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泰安卫星会议
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泰安卫星会议

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泰安卫星会议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山东泰安
  • 出版时间: 2015-08-24

主办单位:山东大学

会议文集: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泰安卫星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谢灵运从永嘉左迁开始,进入山岳之中,发现了山水的审美。始宁归隐之后,他继续在诗中描写山水的美。虽然如此,通过山水美体会得到的“理”,其解释从老庄思想的表现转向佛教思想的表现,变化很大,更进一步,在山水自然中想象见到印度摩揭陀国和净土世界。从魏晋到南朝,继承名士山水审美之风的谢灵运,把山水作为精神的乐地,进入到山水的审美之中。借助当时兴盛的佛教思想,他把山岳作为自己理想、崇敬的对象,找到了其中的山水世界。
  • 摘要:智异山是韩国南部地区最大和最高的名山.智异山自古以来就是国家和民间崇拜的对象.从新罗时代开始到高丽和朝鲜,是国家祭祀的对象.新罗将智异山作为南岳进行中祀,高丽也在智异山进行国家祭祀.朝鲜将智异山作为岳之一重新进行中祀.民间对智异山的崇拜和山神信仰也具有历史传统.朝鲜时代很多儒学知识分子到智异山游览后留下了不少游记。他们的游记不仅仅是独特的文学体裁,也是探讨智异山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资料。居统计,到目前发现的智异山游记达到100多篇。朝鲜时代儒学知识分子爬智异山的时候自然地提起泰山。尤其,到智异山顶峰天皇峰的时候,把它的远景比喻到泰山的远景,其时的感受也比喻到“孔子登泰山小天下”。对他们来说,泰山是一个高山的代表,也是孔子思想的一个象征空间。
  • 摘要:在近现代鲁中地区,多有"老母争庙"传说流传.其中,"老母"系专指泰山奶奶,所谓"争庙"是泰山奶奶与别的神灵之间因庙宇香火的专享与分享格局而发生的争夺,"争庙"结果则泰山奶奶胜负兼有.如在泰山地区流传的《泰山顶上为什么没树?》传说,泰山奶奶智胜玉皇大帝,以解释碧霞祠何以位居玉皇阁之上;在淄博地区《奂山一百条山峪的由来》的传说中,泰山奶奶与白云奶奶胜负难分,于是在当地白云山、奂山各有庙宇分立神圣;在潍坊地区《孙老爷庙为什么占高位》的传说中,泰山奶奶落败于智谋更胜一筹的孙膑,当地庙宇神像体系中"孙老爷"与泰山奶奶的主次之分由此奠定.笔者认为,上述,,老母争庙”传说,既反映了明清以降泰山奶奶信仰在鲁中地区的兴盛蔓延态势,以及近现代社会变迁过程中地方信仰格局的动态调整,又是民众从民俗逻辑出发,借用国家大一统观念,因应地方社会的独特演变态势而建构其生活逻辑的表现。传说文本的地方差异性,隐含着国家礼仪的大一统进程与地方社会发展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 摘要:有清一代,是碧霞元君信仰的大发展时期,并极具社会影响力.从纵向的时间概念上考察,碧霞元君信仰于清康乾时期和光绪时期分别达到高峰;从横向的空间概念上分析,泰山核心区与周边省域之辐射区的碧霞元君信仰存有层级差异.清代崇奉碧霞元君信众及香社之多元化,表明当时碧霞元君信仰的多样性特征.清代碧霞元君祠庙分布范围之扩大与神祇安置之变异,展现了当时碧霞元君信仰的演进性.
