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保护
遗产保护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2431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旅游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15篇、会议论文794篇、专利文献372539篇;相关期刊752种,包括东南文化、中国名城、风景园林等;
相关会议330种,包括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3西安建筑遗产保护国际会议、2013年中国第四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等;遗产保护的相关文献由338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杰、阮仪三、王军等。
遗产保护—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72539篇
占比:99.36%
总计:374948篇
遗产保护
-研究学者
- 张杰
- 阮仪三
- 王军
- 姜波
- 张帆
- 张龙
- 莫畏
- 韩锋
- 单霁翔
- 周俭
- 徐苏斌
- 成丽
- 李云鹏
- 杨波
- 闵庆文
- 余压芳
- 俞孔坚
- 张松
- 慕启鹏
- 曹新
- 李和平
- 谭徐明
- 邱冰
- 陈静勇
- 骆高远
- 黄桂枢
- 齐一聪
- 丁枫
- 严国泰
- 伍江
- 何依
- 刘伯英
- 刘大平
- 奚雪松
- 孙华
- 孙诗萌
- 张永勋
- 张鹏
- 朱煜杰
- 李明
- 李晓峰
- 潘一婷
- 王建国
- 王林
- 王鹏
- 邹涵
- 金磊
- 金露
- 陈捷
- Luo Gaoyuan
-
-
贾铮;
莫畏
-
-
摘要:
针对吉林省公主岭中东铁路工业遗产当前所面临的困境,阐明了BIM+技术在公主岭中东铁路工业遗产保护中的现实需要和应用优势,并通过对BIM+技术的梳理和介绍,进一步探索与研究基于BIM+技术的公主岭中东铁路工业遗产的保护策略。
-
-
李招;
王玮;
龙厚维;
王鹏
-
-
摘要:
一、中学地理教学渗透遗产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1.中学地理教学渗透遗产教育的必要性随着外来多元文化影响的深入,人们对文化遗产的敬畏日益缺乏。与此同时,遗产保护教育在中学阶段没有具体的课程计划与安排,开展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如果任其按现状发展,青少年传承与守护的责任意识将日渐淡薄,我们的“乡愁记忆”也终将消散。基于此,地理学作为研究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的基础学科,应加快“课程思政”意识觉醒,结合学科属性与内容特征巧妙融入遗产传承、保护的理念,实现学科教学与学科育人并进,培养能力与情怀兼备的接班人。
-
-
叶蔓菲;
宋杨;
张茜如
-
-
摘要:
本文基于青岛德式建筑群旅游产业的大背景,深入了解青岛德式建筑群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通过分析青岛德式建筑群的旅游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探讨青岛德式建筑群的旅游开发新模式,找到旅游开发和遗产保护之间的平衡点,力图改善现阶段青岛旅游产业停滞不前的现状,并为今后的同类城市旅游产业开发提供借鉴指导。
-
-
-
李鸿飞;
何颖茹;
张新红;
毕晓莉
-
-
摘要:
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点对象以及文化遗产留存丰富的宝库,传统村落的保护问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重视。传统村落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容易发生火灾,通过文献检索,从传统村落的概念解析、木结构建筑火灾特征总结、古建筑的火灾预防及保护策略等多方面入手,对我国传统村落木结构建筑防火技术体系相关研究进行全面分析和系统归纳,发现我国相关研究存在对象单一,研究结果不具有普适性的问题。由此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等四方面提出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为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及古建筑消防工作提供参考。
-
-
杨坦;
陈斌卿;
黄微;
曲继萍;
曾晓漫
-
-
摘要:
红色文化遗产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国家凝聚力和民族精神的体现,具有保护和传播价值。以往的保护和传播手段大多被僵化为一种缺乏互动的单向传播方式。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介为遗产保护带来方法上的变革。本文以中国西部科学院为例,探讨数字媒介技术在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探索出多种数字媒介保护与传播方法,为红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
-
吴屹豪;
吴炎阳
-
-
摘要:
