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社会身份

社会身份

社会身份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519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中国文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5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22438篇;相关期刊437种,包括党课、政府法制、理论与当代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三届全国艺术青年学者论坛、2014世界语言大会、2014年中国公共管理博士后论坛等;社会身份的相关文献由595位作者贡献,包括本刊编辑部、杨敏、王运宝等。

社会身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05 占比:2.20%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22438 占比:97.75%

总计:22954篇

社会身份—发文趋势图

社会身份

-研究学者

  • 本刊编辑部
  • 杨敏
  • 王运宝
  • 郭毅
  • 休·威尔森
  • 盖伊·钱普尼斯
  • 艾玛·麦克唐纳
  • 何劲
  • 佘红云
  • 冯智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平
    • 摘要: 中国多民族国家属性的界定,一旦超越依经验而进行描述的层面,尤其是将多民族国家确定为一种国家类型之后,一系列深层次的认知问题便凸显了出来。其间,那些相互否定而各自又能证成的判断,便构成了多民族国家体制中的悖论。当代中国既是民族国家又是多民族国家、人口的基本身份既是国民又是各个民族的成员、少数民族的权益诉求应该得到满足但又无法都得到满足等,是其中最为突出的几个悖论。这些悖论具有合理性,也蕴涵着复杂的问题。对这些悖论进行合理化解,才能促进多民族国家论述的周延和自洽,从而深化对多民族国家的认识。
    • 叶德荣
    • 摘要: 从社会学的角度,结合中国古代名籍制度,通过考察不同族属僧人在国家空间和家族空间的活动,可以确认僧人的社会身份。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僧人的活动时空,可以分为汉至西晋时期国家朝贡空间、十六国北朝时期国家空间和贵族家族空间、东晋南朝时期国家空间和名士家族空间等两个时段和五种性质空间。以上时空中活动的僧人,存在有15种社会身份。此一时期僧人的社会身份不仅取决于族属,而且也取决于僧人所活动的空间性质,并随着僧人在不同性质空间的移动而呈现多重社会身份。僧人社会身份的历时演变,表现了西域佛教传播汉地过程中的重要面相。
    • 李萍萍; 刘国强
    • 摘要: 工艺盆景是清代宫廷文化的一个缩影,主要陈设于宫廷的各殿内部,体现清代宫廷的奢华繁丽。文章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工艺盆景在清代宫廷的理政空间、居住生活空间中的不同题材,分析不同题材的工艺盆景在不同空间内对使用者社会身份的表达。
    • 周平
    • 摘要: 将国家发展目标表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所未有地凸显了中华民族的地位、突出了中华民族的状况与国家发展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铸牢中华民族意识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关键性、枢纽性意义,为通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施加影响来促进国家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于是,中华民族意识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便具有国家治理和促进国家发展目标实现的突出意义。而要达成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塑造的目标,首先要明确中华民族当前的发展阶段、具体形态、基本属性和内部结构;其次要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变的内在规律、机制和关键环节,明确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塑造的相关因素和历史机遇,进而明确主要矛盾并把握住机遇。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全面统筹、综合施策,才能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
    • 张煜; 何亚芸; 毕伟; 杨文暐; 王猛; 宋玉馨
    • 摘要: 人们内心对客观世界的感知与呈现世界所用的规范语言是同一对立体。规范语言在准确形象地描绘现实的同时也常常有意无意不可避免地冲淡了世界的鲜活美好,模糊了情感的真切,将感官中的世界过于标准化,消磨了新异感和真实感。反语言作为一种同标准语一同反映客观世界的社会现实,具有重新词汇化、过度词汇化等特点,在表现隐喻性和构建社会身份的过程中体现着客观世界的原生美,主观表现了神韵美和语言运用的功能美,从社会美学心理角度鉴赏反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在阐释语言美的同时,唤起人们对语言多样性的重视。
    • 兰良平
    • 摘要: 近年来社会文化语言学认为,身份是在社会互动中建构的,话语和身份之间不是相关关系,而是指向关系。但是,对于自然会话叙事这种特殊的语类来说,身份的指向过程有待进一步深究。本文在批判评估指向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基于作者以往对叙事定位理论的研究,提出自然会话叙事中指向过程研究的概念模式,包括故事世界中的语符映射过程,叙述情景中的会话推理过程,多种宏大叙事中的语境化过程。其中,交际者的会话推理过程起着连接其它两者的重要作用。最后,文章建议,使用会话分析和民族志的研究方法,融合现象学的释义循环过程十分重要。
    • 许荣熙
    • 摘要: 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信息透明化、表达自由化和传播自由化,为个人行为体参与国际事务提供了平台和条件。普通民众在互联网平台对国际冲突进行认知和利益表达形成具有共同认识和共同情感的群体,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具备了国际行为体的基本特征并针对冲突事件进行情感性反应行为。个人行为体的行为通过互联网传播被其他行为体接收利用从而转化为对国际冲突的作用。互联网传播使得个人行为体的行为影响到国家处理国际冲突的措施和力度,刺激着国际冲突各方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对国际冲突的影响。
    • 罗俊; 黄佳琦; 刘靖姗; 石荣浩
    • 摘要: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同时明确提出要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长期租购权利的不平等容易使得人们在心理认知上给予租房与购房不同的价值权重,这种认知上的差异进一步造成了租、购两类住户社会身份上的差异。因此,探究租购身份差异是否会影响人们日常交往时的公平感,对于改善人民居住条件,避免租购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分割,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重要意义。为控制其他因素的干扰,我们运用实地实验方法,以同一社区的经济适用房住户和公租房住户为实验对象,以是否公开租购身份信息为干预手段,将租购身份外生地引入最后通牒博弈中,从自我认知和对他人的认知两个角度考察租购身份是否会影响租、购住户之间的公平分配行为。结果显示,公开租购身份会唤醒租房者的自我认知,长期的租购权利不平等使得租房者渴望更公平的资源分配。同时,公开租购身份也会改变人们对他人的认知,相比于面对购房者,人们在面对租房者时会提出更加公平的分配方案。
    • 杜成材; 吕燕平
    • 摘要: 中人是清代土地交易的重要参与人之一,是契约订立过程中除当事人双方之外的第三方参与者.大屯契约4人以上作为中人的情况比较普遍,主要有族长、亲族、妇女、立契者本人等.中人构成方式和立契者、参与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中人对晚清以来安顺屯堡民间社会秩序的维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 胡诗曼
    • 摘要: 西方音乐发展了几个世纪,由单音音乐发展为复调音乐,进而向标题音乐迈进。 每走一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这一过程中的任何发展变化都离不开作曲家的贡献。 随着音乐体裁、风格、创作技法及创作思想的转变,作曲家这一职业的性质以及社会地位也随之有着不小的变化。 文章主要以古典主义时期为例,研究这一时期作曲家社会身份的转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