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0中国武义·国际养生旅游高峰论坛暨叶法善道家养生文化研讨会
2010中国武义·国际养生旅游高峰论坛暨叶法善道家养生文化研讨会

2010中国武义·国际养生旅游高峰论坛暨叶法善道家养生文化研讨会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浙江武义
  • 出版时间: 2010-11-08

主办单位:中国道家养生协会;国际养生学会;浙江大学

会议文集:2010中国武义·国际养生旅游高峰论坛暨叶法善道家养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栝州叶氏,也称卯峰叶氏,亦即唐代著名道士叶法善所在的家族.在历史上,该家族从南北朝以来就是一个著名的道教世家,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补编《叶法善》条称在叶法善以前已经"四代修道,皆以阴功密行及劾召之术救物济人",在叶法善以后更有多人成为道教名士,其中如人称叶尊师的叶藏质就是"法善之裔也".而作为这一家族代表人物的叶法善,更是具有浓重传奇色彩的道教人物,在生前和身后都获得了极高的地位,《旧唐书》甚至说他"当时尊宠,莫与为比".但对这样一个著名人物及其所在的家族,事实上还没有获得足够重视,对其深入研究也无从谈起.因此,本文根据所见唐宋传记、碑刻、谱牒资料,参考今人研究成果,主要从家族史的角度探讨叶法善及其家族成员构成、宗教信仰特点及其成为道教世家的原因、在宗教史上的地位,尽力还原其作为道教世家时的那段历史真相,以此就教于专家学者及广大叶姓族人.结论还认为栝州叶氏是魏晋以来直到宋代以前所见最著名的道教世家,在道教史上的地位堪与张天师世家相比,也并非没有历史依据。
  • 摘要:"致虚极,守静笃"历来被人们称为老庄及后道家心性修养的六字真言."致虚守静"需要守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独就等于守住了本真之美,耐得住寂寞才有可能回归自然本原之美.致虚守静的理论基础是"自然而然"和"无为而为".这就是说,道的基本精神——自然与无为,在学理上奠定了致虚守静的两块理论基石.在老庄那里,"道"和自然的联系在于二者都体现了作为其本质的"自然而然"的精神之维."道"是自然而然的,而自然而然的具体化就是虚静恬淡,因而"道"观照下的人性也应是虚静恬淡的.致虚守静的目的是摆脱性分之外的欲望功利对人的心性的困扰,使心性处于虚静平和的自然状态中.这种对性分之外的欲望功利的无所追求当然是无为的.只有在本着毫无性分之外的欲望功利追求的虚静状态下进行的个体实践活动中,人才能获得自由.无为的目的是敞开并保持人的虚静的自然本性,并不否定人的所有作为,而是倡导"无为而为".人要顺应"安时处顺"的宇宙之道与自然万物平等共处、和合共生,与道共进,才能确保人的个体之美.作为由"道"创生的人类应按照"道"的内在美而行善积德,也就是说要守道而行、循理举事,从而使人性达到真善美的境界."循理举事"要懂得知和知常、知足知止.安时处顺、循理举事之品行的全部价值在于洞悉命运之真谛而不追求命运所无可奈何的东西,以达到人性的静美状态.人保存生命的最好办法莫过于致虚守静,顺应自然的变化而更新以辅助自然,从而使自己的心性静笃到与自然同等虚极之美的境界.