  • 摘要:本文根据灵岩寺的题记对17世纪的泰山进香情况进行了讨论。此次对题记进行统计后发现,泰山进香并不单纯是春天里的一道风景。从题记的数量变化反映出的宗教结社的活动情况来看,很多秘密宗教结社成员在十月份前来泰山进香。由此可见当时在华北地区秘密宗教结社的影响特别大,难以分辨其成员与“普通”民众。这些香客的居住地遍及华北的广泛地域,尤其以鲁西、冀南、豫东等地区为核心。此外,从个别题记也可以窥见当时女性生存状态的一端。由此可见,单纯罗列人名、地名的香客名单也可以说明相当的历史事实。
  • 摘要:印度佛教属于都市(含近郊)佛教,但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却渐渐地远离都市,走上了山林化的道路,山林佛教成了中国佛教的主流.面对中国佛教的这样一种态势,中国的佛教思想家湛然和惠忠分别提出"无情有性"论和"无情说法"论,为"山林佛教"的合法性作论证和辩护,从而为佛教山林化提供了佛学依据.有"无情有性——无情说法"以为理论支持和舆论背景,中国佛教的山林化得以不断地推进,最终导致了中国山林的佛教化.山林佛教化乃是中国山林的一个重要特征.
  • 摘要:本文以民国山东《惠民县志》有关泰山香社的记载为基本依据,对当地泰山香社的组织规矩、资金筹措、进香日期、出发前的准备与仪式活动及结束祭拜活动后的娱乐与社交活动做了简要描述.从中可以发现,泰山香社并不仅仅只是一个民间信仰组织,而是具有更多面向的世俗社会意义.
  • 摘要:泰山是一座有着特殊意义的"神山",山上山下建筑围绕着这座"神山"而发生发展.大山成为远古时期先贤与霸主们与天地祝祷对话的场所,而由此建立的祭祀建筑、礼制建筑与宗教建筑,在首先服务于皇家官贵的同时,随着历史的前进而逐渐演化,最终成为普通民众宣泄宗教需求和内心渴望的场所.至中古时期,文化的融合,各类宗教的轮番登场,以及帝王不同程度的参与,使泰山建筑在风格更加丰富的同时又植入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泰山建筑是一部立体的可视的建筑发展史、社会发展史,更是一部鲜活的宗教史.
  • 摘要:元明以降,回回民族在儒释道文化发达的泰山脚下辛勤耕耘,不仅丰富充实了泰山文化,同时也为该文化的弘扬传播,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以芝田村清真寺为典型的67坊清真寺是泰安地区回族先民数百年来在泰山脚下所创造灿烂文化的经典缩影.清真寺的发展变迁见证了伊斯兰教、回族在山东乃至华北地区的发展,同时也是伊斯兰教在儒释道文化发达的泰山脚下传播的一个印证.
  • 摘要:西方汉学家关于泰山信仰的研究,涉及到封禅、泰山神灵、民间信仰组织和地域性信仰等有关专题,本文拟对此予以概述性介绍,以期对西方学术界的泰山信仰研究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 摘要:《梁父吟》、《泰山吟》是泰山独有的诗歌体式.这是春秋时产生于泰山的思亲诗,到东汉未转化为哀挽诗.唐代李白作为抒志之作,南宋至元明多为抒愤之作,清代之作多生死感叹.这种诗体反映了古代诗歌的生命意识和生命体验,因其多抒发慷慨之气,悲愤之情,而具有特殊的感人力量,是泰山诗对中国诗歌的重要贡献.
  • 摘要:碑志义例研究自元代创兴,至清代形成金石学的一个流派。在金石义例学派的发展中,通过强调碑志文体的社会教化和典范救世的功能,无意间开创了金石整理研究的新路径,同时也使金石学从早期的关注“礼家明其制度”的政治之礼,向后来的关注文体功能和世俗礼法的方向发展,展示了金石学的普及化过程。清《山左金石志》全书总体收录法律碑刻数量较多,几占志书所载石刻总数的10%,公文碑与各朝代法律碑刻中的数量比,与缪荃孙所撰《艺风堂金石文字目》18卷和《续目》3卷的数据接近。另秦汉公文碑的存在,说明山东尤其是曲阜,是公文碑的发源地。不仅如此,山东宋以后的公文碑发展序列完整,碑文中所载的行政程序、施政环节较为清晰,公文与禁约、记事等文体的并存现象也比较普遍,是研究古代公文碑发展流变及特色的重点区域。
  • 摘要:泰山经石峪刻经经过了认真的整体设计.工程实施了两期后,便草草收工,成为没有按原计划完成的半截子工程.其原因,与北周大举东进灭齐,北齐政权跨台,官僚僧人亡奔,工程人员四处逃散有关.镌刻时间起自隆化元年(576),停于承光元年(577).
