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2015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间性'的弥合:以'生态'之名——兼论生态审美人类学及其可能性

'间性'的弥合:以'生态'之名——兼论生态审美人类学及其可能性

摘要

生态美学的“人类学转向”,是构建“生态审美人类学”的一种可能性前提。进而言之,生态美学可以和民族学、人类学共享研究对象。如对初民社会的生态文化进行挖掘和整理,探讨“美”在不同自然生境和人文生境中的表现形态,以及“造成‘美’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深层原因,并将关于异质文化或‘他者’研究与当代文化危机的思考结合起来。”学科的融合有了人类学的属性,就必须谈及族群文化的概念。笔者在此阐述一下自己对于“文化”的理解:文化是族群用来表达自身与他人、世界相处的共同经验范式。在这一范式下,人们的行为按照相对固定的仪轨和符号来行事,这种符号的“意向性能指”和所指的内容,在历时性的“延绵”与共时性的“涵化”中不断地加以调整和改变。生态审美人类学将活态的艺术回归于一种生活的世界,进行具体审美语境下的文化还原,并从生态的向度来解读族群的“审美文化制式”,从而为解读族群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提供美学的依据,为族群与世界的交流对话提供文化理解的前提。诚如C-A.冯皮尔森所指出的,文化问题并不是理论思考的目的本身,对它的分析应当有助于形成一个指向并着眼于未来的文化政策。这就是所谓“文化问题的工具化”。生态审美人类学的意旨也并不在于建立一个对抗传统精英美学的体系,而在于补偿“世界美学”的某种缺失,扩宽生态美学的方法和视域,在一种“审美生境”的时空场域中,考察人与自然的审美互动,从而触发和生成一种新的审美原则,为解读地方性的生态文化和边缘族群的审美思想提供一种新的可能,希冀以“生态”之名完成一种多维的“间性弥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