传千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平竹帘。梁平竹帘起源于宋代,历史悠久,饮誉中外,有“天下第一帘”之美誉,于2018年被录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然而面对现代化产品的冲击,梁平竹帘已褪去昔日光辉,日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为了守护好这门传统技艺,梁平职业教育中心一直在探寻传承路径。
-
-
殷亚丽
-
-
摘要:
许多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技艺)拥有资源禀赋优势及较强的实用性,容易与时下百姓生活相结合,为大众所接受。数字化传播有助于受众对非遗技艺获得更好的理解、有助于非遗技艺产品的推广及销售。目前江苏非遗技艺数字化传播存在数字技术应用不广、传播互动性差、传播内容创新不足等问题。可以通过数字内容及传播服务于本地民众,官网官微搭建购物平台,引导民营资本、高校等院校、职业学校挖掘数字内容产品等方式实现非遗技艺传播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
-
-
-
施慧
- 《江苏省博物馆学会2012学术年会》
| 2012年
-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见证,应得到重视和保护.本文结合民俗博物馆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经验,深刻解读中国非物质遗产保护的,并从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的职能与优势方面,论述博物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为民俗博物馆在非遗保护方面更具专业性和权威性,对传统技艺保护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总结出了降低非遗传承门槛,提高传承人的待遇,组织好非遗传承队伍后,就要对所传承的技艺质量进行考核,确保非遗传承准确、正宗,改变传统的传承观念等方面的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
-
李岳岩;
许洁;
张璇;
郑婷婷;
何明聪;
袁方
-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高峰论坛》
| 2010年
-
摘要:
关中地区民居运用了丰富多样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材料,并且这些形式与材料都有着其特殊的优势.然而这些传统建筑技艺正一天天被新型建筑技艺排挤和取代,希望通过研究和再发掘能够使这些传统技艺被建筑师们了解并运用.通过调研发现,大多数还保留着传统民居建筑做法的地区都是农村地区,原因很简单,因为在这些地区,多数家庭都承担不起一所砖混结构住宅的花费。由于贫困,他们很自然的就会选择廉价并且资源丰富的天然材料来建造住宅。取材自然便决定了这些材料并不会给自然带来人为附加的污染,这样就做到了环保。选取了多个不同区域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不论当地的民居不论是土质的、石质的还是砖砌的,都是选用当地最为便宜的材料。所以,只要合理的因地制宜,便能够找到既廉价又优质的建材。如果这些建筑没有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能,就算它再环保再廉价也没有人愿意住在里面。就是因为这些建筑不论是在坚固耐久还是保温、隔热、防水、防腐等性能上都有着其难以被取代的优势。
-
-
-
-
-
-
-
Zhao Nong;
赵农
- 《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级论坛》
| 2018年
-
摘要:
人们常说“仰望星空”,星空是神圣的、神秘的、高尚的、遥远的、不可知的现象.而非遗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人们生活中随时可遇的传统文化遗产,包括思想记忆和手工技艺.从衣食住行用,到审美观赏,与城市乡村底层的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民众的衣食住行在非遗保护的背景中都可以得到完整的体现.国家政府大力扶持非遗传承和非遗研究,但非遗研究仍然缺少深入的进展,也会引起社会的忧思.近年来非遗又被定义到“乡村振兴”的扶贫意义中,既包括手工艺的坚守信念,又结合文化旅游的热点,以非遗推进来全面提高社会的生存质量,是一个共同富裕的道路,对于非遗传承人与研究者也是回归传统文化的复归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