  • 摘要:在国内诸多武术门派为推广困难、后继无人困扰时,作为道教文化之一的青城武术走出了一条新路.最重要的原因,是根据市场需求,在博大精深的道教养生文化中,提炼出简单易学有效的青城太极养生产品,与现代人生活方式接轨,依靠当地政府的支持,带动当地文化旅游,成为吸引人们关注传统武术生存发展的一个新方式。
  • 摘要:叶法善养生文化正契合武义当前的养生旅游开发,叶法善作为武义历史文化名人,值得开发利用;作为道教宗师,是武义道家养生旅游开发的珍贵资源;作为著名道医,其道学养生思想是武义养生文化的宝库;作为养生先师,是武义养生旅游的形象代表;作为养生典范,其清心寡欲处世观特别值得现代人学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与开发叶法善养生文化的建议.鉴于叶法善在武义养生旅游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地方政府应当重视保护与开发叶法善养生文化。当前,建议做好下列方面的工作:组织研究叶法善养生文化。应当成立叶法善养生文化研究机构,组织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全面、系统地研究叶法善道学养生思想和养生方法,聚力建设道学养生旅游区,尽快抢救与保护叶法善文化遗产,组织搜集整理叶法善传说故事。
  • 摘要:道家养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唐代道士叶法善的养生文化远绍《周易》、《老子》、《庄子》三玄之学,近承天师道家学传统,兼取众多道教派系养生之长,并使之融会贯通,有理论,重实践,在运动健身、修心养性、理气自强、修功累德等方面的生命练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鲜明的特色,在名道辈出的有唐一代独树一帜,为后代留下了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叶法善养生文化无论是对于个体生命练养,还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建构和谐社会,均具有不容忽视的现代价值.
  • 摘要:叶法善道师105岁生涯的养生之道,对武义以温泉为核心、以有机茶和有机国药为支撑的健康基地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旅游养生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精神三个层面的建设,开展叶法善养生文化研究,正是基于多年物质建设之基础而深入开展的文化与精神领域的工作.故而,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叶法善养生之道的内涵,另一方面又可不仅限于此,而需要在文化与精神层面上发现一切有利于武义发展的路径,第三则是时过境迁要求我们发展性研究养生文化,以叶法善养生之道为鉴,变感悟为可操作的具体产品,促进武义温泉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自己的品牌.本论文首先分析叶法善道家养生文化之精神,其次关注养生精神的可操作性,也即从时空、内容及概念上给予探索性讨论,第三则围绕鉴字,研究古人养生观点在当今的能与不能、适与不适等.本文认为,温泉养生需要有模有样的文化建设,学习古人经验的基础上,在大框架及精致细节上都要有当代人自己的考虑,传承与发展叶法善道家养生文化.
  • 摘要:一提到养生,很多人马上会想到道家和道教,因为在这一延续的传统中,有着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的养生资源.其实,养生作为一种关涉身心健康的实践活动,在其他宗教传统中也受到关注.基督教就是一个例子.《圣经》中有宝贵的资源有待去挖掘.本文从下面五个方面探讨《圣经》与养生之间的关系:《圣经》对生命的认识,《圣经》中长寿的秘诀,《圣经》中的饮食禁忌,《圣经》中的时间观及压力管理,《圣经》中的祈祷和健康.从这些讨论中可以得知,长寿的钥匙掌握在造物主手中.可以做的是顺服神,追求公义,讨神喜悦;饮食方面,洁净口,必有助于健康;时间方面,认识到万事皆有定时,就可减轻生活的压力.最后,过着祷告的生活将有益于身心.这些是《圣经》在养生方面对启示.
  • 摘要:叶法善道行深,寿筭长,从中解悟到他的修道养生之法:潜心修道.他自幼"研穷《周易》,耽味老庄,河洛图纬,悉皆详览".遍求名师.他遍游中原和江南的名山,曾师从豫章万法师、青城赵元阳、嵩高韦善俊等名师,难能可贵的是还向小自己31岁的天台司马承祯学"不死"之法.勤炼丹功.他修炼"熊经鸟伸、吐故纳新","守一"、"调理三关"及"胎息"、"辟谷"之术,造诣极深.广积功德.他治病救人、济困扶贫,且能为国为民对皇帝犯颜直谏.纵观叶法善修炼的全过程,他的修道养生之法归纳起来就是道教所倡导的"性命双修".
