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国地方学建设与发展研讨会
中国地方学建设与发展研讨会

中国地方学建设与发展研讨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内蒙古鄂尔多斯
  • 出版时间: 2013-09-16

主办单位:中国地方学联席会;内蒙古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内蒙古东联控股集团

会议文集:中国地方学建设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今天是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成立11周年纪念日.在这吉祥的日子里,由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内蒙古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内蒙古东联控股集团共同主办的中国地方学建设与发展研讨会隆重开幕了.这次研讨会确定以中国地方学建设与发展为主题,围绕地方学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内涵、特点以及研究方向和方法等基础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同时对各兄弟研究团体的体制、机制、队伍建设和研究成果等发展经验信息进行广泛交流,从而促进互动,互信互学,增进友谊,增强信心,共享成果,共同提高,推动地方学研究事业科学发展,更好地为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和谐发展服务,为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奉献智慧和能量。鄂尔多斯学研究要“坚持研以致用,服务地方发展;坚持以文化人,凝聚精神力量;坚持区域特色,打造文化品牌”。
  • 摘要:在金秋九月鄂尔多斯最美好的季节,由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内蒙古东联控股集团共同主办的中国地方学建设与发展研讨会在苏泊罕大草原隆重举行.雷·额尔德尼同志谈论了对鄂尔多斯地方学的思考。作者认为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是地方学研究的基础和潜力,也是地方学研究得天独厚的条件。有传统的文化氛围和一支有学术功底的文化人才队伍,构建研究平台,壮大专业队伍,才能使地方学研究进一步走向成熟和辉煌。地方学与地域文化研究,必须为推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 摘要:作者在美丽的苏泊罕大草原聚会,参加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与内蒙古东联控股集团、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共同举办的"中国地方学建设与发展研讨会".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是在八年前的2005年9月16日,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首先倡议,与江苏扬州、浙江温州、福建泉州、广东潮州、安徽徽州等地方学研究机构共同发起成立的。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率先担任第一届执行主席,为联席会做了大量工作,极大地促进了会员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引领了我国地方学和地方文化研究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潮流。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不仅自身不断发展、成绩卓然,而且还经常举办大型研讨会,组织各兄弟地方学和地方文化研究团体开展交流联谊活动。此次又牵头召开“中国地方学建设与发展研讨会”,组织进一步深入探讨地方学和地方文化研究的有关问题,充分分享有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思想与智慧,必将再一次助力我国地方学和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当前,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阶段,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包括地方学与地方文化研究在内的文化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形势喜人,形势逼人,机遇与挑战并存。地方学与地方文化研究必须在理论与实践两条战线上再创新业绩,再上新台阶。这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不断求索的方向。