  • 摘要:自然环境对人类精神活动——诗歌创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泰山作为五岳之首,自古以来就形成了深厚的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古人尊山为祖,把山视作自己的"衣食父母",不仅在物质上认识到山的可贵,更在精神上把山奉为人类生根发芽的摇篮.人们尊奉泰山,还有其自然因素,泰山山体高大,有通天拔地的气势.古今中外的诗人被泰山的生态美景和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吸引,纷纷登临,诗咏泰山.在浩如烟海的诗篇中,20世纪初井上圆了和汉诗人田边华的泰山游览诗,以及当代日本汉诗坛领军石川忠久老师的泰山诗,同样体现了泰山独特的生态美和悠久的泰山文化.
  • 摘要:清康熙年间,山左诗坛出现一位重要诗僧,泰山普照寺住持元玉.他精通儒释道,与高珩、唐梦赉、孔尚任、孔贞瑄、李澄中、李焕章、赵瑗等人为至友.元玉之诗具备一种守静致虚的审美特征,是在精神层面上的以动为静,在肉体层面上的以静为动;元玉作为清初援儒入佛代表人物,在其诗中表达了传统美学特有的"比德之美",元玉以竹喻"节"的美学意味融会了禅宗心性思想;而在茶和酒的关系当中,元玉强调的是有担当的君子之德.元玉思想、人格上的不媚流俗,体现了一种德性之美,这是对儒家自省美学和道家守静美学和谐有效的整合.
  • 摘要:近代以来,"闯关东"移民大批进入东北地区,促使东北区域文化发生了变异.一方面,汉族文化在东北少数民族中传播,被土著民族所接受,以满族为主体的土著文化逐渐被同化;另一方面,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出现了变异.这样,东北文化开始呈现出一种多元的类别,使得原来以"民族"为主的文化特征开始向以"地方"为主的文化特征转化,并在各自原有民族特性的基础上进行自觉的融合和优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既不完全同于关东,又不与中原地区一致的东北地区特有的富于移民特色的文化形态——"新型关东文化",这使得东北区域文化由民族性特色到地方性特色的转化十分明显.
  • 摘要:在东亚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泰山信仰的扩展,其中之一便是"石敢当"信仰.石敢当,似乎是在华南地区出现的,原本与泰山并无直接关系.明代以前出现了与泰山相关的"泰山石敢当".石敢当是怎样与泰山发生联系的呢,这是一个问题.现在,泰山周围仍然可以看到"泰山石敢当"信仰的兴盛,从这一点看来,石敢当与泰山发生联系,可以说在泰山信仰中已经占有一席之地.至今为止,对冲绳的石敢当研究很多,东亚的“石敢当文化”中,试对冲绳的石敢当所放的位置进行研究。冲绳村落里的村狮子,也同样具有“辟邪”的作用,然其具体情况与末吉宫的狮子、首里城和玉陵的狮子略有差异。
  • 摘要:真庵李炳宪(1870-1940)是在日本殖民地下展开孔教运动的着名学者.他认为为了光复山河首先伸张民族精神,为了伸张民族精神一定把儒教作为一个宗教并坚持其信心.于是他尽心尽意地改革儒教,要应付新时代的变化.给李炳宪的思想和运动极大影响的人就是中国的康有为(1858-1927).1914年4月27日,李炳宪在香港第一次见面康有为,跟他谈论,咨询对于朝鲜恢复国家政权、儒教的改革以及宗教化等的问题,在很多方面他受到启发。其后,1916年、1920年、1923年、1925年一共四次访问中国康有为前亲炙,其中,1916年是他快要正式开始孔教运动的时期。从这个角度看,1916年的访问中国尤其具有重大意义。1916年6月29日他在西湖跟康有为见面,然后到曲阜参观释尊祭,爬泰山追寻有关孔子的陈迹。他第二次访问中国时寻访曲阜和泰山的并不是简单的旅游行程,而是他巡礼孔子圣地,愿望孔教运动成功的一种宗教仪式。对他来说,1916年曲阜、泰山巡礼成为一次分水岭事件。
  • 摘要:"泰山石敢当"习俗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灵石崇拜,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融汇了人们的驱鬼压邪、祈求吉祥和安宁的观念以及风水观念.泰山石敢当信仰在广西传播中,与地方文化和地方宗教相结合,以石狗崇拜为主,使石敢当信仰在广西具有地方民族特色.泰山石敢当信仰是广西各民族信仰的一种民俗事象,在民族精神层面上有较大影响.