  • 摘要:唐代著名道士叶法善(616-720),出生于浙江省松阳县古市镇卯山后村.母刘氏,浙江省武义县全塘口村人.叶法善一家五代,均为道士.叶法善少得家传,主修黄老,尤擅符箓,有摄养、治病、占卜之术,上辟飞天之魔,下治五气,历劾鬼神,常力诋毁佛法.唐玄宗时,叶法善屡被召入宫,尽礼问道.唐玄宗在《叶尊师碑》中说叶法善从师天台茅君、青城赵元阳与嵩高韦善俊,并且,著名道士尹愔是叶法善的入室弟子.此四人都是符箓派中的茅山派.因此,推断叶法善是符箓派中的茅山派.至于"神霄派",同样是今天"百家争鸣"中的某学者给命名并将叶法善拉进此派的。或为叶法善生前所未能料及。查读叶法善一生的经历,其"洞渊派"、"神霄派"均与他无关。
  • 摘要:本文在科学分析金华道教文化旅游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金华道教文化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旅游发展战略思路,探讨了金华道教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措施,创新旅游整体营销与开拓新兴目标旅游市场,酉己套基础设施建设与优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旅游科技创新与拓展旅游新型产品体系,强化旅游人才培训与旅游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创新体制机制,打造金华道教文化旅游综合体,本研究成果对于金华道教文化产业发展及区域旅游品牌创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摘要:本文以唐代著名道士叶法善《留诗》所咏及主要内容为线索,结合唐代社会崇尚道教的社会历史原因分析,以《旧唐书》、《新唐书》、《集异记》等典籍材料所记载之史实,讨论叶法善在唐代社会的宗教领袖地位,悬壶济世、济度苍生的历史功绩,以及所参与的政治活动的影响.
  • 摘要:以自然养生之道为视角来爬梳道家与《内经》的男女平等思想,体现了"以道观之"的自然生成、生老病死的生理变化、"阴阳并重"的房事活动和"清静无为"的社会调节,决定了男女在生理起源、生命历程、生理趋势和社会实现价值上都拥有相同的养生权利,而且是平等的.
  • 摘要:本文根据史籍资料和田野调查,论述叶法善宫廷道教音乐的历史渊源,探讨叶法善宫廷道教音乐及其养生的秘密,为深入探索研究道教音乐养生这门新兴学科的专家学者,提供可借鉴的参考依据.总而言之,通过叶法善宫廷道教音乐及其养生方面的综合论述,可以说叶法善宫廷道教音乐对养生具有一定的功能作用。叶法善宫廷道教音乐养生,源远流长,蕴含着深层的养生文化思想内涵和浓重的中华民族文化色彩。叶法善宫廷道教音乐养生是不可再生的养生文化资源,对研究我国传统养生文化及审美观念在民族文化中的反映、潜移、衍变、发展方面具有学术方面的意义,对继承优秀的传统养生文化及其音乐的艺术形式,并进行有效地保护、开发、利用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 摘要:武义道教文化早自东晋南朝时期,历史悠久,历史上曾经高道辈出,目前遗存丰富,影响深远.本文概述了武义道教宫观、太极俞源、风水郭洞等物质文化遗产,叶法善道教世家、其他道教人物、明招寺与明招文化、与道教相关的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叙述了武义道教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论述了武义道教文化遗产的价值与现实意义,对武义道教文化遗产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提出了对策.在科学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应用。可以从武义道教文化遗产的历史影响和武义道教宫观的整体布局来看,基于冲真观在中国道教史上有重要影响,建议重点复建冲真观并进驻受过宗教教育的道士,在县城复建东岳宫并恢复"推端午船"等民俗活动,下一步视情况恢复天师庙等。