在当前新一轮城市更新背景下,城市历史街区同时面临着遗产保护和创新发展的双重挑战。论文藉由西方遗产保护领域中“修复理论”的引入和阐述,以“修复”来协同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两方面的动力机制,通过将修复理论向城市街区尺度进行拓展,建构起了城市历史街区修复的体系模块。在此基础上,研究聚焦于城市形态修复,解析其要素构成并且提出相应的实施路径,以期为我国当前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建立起一套具备内部融贯性的修复理论。
-
-
芦文昆
-
-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发展的关注点越来越注重工业遗产的利用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基于此,文章以某工业厂区改造升级项目为例,通过对城市空间结构、产业服务内容、文化延续性、自然景观等进行分析,使得工业遗存转型升级下的规划设计更为合理,进而指导城市有机更新实践。
-
-
王逸凡;
张杰;
李滢君;
崔文泰;
彭思翔
-
-
摘要:
以泉州古城铺境为例,通过城市治理和地方信仰的角度认识传统邻里场所。从铺境的城市管理制度设置出发,提出明清时期帝国的法定里社与地方上的铺境庙之间存在着"当为"与"实为"的关系,行政和信仰系统按各自的体系与规则运行,共同对城市人口管理、城市财税管理发挥作用,继而分析管理体系如何作用于铺境的用地划分,以及铺境庙中的"礼"如何作用于管理权威的维系。揭示自上而下的"城市治理"和自下而上的"地方信仰"在铺境场所形成中的作用,并探讨其对当下传统城市邻里遗产保护的启示。
-
-
陈泺行;
高镔;
刘洋婷;
刘春
-
-
摘要:
工业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近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同时也为未来城镇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等方法,以云南省“易门铜矿”工业遗产古镇切入,对由来、转型、发展现状等进行梳理,提出绿汁滇铜借助工业遗产特色建设小镇思考,以期推进绿汁古镇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延续滇铜历史文化文脉,为探索城镇转型发展提供研究参考。
-
-
张红;
撒莹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在遗产地城镇建设性破坏、地域文脉消失的现实背景下,动态、具体的世界遗产保护理念成了文化景观遗产与遗产地城镇二元共生可持续性发展研究的新指向.研究选择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遗产核心区及所在城镇元阳县为研究对象,以世界遗产区域化整体保护理论为基础,依托遥感及GIS技术等分析方法,从"外围-中心"、"城镇-遗产核心区"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出发,对遗产核心区及所在城镇元阳县进行景观空间分异规律及优化研究.结果表明:2002-2017年间,元阳县及遗产核心区景观类型变化趋势差异不大,类型以林地、水田、旱地为主,景观破碎度逐年增加,连通性逐年降低,元阳县景观类型变化给遗产核心区保护造成一定的影响,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构建以遗产核心区为源地的MCR模型,经一至四级优化后,生态服务功能阻力由253.14下降到137.30,元阳县各个区域到达遗产核心区的生态连通性增加,稳定性得到增强.
-
-
柯漪灵;
汪成刚;
章倩滢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老城市新活力"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州市时提出的战略要求,明确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活力构建的重要关系.传统村落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不少原位于城市外围的传统村落逐渐进入中心城区,其保护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老城市新活力"战略的提出,正是为该类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指明方向,通过传承历史文脉、利用优势资源,焕发村落文化活力,增强城市综合实力,以适应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需求.本文以位于广州市中心城区的传统村落黄埔村为例,明确其在区域现代化、国际化、品质化建设契机下的角色定位,梳理其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探索黄埔村在留住老城市"乡愁"、焕发"新活力"的保护发展方向和策略.
-
-
王可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近几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发展的关注日益增高.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理念下,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提升到新的高度.伴随城市的发展,有些城市的核心区往往包含了历史街区(非法定意义的历史文化街区),如何处理核心区中现代街区与历史街区之间的统筹与协调,已成为该类核心区规划设计的重点挑战.本文以重庆市渝中区朝天门街道、望龙门街道、南纪门街道和七星岗街道等四个街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四个街区的发展瓶颈与发展诉求分析,探索了从"文化挖掘"到"空间设计"到"项目实施"的全流程规划建议与可持续性发展路径.