  • 摘要:山东省泰安市岱庙大殿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是中国现存五岳祭祀系统中面积最大的一幅道教壁画,是道教壁画的代表作之一.其创作的历史背景为北宋发生在泰安的嘉祐八年阴历三月二十九日仁宗升遐时由泰山神迎请至泰山的传闻,创作时间为宋英宗或宋神宗熙宁初年,善丹青的石介之侄君豫或主持参与了该壁画的创作.为应对随时可能面临的灾害对壁画的损害,宋元明清该壁画一直有粉本传世,因此留下了元明清时期的绘画符号,现存之壁画为清乾隆三十六年所绘,亦夹杂着清晚期的修补.
  • 摘要:从沙畹研究泰山来看,他开启了综合史学、考古学、哲学、宗教学、金石学以及民俗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的先河。在译注《史记·封禅书》和研究泰山的过程中,通过对正史、方志和碑铭等资料结合,对皇帝在国家祭祀和信仰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民众在泰山的神灵崇拜系统扮演角色的考察,注意从宗教学、社会学、考古学等多学科角度理解中国人的信仰状况、祭祀仪轨、建筑风格,较为全面展示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被过去海外学者研究泰山时所忽略的。鲁惟一、夏含夷认为到沙畹时代,汉学家们在历史学的基础上,再添加了传统文字学的知识,并且长期住在中国,开创了汉学研究新时代,而沙畹为其代表。沙畹既能创新方法研究泰山,又能坚持吸纳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将其介绍到西方,为中西交流做出了贡献。其中的欧洲中心主义思想,也应引起后来者的注意。
  • 摘要:田中逸平日本汉学者,日本伊斯兰教开创者之一.曾长期旅居中国,主张五教(儒、道、佛、基督、回)合一.居济南期间多次登泰山,并在其著《山東谈叢》中记《十度泰山の上に立ちて》、《神通寺から泰山を踰へて靈巖寺へ》、《泰山の進香と其祭神》.本文以《十度泰山の上に立ちて》为中心,解析其泰山诸文中的泰山形象,试论田中逸平的泰山观.
  • 摘要:本文浅谈俄国汉学家阿理克Vasily M.Alexeyev1907年华北行笔记,包括阿理克1907的华北行、1921至中国南方旅游,讲述了笔记的由来,纸上的对话。诠释了非民俗观点和如何解读年画讯息。
  • 摘要: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不仅为汉族所信仰和崇拜,也为少数民族信仰和崇拜,例如满族、蒙古族、藏族等.藏族对五台山的崇拜开始于吐蕃时代.佛教传入吐蕃不久,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就被吐蕃僧人所了知和认同,五台山因而也同样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圣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西藏对五台山、对五台山与藏传佛教的关系有不同认知,五台山作为圣地被赋予的藏传佛教因素越来越丰富,与藏传佛教的结合也越来越具象化.而元代在西藏的五台山信仰(以文殊信仰为表征)方面,承上启下,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泰山文化是以泰山为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泰山被誉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征,被称作"东方文物的宝库".数千年来,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历史上的秦皇汉武,历代帝王通过到泰山封禅告祭,宣扬其"受命于天"、"功德卓著",从而确立了泰山在整个中国历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自隋唐以来,封建帝王又通过对东岳泰山的封王封帝,尊崇日隆,使泰山逐步神灵化、神圣化、国家化,东岳大帝最终被纳入到国家正祀的系统之中,成为国家奉祀的重要神灵之一.山岳崇拜与神灵信仰是泰山文化的核心内容,这在国家正祀和民间信仰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 摘要:本文研究圣地,社会,民族主义的相互影响.民国时代知识分子开始把泰山象征全中国.可是他们认为现代的国家需要世俗的象征.他们尝试把圣地变成世俗的象征.解放以后继续把泰山象征新中国—爱国注意歌,泰山上的新纪念碑,和用泰山石头建设首都的重要政府大厦.但是泰山变成世俗的象征,还是根历史上山的神圣有关系.