  • 摘要:道家养生对当代人体健康研究具有三方面的重要理论价值:为当代人体健康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理论范式;当代人体健康研究提供理论借鉴;可以为当代人体健康研究提供经验材料.道家养生对当代人体健康研究有两方面的方法论意义:对今天人们全面而系统地认识和研究人体健康问题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道家养生所包含的形气神理论和性命理论在认识人体的本质方面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道家养生对当代社会卫生保健事业的养生实践价值有: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丰富多样而又富有成效的各种养生方法;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帮助减轻个人和社会的医疗卫生开支.道家养生的文化产业实践价值有:有助于创立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有助于提升国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质;有助于提升世界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质;具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有助于促进中医事业的发展;具有广阔的海外市场潜力,同时也有助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 摘要:本文依据新旧《唐书》、金石碑刻材料,并结合小说笔记、《道藏》文献,对叶法善的生平、著述予以考述,指出从内丹道理论发展的历史看,叶法善的内丹道理论在内丹道发展的历史上具有奠基性的意义.他的内丹思想构成了道教内修术由存思、导引、行炁等初始形态向内丹成熟形态的中间环节.狭义的内丹道与外丹道的一个最根本的区别乃在于药物。知道无论是修炼内丹,还是合炼外丹,都需要药物。而内丹道各派则一无例外地只认己身之药为真药。从某种意义上说,道教实际上是一种生命的宗教,而非一种关于来生的宗教。原始道家就十分强调生道的合一,重在以普遍的生命来彰显大道。随着道家的进一步发展,生道合一的原则在后来道教的各宗派中被予以方术化、实践化,演变为各种具体的养生成仙的修炼方术。此亦即强调的道教以具体的方术展开抽象之道之术道合一原则的真实意义。从本质上说,在道教中,无论是外丹术,还是内丹术都是针对人的生命作文章,企图通过合丹这种宗教实践手段来实现个体生命与道的契合。道教内丹道这种在一己之身中寻找真阴真阳,并凭藉真阴真阳的交结来成就身中之身的思想值得细细体味,证诸于自然界的各类生命现象,应该说这是一种贯穿于自然界的一个普遍的规律。从以上论述的几点来看,叶法善、罗公远等人的内丹思想虽然与道教传统的存思术、服气术、咽漱术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他们都已经有意识地将内修养生视为合丹过程,并参证外丹道论述了用火、身鼎、药物、结胎等内丹修炼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因此,认为叶法善、罗公远的有关内修思想完全有理由构成狭义内丹道的一种初始形态。
  • 摘要:自我是人格意识的当下彰显,人的成长从个体自我走向群体自我、社会自我,最终走向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人与世界的适然相处的"生态自我",是人格境界的不断进步与升华.从伦理的视角对人格进行思考,以"顺道"为原则追求"适然世界"的道家人格是具有人类普遍价值意味的.如果说"上帝"代表着价值生命中对"应然世界"的追求,"牛顿"代表着价值生命中对"必然世界"的追求,那么在"上帝"与"牛顿"之间的"适然世界"则是价值生命所真正值得追求的人格世界.道家超越了"应然"与"必然"的思想局限以追求"适然世界"的和美之境,倡导"自然无为"、"致虚守静"、"万物平等"和"自由精神"等人格品性,对消解当今世界面临的自然生态破坏、社会状态紧张和精神心态浮躁的"三态"危机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如何超然地对待自我。认识自我、热爱自我、修养自我、超越自我是人超然地对待自逻辑阶梯。活着是人不可更改的前提,怎样活着是可以更改的现状,但要解决怎样活着的问题,首先要解决面向未来为什么活着的问题。活着、怎样活着、为什么活着这一连串问题表明,人生是一门最困难也是最美丽的伟大艺术,人对整个生命过程的参与本身构造出人的神性与凡性结合的"作品"。在这样的艺术造就中,人既是艺术家,又是艺术品,使自己成为怎样的"艺术品"全在于自己的品性与造化。这就是老庄倡导的审美存在的人格之境-艺术人生,其终极旨归与优态境域是和美之境。