  • 摘要:参加中国地方学建设与发展研讨会的有来自全国九个省市自治区的60多位专家学者.会议入选了34篇论文.经过一整天的集中交流,有6位同志在会议开始时围绕着地方学的建设与发展发表了意见,10位同志在大会上作了发言并进行了互动交流.会议交流的内容相当广泛,不少发言结合自己地区的地域文化和地方学研究作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见解,启发很大.本文根据会议安排,做一个简要的归纳.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主要问题:第一,地方学的内容地方学的内容在结构上大体涉及三个方面,传统文化、时代的新内容、吸收外来成分。第二,地方学具有社会性、综合性、地域性特征。第三,地方学的研究要做好基础工作,摸清这个区域的区情,做好文本基础、多学科的结合、研究要与服务决策相结合以及多进行比较、交流和借鉴、加强自身建设。第四,地方学的功能与价值首先是传承,提高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形成民族的凝聚力,人心的凝聚力。注重服务和创造以及经验交流。
  • 摘要:2011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特别提出要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2012年11月,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发展总体布局.将文化建设提升到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同样的高度,做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本文分析了大规模、快速度的现代化城市建设中,作为城市地域文化宝贵遗产的名人故居、历史建筑保护、祭祀文化活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以上示例具有以下共同点:一是目的明确,研究、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其中有的也有发展旅游的目的,但经济收入不是第一位的。二是每个项目或活动都有明确的文化主题。三是深深扎根于民众,拿柳荫公园的柳文化节来说,参与者主要是周边的居民和单位职工,自娱自乐,并从中得到文化的熏陶和启示,群众积极性之高让人感动。四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是地域性支撑了草根性,受众更会倍感亲切。
  •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发展,日益繁荣的文化建设也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新形势下,地域文化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专家学者潜心著述,党政领导主动咨询,专业的、民间的地域文化研究团体也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出来.许多学者认为应该建立地域文化学学科,但是,有关地域文化学的概念、学科框架、研究路径、价值意义等理论问题,目前争论还比较多.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就正于方家.地域文化学研究的范围很广,内容十分丰富,但也应该突出重点。作者认为重点应该放在研究当地文化的独特性、稳定性、关联性三个方面。地域文化学的研究要挖掘整理地域文化资源,摸清家底,进而更好地加以保护和传承、理清地域文化发生与发展的脉络,总结其经验教训,发现其规律性、着力研究、探讨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注重研究当地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的交流、互动、影响。评价地域文化中的先进、落后、精华、糟粕,以便今后扬长避短,促进地域文化创新、发展。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展望地域文化发展的未来,为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宏观的、有远见的咨询建议。地域文化研究增强文化自觉、自信和文化认同,教育群众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增加对故乡和祖国的向心力、凝聚力。提高本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增强知名度、美誉度,打造全国甚至国际知名的地方文化品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 摘要:在地方学建设的热潮中,扬州的许多学者也在考虑建设"扬州学"的议题,在讨论中曾经遇到一些理论或实践上的问题,产生了一些想法,就此机会,摘其一二,向到会的专家学者请教.本文分析了以地名为学说名称的历史考察,介绍了地方学研究的地域范围大小、地域变化、以及时间与空间的界定问题。指出地方学应有一定的学术体系,以地域文化为学说核心,有个性非常鲜明的地方文化特点,有一支比较稳定的研究队伍。在从事扬州文化研究的过程中,看到在海内外都有一批热心于研究扬州文化的学者,就注意与他们加强学术交流。不仅与台湾、香港、澳门的学术界多次举办有关扬州文化的学术研讨会,而且还与韩国、日本、美国的相关学者经常切磋扬州文化的问题。我们觉得,在建设“扬州学”的过程中,还是应该遵循客观规律,循序渐进,打好扎实的基础,努力做到水到渠成。
