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活史

生活史

生活史的相关文献在1945年到2022年内共计2599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林业、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34篇、会议论文41篇、专利文献34846篇;相关期刊1089种,包括环境昆虫学报、昆虫学报、生物学教学等; 相关会议37种,包括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六届年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次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等;生活史的相关文献由5400位作者贡献,包括孙兴全、等、陈新军等。

生活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34 占比:6.77%

会议论文>

论文:41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34846 占比:93.12%

总计:37421篇

生活史—发文趋势图

生活史

-研究学者

  • 孙兴全
  • 陈新军
  • 佘德松
  • 冯福娟
  • 刘伟
  • 刘梅
  • 孟玲
  • 戴亚斌
  • 朱惠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轩中亚; 姜涛; 刘洪波; 陈修报; 胡玉海; 杨健
    • 摘要: 研究鱼类的种群生态学,破解其数量特征、生境利用、种群结构和动态变化等种群属性是保护和合理开发天然渔业资源的基础.耳石微化学分析是破解鱼类的种群生态学难题的新颖而有力的手段,不仅可以反演鱼类生活史过程中所经历的环境条件,还可溯源资源群起源的产卵场等关键生境,在鱼类资源种群空间结构形成机制研究及动态评估中具有优势.本文在分析耳石元素组成及其沉积特征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耳石微化学分析在鱼类种群生态学(如反演鱼类生活史、评估种群结构、把握关联性和破解混合群体的构成与来源等)中的应用进展,也客观评述了耳石微化学分析在鱼类种群生态学研究中的局限性与解决途径,并对今后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及需要关注的科学问题进行了展望.
    • 沈颂东
    • 摘要: 通过查阅"微观繁殖体"相关文献,对其概念进行溯源追踪并据以总结归纳。笔者认为"微观繁殖体"这个概念不应该作为放散的孢子、配子、合子、不同生长阶段的显微个体及有生长能力的大型海藻碎片的统称,而应只是泛指那些肉眼不可见的只进行营养繁殖的二倍体细胞团、脱落下来的组织块和"色素体"(有色藻段)等碎片,即是一个或者多个二倍体的藻类细胞。并以石莼属绿藻浒苔(Ulva prolifera)为例,简述浒苔微观繁殖体在其生活史中的主要作用,为浒苔"微观繁殖体"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利用奠定基础。
    • 只佳增; 杜浩; 岳建伟; 周劲松; 赵丽娟; 张建春
    • 摘要: 枯萎病的感染对香蕉的生长策略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对感染枯萎病的香蕉植株的营养生长、生殖生长过程中的资源分配、表型特征的分析,研究香蕉枯萎病的感病植株对环境的适应性对策。结果表明:香蕉感染枯萎病以后,为应对微生境的变化,会投资更多的能量来对抗枯萎病菌,减少营养生长的能量投入,这样会进一步加快植株的衰老速度,导致枯萎病感病植株叶绿素的相对含量、叶面积指数、叶的含水率、硝态氮(NO3-)、有效磷(P)、钾(K)等含量均会显著减少。病级对幼苗农艺性状的影响较大,幼苗病情发展迅速,3病级以后就很难维持生长而死去,营养期和花果期的植株抵御病害的能力稍强。健康株、2级病株、3级病株的开花率分别为100%、84.9%、42.8%,感病株的开花率显著减小(P<0.05),果指粗分别为12.2、9.30、7.83 cm,感病株开花后结出的果实较小、畸形果或发育不成熟。为保障种群的存活效益达到最大,香蕉感病植株在繁殖策略上会有较大的调整,吸芽数量显著多于健康植株,以适当增强分生无性繁殖体的能力来适应环境,生活史对策上感病植株更趋向于r-对策者的演进,健康植株则趋向于稳健生长的k-对策者。
    • 李金鞠; 古剑; 赵金文; 吴家新; 王峰; 汤丹; 吴寅; 吴建军
    • 摘要: 为探明不同海拔地区松褐天牛发生规律,给松材线虫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2019~2020年通过在不同海拔设立试验点,对松褐天牛发生规律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在海拔500~800 m松褐天牛数量最多,在海拔800 m以上松褐天牛数量最少。整株样木中,除伐桩外,其他部位均有松褐天牛,松褐天牛在被害树上的数量分布为树干中段>下段>上段>侧枝。因此,在5~7月开展松褐天牛防治,对控制松褐天牛虫口密度是一个关键期。
    • 曾家城; 邱华龙
    • 摘要: 竹大象(Cyrtotrachelus spp.)是青皮竹等丛生竹种重要的蛀笋害虫。通过调查广东省广宁县竹大象的种类及危害情况,观测其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广宁县竹大象以竹直锥大象为主,占比99%;该虫在广宁县一年发生一代,以成虫在土中蛹室内越冬。5月中下旬成虫开始出土,6月为出土盛期;幼虫5月中旬开始孵化,9月下旬开始化蛹,蛹经14~18 d羽化,以成虫越冬。依据竹大象的发生特点,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建议。