  • 摘要:所谓"香税",乃是明清时期官方对朝山香客征收的一个特殊税种.以泰山税额最巨、影响最大.笔者依据最新发现的资料,对此前诸家之香税研究进行订补:据宋人杨万里所撰《杨公墓志》,考证北宋时泰山香钱之管理体制;根据明人黄瓒《公务疏》,揭出明代地方官府与宦官围绕香钱征收之争斗;据康熙《重修观音殿碑》及《泰安施氏家谱》,考出清入关伊始曾设置"管理香税总巡厅",香税管理遂由山东省下移至泰安州之史实;据王士俊密折及"开山洪恩碑",考析康熙时山东官吏开山免税的举措,为王士俊奏请废除香税之先声;据乾隆上谕档,指出香税裁革不久,碧霞祠扫殿制度即行恢复举行,后作为"封山礼"中一个仪程一直延续至清末;据新发现的税票实物,证实同治年间泰安府重征入山报名香税,且随着清末财政大权的转移,其税亦由"国家税"改为"地方税".
  • 摘要: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到齐鲁大地的泰山顶上,用土建坛,进行祭天活动,古代帝王人数颇多.但在史册上记有文字的却寥寥可数,仅有秦皇、汉武、唐玄宗和宋真宗等几位.而其中真正成功地登上泰山之巅举行"旷世之典"封禅典礼的只是宋真宗赵恒.必须指出的是,真宗封禅泰山绝不是他心血来潮的鲁莽之举,而有充分的物质和制度方面的保证。降天书、行封禅,其事物的本质是真宗梦想成真的实践。有人说,宋朝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严格地说,从真宗“景德和议”后,宋王朝真正步入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新时代:高度中央集权的新的国家体制,为明清二代所效法。社会经济的全面稳定发展,开始领先于世界各国。以泰山文化为重要内容的儒家学说演进成真正哲学化即产生了理学。上层建筑的其他领域:文学、史学、宗教、教育、科技等都领跑于海外世界。这一切的实现均是真宗梦想成真践行的结果。
  • 摘要:明朝以后,泰山信仰的中心从东岳大帝变迁到碧霞元君(娘娘神).碧霞元君信仰不限于山东的地方信仰,也扩大到北京等华北一带.到了清朝以后成为中国北方的民间信仰的代表之一.并且,在华北很多地方开始流行娘娘庙会,例如北京妙峰山的娘娘庙会就闻名于全国.并且,在东北地区也有碧霞元君信仰。因为明朝以后,许多山东人移民到东北。跟随这些移民,娘娘信仰也被带到东北。娘娘信仰传入东北以后,其信仰被当地人接纳后,吸收原有信仰并逐渐壮大。在这一带,娘娘神被叫做三霄娘娘。三霄娘娘是指云霄、碧(避)霄、琼霄三位神仙。关于民国时期东北的娘娘信仰,由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满铁)进行调查整理的资料被大量保存下来。
  • 摘要:泰山以其独特的地缘优势而形成了较早的人类文明.宗教信仰是泰山文化的主要特色.在原始自然崇拜中,泰山信仰主要表现为原始山岳崇拜、古代日神崇拜及部族首领的柴望信仰.战国秦汉时期,受齐学影响,泰山信仰一度由柴望嬗变为封禅,并再度转向求仙不死的信仰.汉末以降,源于齐学的道教成为泰山信仰的主导.泰山道教在与泰山原有信仰碰撞融合的过程中,经历了汉末先宋时期,东岳大帝主导的"度死"信仰;宋元时期,一山二主、生死兼重的二元并存信仰;明清时期,碧霞元君主导的"济生"信仰等几大发展阶段.