  • 摘要:地方学走到今天,可以说一方面是客观趋势,另一方面是主观驱动.眼下,无论从哪个方面审视,都会感到任重而道远.这是因为一门新学科的成熟需要不断的理论充实、丰富及深化,诸如它的应用、作用及价值体现等这类基本问题需要不断得到现实的认证及人们的认可,并给以推动.将地方学视为地方的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综厶口前者包括对当地疆土、人口、民族、文化、经济、事件与人物等基本情况的分析研究;后者则是在前者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出对当地社会发展规律、战略目标、措施方法等原理性的思考定位。地方学的应用是研究和创建地方学的基本目的,地方学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应运而生。因此,对地方来讲,它的应用在这方面更具实用指导性。从地方学研究的对象及内容就可以确定其应用的范围、方向、途径乃至于方式方法。如果说地方学的应用揭示的是它的主观性把握。那么,地方学的作用揭示的则是它的客观性存在。对地方学作用的探讨,一方面在于认识和发挥好地方学已明确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于挖掘和发现地方学新的作用,以增强地方的软实力。具体来说,主要有鉴往知来,资政自明、弘理扬学,人文教化、跟进时代,引领风尚、交流积累,充实智库几方面。地方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学科学术、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几方面。
  • 摘要:远古时期中国尚处氏族社会,无论是就中华文化而言,还是就中华地域文化而言,都还处在发展的滥觞期.此间,中华民族处于多元发展阶段,先人们繁衍生息在祖国各个不同的地域中,为开创中华文化不懈地创造着.因此,此间的中华文化还处在地域文化发展阶段.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远古"是中华地域文化独立发展的时期.远古时期我国诸多地域,分布着大量人类遗存,留下当时祖先生存发展的文化元素,形成多源头的中华文化现象.这些处于不同生存地域、各自繁衍生息、各具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构成中华文化中最古老的地域文化样式.分析了远古地域文化的时间、地域、主体表现。远古地域文化个性鲜明,例如新石器时代所形成的八大氏族文化区,具体分析了仰韶文化与河南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与山东龙山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与湖北龙山文化等八种文化,不仅不同地域的氏族文化各具特色,就是相同地域而不同时期的文化类型也风格有异。远古地域文化成就辉煌。这从“华夏”、“东夷”、“苗蛮”等部落联盟所创造的文明成果,便可略见一斑。
  • 摘要:地方学是20世纪60年代起才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韩国地方学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我国地方学研究是从改革开放以后不断升温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不断完善地方学的概念、理论基础,不断探究地方学的学科属性、与地方文化的关系……本文主要探讨地方学的作用,从对地方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弘扬的作用,对学术交流与研究的作用,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三方面探讨.鄂尔多斯的转型确定了“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市”发展的方向。
  •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地方学开展区域文化研究,是突出文化地方性和多样性特征,保持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经.地方学研究应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繁荣发展.地方学研究应,深化对加强地方学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明确研究方向、确定研究对象、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唤醒民众对当地地方学研究、“非遗”保护承的理解和尊重、在保护传承的过程中坚持自己的独立性,发挥地方学研究的中介功能、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全方位多角度地记录和搜集、多方参与,共同研究,实现共赢。为了有效避免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由于没有传承者而消失以及文化多样性丧失,必须采取以下措施:政府继续完善保护和传承“非遗”的相关政策,并建设或提供相关的基础公共设备或传播途径,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物质基础和生存条件。通过地方学研究引导和培养年青一代学习地方学、区域文化及“非遗”的兴趣,让那些濒临消失的“非遗”项目得以保存。通过地方学研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中国的文化发展断层得到修复,改变国人的文化思想观,最终让国人接受并继承这些“非遗”,并对这些文化遗产加以发展,使之更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
  • 摘要:泉州学与鄂尔多斯学的研究对象均为区域文化.本文侧重从泉州与鄂尔多斯两地的文化特征、人文精神、学术创新等方面作一比较研究,认为大传统在泉州文化和鄂尔多斯中均占主导地位.这就印证了区域文化的多元一体性,而相对于其他区域文化,海洋文化精神是泉州文化的主要特征,而蒙古文化精神则是鄂尔多斯文化的主要特征.