    • 孟庆辉; 宋苑; 单云芳; 李俊芳; 白加德; 孟秀祥; 柏超; 张成林
    • 摘要: 发情期的雄性麋鹿根据序位分为群主、挑战者和单身汉3个等级,序位变化是雄性麋鹿应对环境压力的直观体现。本文利用胆量和侵犯2个行为指标在麋鹿生活史不同阶段的耦合强弱,来解释幼体时麋鹿序位发育、亚成体时雄性序位定型及发情期时挑战者对群体序位的扰动。行为取样采用焦点取样法和扫描取样法相结合;分析个体间行为样本流的非同步化水平,以同类型行为中较早发生、同步化率较低的判断为胆大;侵犯则结合攻击行为和取胜指数来判定;粪样睾酮水平测定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结果显示雄性麋鹿幼体胆量和侵犯耦合与等级序位呈负相关(r=-0.111 8, P=0.018 3);成体胆量和侵犯耦合与等级序位的波动呈正相关(r=0.917 9, P=0.002 6)。从亚成体到成体:4头雄性麋鹿序位上升(胆量和侵犯耦合r=0.852 3, P=0.000 3),其中1头成为鹿王;4头序位未发生改变(胆量和侵犯耦合r=0.482 9, P=0.006 3);3头序位下降(胆量和侵犯耦合r=0.251 7,P=0.003 5)。雄性麋鹿幼体睾酮水平与等级序位呈正相关(r=0.860 7, P=0.005 5);亚成体睾酮水平与等级序位呈正相关(r=0.845 7, P=0.004 4);成体睾酮水平与等级序位呈正相关(r=0.954 6, P=0.001 8)。结果表明雄性麋鹿发情期胆量和侵犯耦合强度与等级序位波动呈正相关;等级序位上升与睾酮水平升高有关。
    • 邱广龙; 权佳惠; 苏治南; 范航清; 招礼军
    • 摘要: 海草的土壤种子库具有巨大的时空异质性,不同种类密度差别可达5个数量级,同一种植被的土壤种子库,在不同环境、不同阶段亦相差甚大。种子具有休眠现象的海草可形成持久种子库(种子寿命≥1 a),例如喜盐草属(Halophila)、针叶草属(Syringodium)、川蔓草属(Ruppia)和丝粉草属(Cymodocea),或短暂种子库(种子寿命<1 a),例如鳗草属(Zostera)和虾形草属(Phyllospadix)。种子没有休眠现象,例如海菖蒲属(Enhalus)和泰来草属(Thalassia),或具有胎生现象的海草,例如全楔草属(Thalassodendron)和根枝草属(Amphibolis),则不形成土壤种子库。植被特性、环境条件、动物行为等影响海草的土壤种子库。海草土壤种子库密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直接计数法和幼苗萌发法两种,采用何种方法取决于种子的大小以及破除休眠的可控性。土壤种子库尤其是持久种子库是一年生海草场或受到较大干扰海草场恢复的关键。我国绝大部分的海草场面临巨大的人为威胁,且不少海草场由一年生海草组成,因此,保护好这些海草场的土壤种子库至关重要。
    • 张兆林; 邵雪彤
    • 摘要: 保护木版年画是以木版年画为核心对象开展的一项文化工作,但不应将保护重点停留在年画艺术形式本体,而应经由对本体的保护进而挖掘其背后的精神意蕴,勾勒艺人群体生计及艺人生活史,促进年画资源及相应民俗文化资源的创意转化,从而发挥民间美术形式以文化人乃至民族认同的作用,构建民间艺术及民间艺人参与书写的民众生活史,探寻其在新时代转化与发展的途径。保护木版年画对于推进其他非遗项目的科学化保护,解决保护工作中的现实问题,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
    • 白元刚
    • 摘要: 在日光温室栽培条件下,为了防治葡萄扁平球坚蚧的发生和蔓延,调查了为害程度、观察了生活史,并选用不同杀虫剂进行化学防治。结果表明:在试验地日光温室栽培条件下葡萄扁平球坚蚧受害株率为8.34%,1年发生2代。5月上旬若虫迁移期和8月上旬、10月中旬卵孵化盛期分别喷施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20%害扑威乳油600倍液和25%杀虫脒水剂600倍液后,虫口密度分别降为16.32、10.44、9.24头/枝,25%杀虫脒水剂600倍液相对降低率最高,为77.06%,建议参照此方法防治日光温室葡萄扁平球坚蚧。
    • 邢鲲; 张树明; 赵飞; 张建珍
    • 摘要: 昼夜温度波动变化是气候变暖的主要特征之一,昼夜变温幅度对生物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科学家的关注。与恒温研究相比,变温幅度对昆虫生活史特征影响的研究还十分有限。因此,本研究模拟自然界24 h温度变化,并首次全面研究了相同平均温度(22°C)下不同变温幅度(±0°C、±6°C、±12°C)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生理指标(温度耐受性、呼吸)与生态指标(发育、存活、寿命、繁殖、种群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变温幅度±0°C和±12°C相比,变温幅度±6°C显著提高了麦长管蚜整体存活、寿命、繁殖以及净增值率与世代周期。与其它处理相比,较大变温幅度±12°C显著阻碍了麦长管蚜若虫发育,抑制了整体存活,缩短了寿命,降低了繁殖量,且显著降低了种群内禀增长率、净增值率与世代周期。但是,较大变温幅度±12°C,显著提高了成蚜的耐热、耐寒性与CO_(2)呼吸速率。研究还发现,在不同变温幅度中,麦长管蚜成蚜耐寒性的提高是以寿命为代价的。由此可见,以往以恒温为基础的昆虫种群表型及数量动态预测模型均存在局限,昼夜变温幅度作为必要因素,应考虑纳入种群表型及数量动态预测模型中,从而提高昆虫田间发生情况预测预报的准确性与气候变化对生物的风险评估的精确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