  • 摘要:清代朝廷从未将妈祖封为碧霞元君,但朝野以妈祖封号附会碧霞元君的现象逐渐增多.其源头可视为汪楫所言的《天妃经》,而该经书与清初道士的关系仍不能确定.在汪楫的传言外,清代混淆妈祖与碧霞元君的其他路径有三:一是普通民众沿袭了明代二者混淆的信仰传统,并且衍生出妈祖与碧霞元君互相侵夺名号的新现象;二是康熙帝和一些朝廷官员未能明确区分妈祖与碧霞元君,客观上为汪楫的传言提供了更大的存续空间;三是地方官员与儒生文士对汪楫的传言信以为真,还编造出乾隆帝与嘉庆帝敕封妈祖为碧霞元君的谬说.需要注意的一个特例是,淮安惠济祠并祀泰山碧霞元君与妈祖的礼俗现象催生了雍正帝敕封妈祖为"天后圣姥碧霞元君"之说,促使妈祖元君化的历史面相更为丰富,也更为复杂.
  • 摘要:西汉末期儒家主导的郊祀制度改革中,泰山超越区域性山岳的局限,从祀于国家祭祀中心的京城郊祀.从此形成了泰山所在地与非泰山所在地京城两个泰山祭祀系统.京城从祀于京城郊祀的泰山神以坛祭木主的形制祭祀,体现了儒家对泰山神为自然地理之神的神格认定.此后朝代,除明洪武年间至嘉靖九年出现了设坛庙祭的形制外,从祀于郊祀的泰山祭祀基本上沿袭这一形制不变.自北宋开始,受所在地泰山祭祀影响,京城又出现了天齐仁圣帝庙、五岳观、东岳庙等专祀泰山的祠庙,这些祠庙一律采用了人格化偶像化庙祭的形制.源自先秦的所在地泰山祭祀,带有明显的神祠色彩,采取了偶像化庙祭的形制.西汉末年郊祀制度改革,对泰山所在地祭祀的形制产生了一定的有限度的影响,自西汉末年至唐代,泰山所在地祭祀中,其祭祀形制始终坛祭与庙祭杂糅,表现出复杂的面貌,体现出儒家礼制要求与民间信仰的相互交融、互相影响.直到北宋时期,随着民间信仰力量在泰山祭祀领域的壮大,这一局面得以扭转,所在地泰山祭祀形制开始全面摆脱儒家礼制的影响,向着传统祭祀形制全面复归.
  • 摘要:泰安耶稣家庭是基督教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兴起的一个宗教组织,它虽以西方基督教为信仰,但却保留了浓厚的中国本土文化的特点.本文所阐述的就是这个宗教组织独有的中西文化相溶的特质.
  • 摘要:《泰山天仙圣母灵应宝卷》是一部新发现的孤本宝卷,又名"泰山天仙圣母灵应真经",简名"泰山真经",经折本,上、下卷二册.卷中引用《天山圣母灵应泰山娘娘宝卷》文,其编写年代应在明万历以后;据其板式、字体,刊印的年代应在明末或清初(康熙以前).这部宝卷提供了许多可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全卷叙述以安龙公主修行成道和灵应故事为纲,同时淡化了无生老母信仰和修持仪轨的叙述,反映了一般信众的信仰和欣赏要求.这同清初河北怀来县鸡鸣驿泰山庙泰山娘娘修行壁画(连环画形式)的叙事相似,可作为明末清初民间宗教泰山娘娘叙述的新发展.安龙公主修行成道故事,显然是模仿《香山宝卷》,卷中将安龙公主设为观音菩萨发愿临凡人间救度众生,将两位女神"合二为一",提高了泰山娘娘的神格.
  • 摘要:泰(太)山别称"太行山"得到进一步证明,因太行山又名五行山,《西游记》写压倒孙悟空的"五行山"实根本于"泰山压顶"的比喻,而直接自《二郎宝卷》写孙悟空被压在"太山"之下.唐朝"华山"曾一度改称"太山"."泰(太)山"与"太行山"、"华山"互称,加以泰山避讳的影响,遂有小说描写无恶不归于太行,而无美不归于泰山的现象.