  • 摘要:1990年代初学界提出"北京学"概念,北京联合大学于1998年1月成立北京学研究所,2004年以北京学研究所为核心的北京学研究基地成为首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之一.从学科属性看,北京学是历史学、地理学、城市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之间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与韩国首尔学相似,北京学既是城市地方学,又是首都学.北京学研究北京城市各个要素及其环境共同组成的城市综合体的形成、演化、发展的基础、规律和特点,为北京城市发展战略和管理决策提供应用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成果.北京学研究以中观到微观层次的城市要素调查研究为重点,自然科学方法和人文科学方法并用,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经过16年的发展,北京学的平台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成果,但是还存在很多不足,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入和拓展.为了使北京学的研究更加深入,多位专家强调北京学研究应注意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如原北京市委研究室副主任王晓沙研究员认为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应当注意处理好以下一些关系:上下关系。上下关系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左右关系。左右关系是指北京与左邻右舍的关系,即区位关系。前后关系。前后关系指传统及习俗等历史的因素对北京城市特性的影响及作用。内外关系。内外关系指城市自身发展的需求与国际化大都市发展趋势对北京城市特性的影响和作用。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赵晋先生认为北京学研究应注意几个结合:重点与一般结合,突出重点,重薄弱环节;古今结合,重为现实服务;史论结合,重理论研究;点面结合;新老结合;内外结合。
  • 摘要:无论称其为学问还是学科,总之鄂尔多斯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鄂尔多斯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的内在本质规律.只有遵循规律,才能激发学术研究的内在生命活力和持续发展的自然动力,才能推动鄂尔多斯学研究进入最佳状态.那么,最佳状态是什么样子,怎样才能进入,进入最佳状态能干什么?本文对此从超越自我和道法自然这两个方面来初步探讨.本文所说的超越自我,主要包括个体思维、学术团队研究领域以及地域文化发展三个方面的自我超越。相对来说,个体思维的自我超越是基础。鄂尔多斯学研究的长久发展,要靠激发学术研究的内在生命活力和持续发展的自然动力。鄂尔多斯学研究一旦进入最佳状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就可以在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是可以描绘一张发展蓝图,二是可以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一体化协调发展。
  • 摘要:当前,在国际范围内,地方学研究持续升温.泉州是一座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其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内涵,与国内甚至国际各大城市相比,毫不逊色.泉州学人的视野与胸怀不落人后,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有文史界专家倡议进行泉州学研究.泉州学的提出和成立,在国内来说是比较早的,2005年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创会时,泉州学就是6个发起单位之一.然而,近些年由于种种原因,泉州学的建设与发展未能取得较大突破.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试图讨论泉州学建设与发展的时代意义,厘清泉州学建设与发展方面的现状和不足,探索推动泉州学健康长远发展的可行思路和具体做法.客观地说,近年来泉州学建设与发展不尽如人意:一方面有识之士频频呼吁扎实推进泉州学研究,另一方面泉州学建设与发展却裹足不前。在目前的建设与发展的瓶颈下,应该首先是做好下列两点工作:厘清泉州学的学科支撑,海洋文化是这一学科支撑理论中的核心支撑,泉州的文化底蕴深厚,泉州学的边缘支撑总体上应该包括语言文化、宗教文化、华侨文化、戏曲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生态环境方面等等方面。要在厘清学科支撑的基础上,加快学科建设步伐推进泉州学建设与发展:深化传统方法和传统研究、泉州学研究应勇于应用新方法和新理论,开拓学术视野。可以结合多种方法、多种理论,从多个角度着手进行研究。通过有机结合,发挥各种方法和理论的优点,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扩展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培育学术生态环境。泉州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应该包含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精神资源等方面的元素。有关部门应致力于加大教育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增加物质投入、加强宣传、提升文化自觉、营造学术氛围等方面的工作,切实为泉州学建设与发展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
