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方性

地方性

地方性的相关文献在1950年到2022年内共计3381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信息与知识传播、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39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436453篇;相关期刊1970种,包括政府法制、领导决策信息、中国地市报人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首届中国经济史博士后论坛、第四届中国环境社会学学术研讨会等;地方性的相关文献由4180位作者贡献,包括于光前、汪芳、王冬等。

地方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39 占比:0.76%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36453 占比:99.24%

总计:439814篇

地方性—发文趋势图

地方性

-研究学者

  • 于光前
  • 汪芳
  • 王冬
  • 王国荃
  • 赵新华
  • 孙玉富
  • 张中华
  • 樊纲
  • 余慧珍
  • 刘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王琛发
    • 摘要: 以中外文献为据,华东南先民早在16世纪已经是有组织的以传统信俗承载集体认同,因应季候风与航海贸易的经济生态,将家族生活基础确立在依赖跨境人事与资源的生存方式;华东南村镇和“海丝”沿线各地华人聚落,因着成员、历史渊源与文化细节同一,在日常生活和共同福利互绑,实质便是跨海社会共同体。由此,南洋至今未见17世纪以前华人宫庙记载,倒可能是本有社会模式的体现;明清两朝更迭,各地出现公众观音庙,巴达维亚则出现最早个别群体拜祭的开漳圣王,还有后来各地信俗演变,反能诠释民众面临殖民强势,力保海域本有生活模式的各种应变。
    • 方旭东
    • 摘要: 费孝通晚年提出“场”对差序格局的延补,强调本土研究的心态转向,其中隐含着“乡土性”具有“心”的精神气质。“乡土性”的内核是家,所谓乡村“空心化”即乡野之家的衰落。家的基地性、物质性、情感性促成乡土性空间从地点到地方性的生成。乡野之家的文化性包括:主体性,从“我”到“我们”的发生;身体性,在家;一体性,家乡。“回家”与“返乡”共享同一种意义指向——回到本体意义的地方。重估乡土性与现代性的关系,重塑“家”的基地性意义,乡村振兴即乡野之家的重建。通过“家”再嵌入乡土性中,有助于探索从地方到全球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式样本。
    • 李安昆
    • 摘要: 近年来,全球化不断深入、文化同一性不断加强。作为写作者强调文化多样性的手段,地方性叙事日益凸显,而且在空间尺度上愈发精细,超出了已有文化类型范畴的涵盖能力。胡学文的新作《有生》,以并不为人熟知的口外地区为现实依托,将地方性语言融入文本的美学创造过程,形成了清朗雄健的语言风格;铺陈了极具地方性的地理环境、天气物候、衣食住行、经济产业等方面的种种细节,并把握住细节之间的深层次联系,构拟出独特的地方感;以次要人物勾勒普通民众置身的地方性群体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探索主要人物的精神生活肌理,有点有面地描绘出地方性精神图景。胡学文《有生》所建构的“口外世界”,丰富了当代文学地方性叙事的谱系。
    • 张冬良; 康天宇; 邓龙海; 王屏
    • 摘要: 城市遗产是城市重要的历史见证,代表着城市的内在文化。以潍坊市为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潍坊市的地方性特色进行解读,探讨了城市遗产旅游再利用的方法;提出对城市遗产旅游利用的地方性增强措施。结果发现,潍坊市的城市遗产旅游利用与地方性结合较好,通过城景结合、延用古代建筑风格建设城市重要建筑物、在城市遗产原址设立体验式项目等方式,将城市遗产融入城市发展框架,增加了地方性特色。依托地方性特色的城市遗产发展旅游是推动城市转型和升级的重要方式之一,不仅推动了城市的经济效益、城市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更促进了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 蔡煊; 杨罗萍; 宋晓波; 肖金梅; 廖继轩
    • 摘要: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作为教育部2012年新设立的特色专业之一,具有较强的轨道交通行业属性和多学科交叉型、专业技能应用型特征。专业建设是近年来新开设该专业的众多非铁路背景地方本科以及大中专院校面临的首要问题。以成都工业学院这类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总结该专业办学以来的实践经验,并思考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师资引进及培养、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实验实训条件完善、学生就业/升学等方面提出专业建设的改进和发展措施,为同类院校相应专业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张莫; 唐弢; 王梦真
    • 摘要: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而金融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可发挥重要作用。近期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部分,单列“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与此同时,四川、吉林等地也出台地方性文件,聚焦金融支持乡村振兴。
    • 徐伟斌; 谢黎
    • 摘要: 当今我国工业设计发展劲头很强,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也面临着时代的机遇和挑战,然而,地方性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在传统教学模式与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存在着相互矛盾的问题。本文提倡把工业设计比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进而形成比赛和教学相互促进的教学模式,就工业设计比赛在教学改革中发挥的影响进行了探究,以东莞理工学院为例,针对当前地方性工科院校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进行了论述。
    • 刘娜娜; 陆灵明
    • 摘要: 伴随着高等教育面向大众化,随着逐年攀升的大学生数量,高等教育的建设面临巨大挑战。2020年初爆发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的学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希望。近年来,高校的学风建设工作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各高校的学风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实效性较差、针对性不强等一系列问题。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学风现状也不断变化,大学生的学风问题也会出现新的特点。以学风建设年为契机,本文通过对地方性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深入了解地方性高校学风建设现状,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提出提升学风建设的途径,分析现阶段大学生学风的特点、问题及影响因素,为高校教育管理部门、教育管理者及教师在制定政策和管理实践中提供参考。
    • 张超
    • 摘要: 长期以来,电视城市形象广告创作遵循“视觉中心主义”的逻辑,在这种逻辑下,声音的主体地位被压制和遮蔽,制约了电视城市形象广告的创新。文章从声音景观的视角出发,重新发现“声音”之于电视城市形象广告文本和城市形象的意义以实现创新,电视城市形象广告的声音创作应利用声音的情感功能,建构在地居民的身份认同;利用声音的符号功能,塑造城市的“地方性”;利用声音的互文功能,勾连立体的叙事时空;利用声音的召唤功能,营造“在场”的具身体验。
    • 李海萌; 赵军; 柯小杰
    • 摘要: 文旅融合为中小学非遗研学提供了便利条件。非遗研学的开展需要将其放置在地方性知识的文化视野中,以文旅融合将非遗地方性与公共性连接,纳入普适性知识的学校教育体系。学校、研学基地、家庭在非遗研学中需要各司其职,重视家庭教育的支持与深度参与,强化学校与研学基地的组织设计功能,以“游”和“产出”的实践性为立足点,以分繁为简、横向关联的系列性和研学前中后的纵向关联的系列性为结合点促使“研”“学”交织促进,在团队合作的系列化交流与实践中达成“游之多样、学之丰富、研之深入”,从而全面提升非遗研学的综合育人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