  • 摘要:现在国内保存汉碑数量最多的是山东曲阜孔庙中的汉魏碑廊。而坐落在泰山脚下的泰安汉碑,与曲阜的收藏相映成辉。同时,泰山地区还发现了大量汉代画像石刻,如著名的大汉口汉画像石墓,其重要的图象内容与精美的雕刻,使之在中国汉代画像石艺术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此外,泰山地区还有汉代的其他石刻存世,由此,可以想见,在汉代,泰山地区的石刻一直是非常丰富的。泰山石刻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这里具有大量与历代帝王封禅、祭祀有关的历史石刻材料。通过对这些石刻的所在地、刻制形式与各代封禅地点、规模等有关史实结合加以研究,对中国古代封建礼制会有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同时对于泰山及有关的神社在中国古代宗教崇拜中所占有的崇高地位可以做出全面的解释。那么,这些材料在中国古代政治史、思想史上的研究价值就是非常珍贵的了。
  • 摘要:金代女真统治时期,泰山一地名家辈出,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李之翰,是宋金时代杰出的名儒和著名文学艺术家,为泰山名士杰出代表,生于1094年,卒于1162年,撰有《漆园集》一著,他交游广泛,深受时人和后世尊崇.然因历史、民族等缘故,学界对他关注和研究不多,这与历史事实和其影响、地位不符,深入开展此研究必有助于今人加大对宋金社会和该群体的深刻认识,亦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继承.
  • 摘要:《泰山通志》将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理论和方法,重点着眼于“通”,可吸收地理学、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民俗学、文学、艺术学、文献学、旅游学等学科的学者共同参与,对泰山的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状进行贯通古今的全面综合研究。在具体操作上,借鉴《通典》、《通志》及《中华文化通志》等典志体通史的体例,分门别类地进行通史性的“大泰山”研究,即在“通志”这一大的体例下,具体用史学著述之新“综述体”去概述悠久绵长的泰山史,揭示政治泰山、学术泰山、宗教泰山、艺术泰山、文化泰山及生态泰山等博大精深的内涵,展现泰山文化的包容性、民族性、宗教性、时代性、地域性及国际性等特质与特点。
  • 摘要:泰山谷山寺敕牒碑碑阴文字以草书写成,洋洋洒洒2300余言,堪称碑中巨制.但其内容古来史乘均无著录,今人著述语焉不详且多舛误.经数月考察,基本厘清了碑文内容,草成此文,形成如下初步结论:碑文的主要内容为山门清规而非禁约;清规的条目为21条而非40条;清规述及住持、直岁、库头、知客等两序僧职,内容涉及谷山寺经藏、梵林、庄田等常住管理以及住持承嗣体制、僧众破戒摈罚等重要内容,足见谷山寺经营与香火之盛,亦可佐证金代佛教清规与国家政权之法律关系;清规内容与宋·宗赜《禅苑清规》及元《敕修百丈清规》相若,部分内容较《禅苑清规》更为详审,表现出极强的传承性与独特性.除此之外,碑末留有较多僧众、信众题名,对金代市镇村寨与户籍管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摘要:这是一段最值得讲述的中国古代破"天子气"大历史,足以彰显望气厌胜术的深厚文化底蕴.经考证知,云门洞、劈山隙是中国古代典型的破"天子气"厌胜术的珍贵遗存."天子气"在青州的惊人呈现即是云门山风景区的两座人面山.公元410年,东晋大将刘裕攻灭南燕,采取凶狠残暴的屠城、夷城措施,不仅杀戮鲜卑王公贵族以下3000人,还摧毁了燕都广固城,俘斩燕皇慕容超于建康.云门洞、劈山隙就是在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开凿出来的.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大手笔!一在头上打洞,一于头上劈缝,目的都是在索命——置南燕"天子气"于死地.这便是被后世美其名日"云门拱璧"、"劈峰夕照"的历史真相!玄机业已道破,谜底大白天下.