  • 摘要:本文论述了道家的基本宇宙观,即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道家生态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三个方面:自然是大美的,存在是合理的,生命是宝贵的;并分析了养生旅游产生的背景和内涵,认为养生旅游与道家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最后,阐述了武义县发展养生旅游的优势和对策建议.作者认为,武义应依托于已有的优势资源和条件,在已有产业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基础上,做大、做强、做好养生旅游的文章,具体措施包括: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扬唐代真人叶法善的养生之道,并对之进行科学研究,汲取其精华,为现代人科学养生服务,利用媒体、旅游产品推介会和学术研讨会等形式,加大武义养生旅游的宣传力度,不仅要抢占周边市场和"长三角"市场,更要拓展国内其他地区和港澳台地区以及国际市场,结合比较成熟的产业,做足饮食养生、运动养生、中药养生、温泉养生、休闲养生、生态养生的文章,提升"农家乐"的品位,把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度假、养生等项目进行一体化打造,做出特色、突显亮点,以差异性、错位发展、补位发展取胜,力求在周边竞争日益强烈的旅游景点中脱颖而出。
  • 摘要:叶法善是唐代著名的修道养生高道,在中国道教史上具有较高的地位和享有崇高的威望,其对于中国道教思想、理论、道法、斋醮、科仪、授箓、修道、养生等方面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特别是在修道养生方面身体力行地实践了其行为之目标,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从叶法善修道养生的宗派、始学、履历、缘起、法箓、师徒、法术、历程、课目等九个方面全面梳理和解析叶法善的修道养生的人生过程,对于正确地理解唐代道教的状况和道教在唐代的发展,以及叶法善富有传奇般的修道养生之路都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宋代之后,公共传播空间中的叶法善传说出现了退潮,而地方特征较为明显的"追魂碑"故事,则继续在后世的叶法善传说中充当重要角色.在叶法善公共叙事陷于退潮与停滞的情况下,叶法善崇拜的地方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叶法善地方叙事文本的出现及其进一步的发展延续.《唐叶真人传》描绘的叶法善仙迹所包含的众多地方元素,其实也可以被视为叶法善崇拜在叶法善故乡区域长久以来兴盛不衰、绵延不绝的曲折反映和传神写照.后世的叶法善地方叙事基本延续了《唐叶真人传》的叙述套路,其文本路径大多在《唐叶真人传》所开创的"仙传十地方风物"的模式基础上辗转衍生而来,并一直延续至今.流传于当代中国地方社会的叶法善传说故事,不仅承担着继续宣扬叶法善仙迹、渲染叶法善仙人崇拜的任务,而且以历史文物、自然景观和特殊物产这些地方风物元素与仙人崇拜主题相结合的形式,将叶法善传说的"公共叙事"转化为特色鲜明的"地方叙事",叶法善形象作为象征资本被栝苍、松阳等地方社会转化为公共社会文化资源,叶法善崇拜转而被有效地纳入到地方民众的社会与身份认同这一心理架构之中,并为此心理需求服务,从而在可见的范围内推动了叶法善传说的地方性演化.
  • 摘要:六朝至隋唐间,佛道竞争异常激烈.此间由信奉道教的文人编撰出许多神仙故事和小说,产生了很大影响,并通过《太平广记》等著作世代流传.较之于张果、罗公远、明崇俨、申元之等唐代道士,以叶道士叶法善为主角的传说故事,数量更多,故事类型更丰富多彩,内容也更加富于特色.本文以分析以唐代著名传奇道士叶法善为主角的传说故事的特色与价值为主题.首先从"突出抑恶扬善思想"、"浸润着法术的神奇想象"和"充溢着仙境般的美妙画面"三个方面分析叶法善传说故事的特色;继而从"历史文化价值"、"民俗文化价值"、"旅游文化价值"和"动漫文化价值"四个方面探讨其特色.
  • 摘要:历来史传关于唐朝高道叶法善的描述或流于神幻,或语焉不详,或张冠李戴;加之历史层累效应,叶法善作为道教大宗师的形象逐渐被模糊和遮蔽.本文依据正史记载和藏内文献、金石碑刻等,通过对其道士世家、道术源流及道教思想的考梳,力图走近历史上的叶法善并还原其道教大宗师的道教史和思想史定位,以此似可较全面窥察唐朝道教发展的真实图景.