-
-
张轶哲
- 《2019年全国青年档案工作者学术论坛》
| 2019年
-
摘要:
世界记忆项目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发起的文献遗产保护项目,中国在1995年建立了世界记忆项目中国国家委员会,自此参与其中.25年来,世界记忆项目在中国取得长足发展并面向公众广为传播.本文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对世界记忆项目在中国的发展与传播状况进行分析,总结其阶段性特点,亦寻找数据所反映出的问题,最后提出作者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
-
张雪珂;
崔文河
- 《2020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
| 2020年
-
摘要:
八卦营古城池是西汉霍去病在张掖焉支山附近建立的,是甘凉咽喉、丝绸之路重要的城池关隘,如今周边环境的改变和乡村建设的扩展都给古城保护发展带来挑战.针对村落发展和古城池保护之间的矛盾,本文试图研究古城空间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的景观空间关系.首先,对古城址空间特质进行解读,挖掘古城池建筑空间的营建智慧并深入分析背后的历史文化.其次,分析了古城池与周边乡村聚落、山体地形、河道水系的和谐共生关系.最后,提出了古城保护发展与周边环境共生的景观规划设计思路.
-
-
张雪珂;
崔文河
- 《2020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
| 2020年
-
摘要:
八卦营古城池是西汉霍去病在张掖焉支山附近建立的,是甘凉咽喉、丝绸之路重要的城池关隘,如今周边环境的改变和乡村建设的扩展都给古城保护发展带来挑战.针对村落发展和古城池保护之间的矛盾,本文试图研究古城空间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的景观空间关系.首先,对古城址空间特质进行解读,挖掘古城池建筑空间的营建智慧并深入分析背后的历史文化.其次,分析了古城池与周边乡村聚落、山体地形、河道水系的和谐共生关系.最后,提出了古城保护发展与周边环境共生的景观规划设计思路.
-
-
张雪珂;
崔文河
- 《2020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
| 2020年
-
摘要:
八卦营古城池是西汉霍去病在张掖焉支山附近建立的,是甘凉咽喉、丝绸之路重要的城池关隘,如今周边环境的改变和乡村建设的扩展都给古城保护发展带来挑战.针对村落发展和古城池保护之间的矛盾,本文试图研究古城空间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的景观空间关系.首先,对古城址空间特质进行解读,挖掘古城池建筑空间的营建智慧并深入分析背后的历史文化.其次,分析了古城池与周边乡村聚落、山体地形、河道水系的和谐共生关系.最后,提出了古城保护发展与周边环境共生的景观规划设计思路.
-
-
张雪珂;
崔文河
- 《2020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
| 2020年
-
摘要:
八卦营古城池是西汉霍去病在张掖焉支山附近建立的,是甘凉咽喉、丝绸之路重要的城池关隘,如今周边环境的改变和乡村建设的扩展都给古城保护发展带来挑战.针对村落发展和古城池保护之间的矛盾,本文试图研究古城空间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的景观空间关系.首先,对古城址空间特质进行解读,挖掘古城池建筑空间的营建智慧并深入分析背后的历史文化.其次,分析了古城池与周边乡村聚落、山体地形、河道水系的和谐共生关系.最后,提出了古城保护发展与周边环境共生的景观规划设计思路.
-
-
马頔翔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古城墙作为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之一,对研究城市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但由于城市建设破坏、管理不当、开发利用不合理等原因古城墙保护状况不甚理想.本文首先通过国内古城城墙保护复建案例,总结国内古城城墙保护复建模式,依据文献研究与实际工作,提出影响城墙保护复建模式的现代城市空间因素——土地、交通、文化旅游等,结合GIS空间分析,通过多因子分析法进行研究,以绍兴古城为例,通过分析各因子条件下的城墙保护复建模式适宜度,对单因子控制结果复合叠加和比较,再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结果进行修正,提出适宜绍兴的科学合理的城墙保护复建模式.
-
-
马頔翔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古城墙作为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之一,对研究城市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但由于城市建设破坏、管理不当、开发利用不合理等原因古城墙保护状况不甚理想.本文首先通过国内古城城墙保护复建案例,总结国内古城城墙保护复建模式,依据文献研究与实际工作,提出影响城墙保护复建模式的现代城市空间因素——土地、交通、文化旅游等,结合GIS空间分析,通过多因子分析法进行研究,以绍兴古城为例,通过分析各因子条件下的城墙保护复建模式适宜度,对单因子控制结果复合叠加和比较,再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结果进行修正,提出适宜绍兴的科学合理的城墙保护复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