  • 摘要:本文主要关注宗教者、信徒的宗教行为,在修验道体系不再存在之后,英彦山的宗教行为的诸种形态,对神社的祭礼、信徒的信仰、宗教者的活动,及与此相关的事例进行考察。
  • 摘要:与其他汉字文化圈的国家相比,中越文化交流可谓最为密切和频繁,而宗教信仰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石敢当信仰是中国重要的民间习俗,其由来已久且流传深远.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越南,应当很早就受石敢当信仰的影响.而且到了现在,越南许多大街小巷和家里面都还可以看到石敢当的存在.但是直至目前为止却有很少研究论及相关问题.因此,本文试图透过原始资料的研读与分析,结合田野调查的结果,对越南石敢当信仰做一个整体的考察,探讨其传入越南的时间和越南对这个民间习俗从过去到现在的接受与演变,以助读者对越南石敢当信仰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 摘要:泰山南麓汶河流域是大汶口文化中心区,而大汶口文化是距今6300~4600年前在海岱地区广泛分布的新石器中晚期考古学文化,因大汶口遗址所在地而命名.该文化在汶河流域长期延续,固然有多种原因,但当时优越的汶河生态,无疑具有决定意义.多学科研究证明,大汶口文化时期的汶河流域正处于地球"全新世气候最佳适宜期",其地质、地貌、水文颇具地域优势,众多考古遗存都昭示了亚热带生物特征,因而古汶河流域具备现今江南气派.这种诱人的古生态具有现实意义,如果能借助现代科技做出某些微观复现,或可成为北方旅游的宝贵资源和特色景观.
  • 摘要:约顺治十六年,路圆守在隐仙观创立全真支派吕祖蓬莱派.隐仙观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徂徕山,该观至迟创建于明万历二年三月.吕祖蓬莱派创立后,路圆守以隐仙观为中心弘扬全真道,在弟子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吕祖蓬莱派至迟于康熙二十八年传入徂徕山蓬莱观,并且同治二年始吕祖蓬莱派弟子住持二圣宫.吕祖蓬莱派除了在徂徕山一代传播之外,还于雍正五年传布到东北玄天岭.祖庭隐仙观先后由路圆守,解通儒,姬永信,史乐、青云,张始明,杨重友,王重泰,梁真常等住持,分析高道住持隐仙观之弘道事迹,有利于呈现隐仙观之历史兴衰.
  • 摘要:泰山日出是泰山雄奇的自然景观,其象征意义、文化意义随着太阳图腾的日渐深入人心得到了强化.泰山日出作为一种自然景观,被赋予了博大精深的文化意义,象征着光明前景和冉冉升腾,隐喻了国泰民安和欣欣向荣,暗示了擎天捧日的光明憧憬.历代诗文典籍对泰山日出的记述,对这一自然景观进行了文化升华和审美超越.
  • 摘要:泰山是中国名山,出现于东汉至北宋的汉译佛典中.从汉译佛典中有关泰(太)山的教义内容来看,汉译佛典中的泰山具有稳重不移、巨大显著的特点,分别与"泰"字之义(平安,安定)和"太"字之义(高、大)相符.泰山的稳重不移表现为不因风吹或幻咒、奇术之法而移动,有身体重、遵照实行坚定,以及心意、禅定不动等象征意义.泰山的巨大显著表现为其常被视为渺小事物的对立物,有身体、德光范围、罪的果报大,积骨、罪、尘劳、天上福乐多,泥犁的痛苦深,以及身体倒地、过恶显著等象征意义.汉译佛典赋予泰山原本没有的功能,增强了泰山的威慑力.泰山的广义功能是囚禁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众生的处所,狭义的功能是地狱.汉译佛典中有关泰山的教义内容体现汉译佛典的本土化特色,验证泰山在汉地历史上的崇高的地位,反映汉译佛典对泰山形象的影响,赋予泰山深刻而积极的社会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 摘要:本文在文献的基础上梳理了泰山文化国际传播的部分外文作品,并作出了分析和阐释.游记类总不免是记叙性、描述性为主,有的还只是用图片说明泰山景点,但是表现的都是对泰山的热爱和崇敬。学术性著作当推传教士和汉学家的作品,他们研究泰山文化并作出知识性、学术性的考证和引用。
  • 摘要:从中国历史文化的广角来看,泰山所涵盖的内容早已远远超越其地理位置,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理应从全民族所共有的文化认同感着手去研究泰山,从全民族的精神感应去衡量泰山的高度,从而把泰山学提升到国学的高度.本文将从泰山人文历史进程中的坐标意义、泰山对中华民族早期的意志培育、全民族对泰山的共同认知这几个重要思路入手,阐述泰山历史文化研究理应成为国学的理由.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