  • 摘要:叶法善是武义县唐朝著名道士.于民,他积德行善,普济众生,为百姓驱邪治病;于君,他辅佐睿宗皇帝、武则天和开元圣帝.叶法善的"孝"与"忠"在他对待百姓和君王的时候生动地显现出来.叶法善十分重视"孝"道,并以此为出发点,阐发道教的重要思想,在唐朝道教兴盛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叶法善的"孝道"思想影响深远,从学术影响看,他不仅是对当时诸多道派的思想产生了影响,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孝"道,同时他对后来道教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比如他的后代叶藏质就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他的"孝道"思想,他很有可能间接地影响了杜光庭的孝道思想.同时他还致拜君王,尽行忠道,另一方面,他还用道家当中一些积极的思想影响唐朝的统治者,他在修道生活中实践着朝廷的政策精神,这也说明了道教在唐代不辩自明的国家宗教之身份认同.在叶法善看来,道教的"忠"与"孝"并不是两个独立的概念,而是相互影响的,尽孝与尽忠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致的.
  • 摘要:养生思想是中国传统道教思想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道教养生思想逐步形成了"重人贵生"、"阴阳和合"等养生之道与"守一"、"导引"、"吐纳"等养生之术.叶法善出身道士世家,作为唐朝道教发展的代表性人物,虽然由于文献缺失等原因,并不能对叶法善养生体系作全面梳理,但从浙江武义等地流传的材料和现存碑传资料上看,其养生思想中体现着对传统道教养生的道术较多的传承和贡献,诸如针对疑难杂症,中医药方的开具,对卯山茶养生功能的发觉,对内外丹思想的全面阐述以及对温泉养生实践的先导作用,以上种种,皆具有可贵的思想价值与文化价值,打上了深厚的文化史烙印.对此既应对传统中养生思想之瑰宝加以继承,又应对其固有局限性作理性全面的分析.
  • 摘要:唐代道士叶法善,括州括苍县人,生于隋大业丙子(616)年,死于开元庚子(720)年,寿105岁,在1 300多年前的唐代能如此高寿,实属罕见.究其原因,叶法善长寿重要因素之一是基因遗传.叶法善出身于四世为道的长寿家族,史书记载其叔祖叶静能、其亲姐姐也寿高百岁.根据养生理论,养身要与养心养性相结合.叶法善长年栖居于风水泉林之间,大自然的原始生态,像天然氧吧,在此环境修炼道义有益于身体健康长寿.养生要动静结合,叶法善周游天下50年,走遍大山名川,不仅熏陶了情操毅力,而且锻炼造就了超人体魄,奠定了长寿基础.叶法善一生淡泊功名利禄,视高官厚禄为粪土.他舍宅为观,终身为弘扬道教事业奋斗,成为道教一代宗师.他济世救人,以高超的医术救百姓于危难之中.叶法善看破红尘而不弃世,淡泊名利却关心国是与民虞,一生清心寡欲,草衣木食,艰辛修炼,光大道统。古语道,宁静致远,只有心静才能胸无杂念、无私才无畏、无为胜有为,做到心身一统,方能长寿。
  • 摘要:道教养生方法注重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守护,换言之,其养生理念从哲学上来看,强调身体养生和精神养生的唯物辩证统一.其中,身体是"本",故身体养生是养生的根本.精神是"标",故精神养生是养生的辅助.道教阐述了关于如何守护身体和如何守护精神的许多具体养生方法,诸如通过"熊经乌伸"、"导引"等为代表的各种运动锻炼,通过"守静",通过"坐忘",通过炼丹,通过注重合理饮食以及通过"众术共成"等来守护身体和精神.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现代人身心越来越不健康.现代人要学习和继承道教的养生理念,培育并恪守注重身体和精神双重守护的养生意识,既可以直接借鉴运用道教注重身体和精神双重守护的养生方法,也可以结合现时代的发展,对道教的传统养生方法做到合理的创造性转化后再加以运用.
  • 摘要:"道在生活,仁才共建"这一个课题,是现代道家的生活哲学.第十届香港道教节文化周活动,推出全方位的、可融会贯通的道家生活形态,说明生命的延续就是生活.活动中的书画示范、茶艺汤膳、太极内丹、堪舆地理、阳宅风水、命理掌相、通胜历书、道教科学技术史学术论文和生命教育宣言发表,都说明了生活就是道.道生活形态是一种符合大道生态环境的生活模式;生活中的衣(身体保护+保温)、食(均衡饮食)、住(生活环境)和行(日常活动)就是"道在生活".养生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就是在生活中确保优质的生活过程;生活的使命也就是在生活过程中获得的自我感觉良好的效果.养生生活是生活的一种形态,生活方式因时代改变有所不同;"道在生活"是说明生活就是道的有形体验:大地在大道中生育、日月在大道中运行、万物在大道中长养……在古代如此,在同一个天下的现代,亦应该如此.仁才共建就是说明人在生活就必需修身养性;仁就是善良的思想+行为的塑造;才就是生命力+生存力构建,两者缺一不可,人们才有健康身心、健全生活."道在生活,仁才共建"的道家生活哲学理念,说明现代人必须晓得养生生活就是日常生活,只是方式人人不同,效果也因人而异,共同的地方就是效果:"人人第一,自我感觉良好".
  • 摘要:在中国浩瀚的道家养生史中,叶法善道家养生独具魅力,值得今人借鉴.他这一生"名溢宇宙之中,身在江海之上",历时50年不失恩宠,行善积德、炼丹治病、重和讲性,特别是在理气呼吸吐纳调整脏腑、饮食起居、少私寡欲以及练养结合方面,有很多独到的修为.本文试从有关史料搜集整理,并站在中国传统道家养生文化大背景下,来探析其养生思想.综上所述,叶法善养生思想秉承的一大总原则是为道家之宗旨:顺天应人,清静无为。"清其心"、"虚其心"、"静其心"、"定其心"四句为丹家之不二心法。清其心则一尘不染,清明在躬;虚其心则四大皆空,虚灵不昧;静其心则一念不生,感而遂通;定某心则万境皆冥,寂然不动。在此无物、无欲、无念、无心、无人、无我、无天、无地之混沌无极境界中,则自然化化无已,而亦自然生生不息。总之,运动养生的原则要动静结合,持之以恒,运动适度,循序渐进。道教养生认为应选择适宜的居住环境,还要按照四时的变化和生理周期适当地进行休养调养,顺应四季阴阳的消长,气候和生理变化进行养生,在养生过程中,应该遵守节制,减少欲望。善于自我心理调摄,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增加有益身心健康的兴趣,对预防情志过度、保证脏腑安泰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 摘要:全世界历史上最早的记录绘画的时间,应该在《庄子》这本道教哲学书中.最重要的是,这个小故事不仅记录中国绘画历史上一个开头,而且记录中国绘画跟养生方法的密切关系,在《庄子》中这种画才是"真画".道教养生是中国画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一个画家为了得到最好的效果,画画之前,首先必须心理准备,坐下练功,然后才能落笔.虽然这种养生方法不能当作一种绘画的风格或特殊的构图,因而在普遍的中国艺术史中有所忽略它们互相的关系,但是在中国绘画传统中,绘画与养生是分不开的.这篇文章要对这个关系作一个初步的研究.中国绘画与养生的关系出现于两方面.第一是关于绘画和养生的各种文献记载.以《庄子》的记载为主,解释养生的内容和提出中国绘画历史上其他用养生方法准备画画的画家,包括中国最著名画家在内,证明道教对中国绘画的重要性.第二是绘画中所描写的养生方法.有的画直接暗示到《庄子》的故事中的养生特点,表示养生也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作一个重要主题。
  • 摘要:叶法善,唐朝高道,享年一百零五岁.本文从其高寿和养生实践,探索道家养生文化,以有助于今人提高维护和促进身体健康的自我调养能力.结论的要点有:顺乎自然;少私寡欲;选择环境;合理饮食;多法养生;动静结合;形神统一;性命双修;炼精气神;顺应天时;整体思维。
  • 摘要:以叶法善为传主的唐代佚书刘谷神《叶法善传》,当为诸家叶法善传之母本,宋代《太平广记》卷二十六《叶法善传》包含着"叶法善生平"和"叶法善传奇"两种叙事系统,其大部分文字出自杜光庭《仙传拾遗》,编撰时又考虑了与刘谷神《叶法善传》互相参见的因素.论文首先在唐宋叶法善叙事文本链之内进行文字排对与分析,从而考察出《太平广记·叶法善传》的版本源流.此传中还出现其他唐代官方文献及诸家志怪小说所无的地方性知识,与晚唐五代地方性的叶法善信仰联系起来,可以发现文本的时代特征.
  • 摘要:关注如何长寿成仙的道家养生文化,不仅在中国已经流传了千百年之久,而且至今仍然焕发青春,呈现不衰之势.这种养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尤其是对于强调绿色医疗、自然保健、自我身心保养和环境保护的当下社会,贡献和价值是毋庸置疑的.道家养生文化,无论是其对生命概念的解读,对人类和其他各种生命形式的尊重,还是其对健康的理解和解析,对于生命保养和延续的方法的诠释和阐述,都将会对现代医疗保健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和独特作用.在科学极度发展的当代,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得到极大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人们的日常物质生活材料得到极大丰富,但是人们的精神却陷入了迷茫和痛苦,面临着从未有过的精神压力.如何保持身心平衡,让身体和心理都和谐健康,是当代社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这就为专门以实现身心和谐和人与自然之和谐为己任的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中的道家文化的大力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的确,现代社会无论从理念上,还是从实践上,都为道家养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为养生文化的国际化和现代化提供了现实可能性.本文将对养生文化之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可能性和现实性问题进行初步探讨.道家的养生理论和实践有现代意义和价值,只是一味地继承传统道家养生理论和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虽然现代科学技术未必能够完全说明和挖掘出道家养生理论和实践的独特价值。但是,因为道教养生的有效性,可以用案例实证的办法证明其疗效的独特性,或许从此可以寻找出某些新的科学方法,开发人们的新思维和新智慧。道家养生文化的推广必须有一种外在的推动力,这种外在的推动力就是当代中国和西方社会对于养生文化产品的需要。必须团结国内外一切已经发展起来的,和想要发展的,与养生有关的一切组织和团体共同协作,一起宣传中国养生,尤其是道家养生传统。还必须开展对道家养生文化的深入研究,培养道家养生国际人才,研发系列道家养生文化产品。
  • 摘要:叶法善在养生修炼的问题上倡导"核其真伪"的理性态度和利济苍生的无私胸怀,不仅在道教史上留下了光彩的篇章,而且对于建构货真价实的道教养生文化、规范当前的养生保健市场更是具有启示;他对一些为"魅病"所困而投火者的调治,也可视为一种特殊的心理治疗方法;而这一特殊的心理调治又启示人们进一步发掘道教中具有普适价值的心理保健、心理治疗资源.在心理问题增多、身心疾病频发的现代社会,弘扬道教身心兼养的整体养生文化和济世救民的优良传统,乃是造福于民的伟业.
  • 摘要:叶法善是唐代道教宗派间交流、融合及修炼方式由外丹向内丹转型时期的一个富有代表性的人物.叶法善道法既承家学又融汇正一、上清道法的特征反映了此时道教派别间的交流与融合.正因叶法善对诸家道法的贯通,使其能够在道教传统修炼方法基础上发展出新兴的内炼法——内丹术,这是道教修炼方式转型期的典型个案.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