  • 摘要:大河套文化是在黄河中游流域、沙漠与山河、耕与牧复合环境下多民族交融的草原文化,它的历史久远性、自由开放性、自然生态性、共赢民族性、一体多元性、英雄自强性、奋发进取性等精神特征和"开放、进取、生态、创新"的核心价值观弘扬和传承,与大河套地区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对现今把大河套主体功能区建设成中国百年强盛和向北开放的重要战略高地,国家遏制沙漠的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提出了从世界和国家发展战略角度充分认识大河套主体功能区建设的重要性、大力发展边贸,实行以北上为重点的全方位开放、以工业建设和耕牧统筹为重点,建设大河套的生态文明、以科学创新为重点,全方位解决水荒难题等十条关于大河套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 摘要:本文简要点出了地方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内容,重点阐述了对地方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最后阐述了地方学的应用.地方学是国家大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细胞和组成部分、地方学是地方的魂。地方学是一个地方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缺少的软实力、地方学是一个地方的精品名片、地方学是培养和锻炼人才的课堂和学校。应用地方学,要做好地方学的开发和研究、用地方学服务现实、加强地方学的宣传,使更多的人认识和应用地方学。各地区应该将自己的地方学品牌进一步打出去,使之走出地区,走进全国,走向世界,扩大和增强该地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也能使各地方学组织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借鉴,促进地方学建设更加科学健康地发展和繁荣。
  • 摘要:通过自1922年河套人发现以来,鄂尔多斯地区历次考古新发现中的具有鄂尔多斯特色、反映鄂尔多斯精神的事件的叙述和分析,提炼本地考古工作中所体现的鄂尔多斯精神,分析其作用和成因.鄂尔多斯历次考古新发现是由于鄂尔多斯悠久的历史传统、丰厚的人文历史资源、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民间基础,坚定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守望者等因素共同促成的。鄂尔多斯人敢为人先、合和共生、放眼开放的精神,已经深入到鄂尔多斯广袤的地域和鄂尔多斯人的骨髓。这种精神是鄂尔多斯文物考古事业乃至各项事业不断前行、乘风破浪的发动机和推进器。
  • 摘要: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成立11年来,为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学发展的研究,探讨如何做好中国地方学研究、建设中国特色的民间智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是探索民间智库建设的实践者。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的成立,既是鄂尔多斯市委、政府实施“文化塑市”战略方针的重大步骤,又对鄂尔多斯学研究以及鄂尔多斯文化资源开发和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应充分认识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的角色,围绕把鄂尔多斯学研究事业办成促进鄂尔多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和文化动力,把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办成繁荣发展社会科学和传承先进文化的稳固阵地的目标和深入研究鄂尔多斯、全面宣传鄂尔多斯、诚心热爱鄂尔多斯、倾力为建设鄂尔多斯服务的总体任务,成为鄂尔多斯民间智库的代表,为鄂尔多斯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一是深化研究,服务地区科学发展。鄂尔多斯学研究基本涵盖了鄂尔多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学发展的内涵,着重把研究认识规律同研究当前工作结合起来,进行专项调研,开展咨询论证,科学阐释改革转型、富民强市战略。二是凝聚力量,展示鄂尔多斯精神。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引领和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变革的实践,结合当代人物研究和改革创新实绩研究,大力展示鄂尔多斯精神,增强鄂尔多斯改革创新动力。三是塑造品牌,弘扬鄂尔多斯文化。继续开展各类学术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完成一批贴近地区发展实际的研究课题,不断提升鄂尔多斯学在地方学研究界的话语权和品牌影响力。四是优化体制,再创民间智库辉煌。搞好团队建设,注重吸引培养青年研究人才,形成一支学风踏实、文风务实的研究团队,积极探索民间智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基础性积极作用的途径和方法,为科学发展、富民强市提供更加优质的咨询和决策服务。
  • 摘要:2013年9月15~16日,来自全国9个省市自治区、13家地方学团体的40多位地方学、地域文化研究工作者,相聚在草肥气爽、如诗如画的鄂尔多斯,参加"中国地方学建设与发展"专题研讨会.到会的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围绕地方学的发展历程、学科地位、肩负使命、未来走向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探讨,达成了以下共识:将地方学事业创立起来.依靠有一定学识素养、理论功底,对本地区有深入理解、深厚情感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从学科基础建设入手,精心设计地方学的内涵框架,奉行切实可行的团体体制、运行机制,制定短期安排、中期规划和长远目标将地方学事业发展起来。背靠大国学,增强文化自觉,依托本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形成文化品牌,努力建成地方人文科学百科知识园、民间智库,将地方学事业丰富起来。呼吁更多的地方学研究组织加入进来,在保持和发扬各自风格特色的前提下,互补互鉴互勉,浓化学术氛围,培育专业优势,共享创新成果,联合起来发展地方学事业。
  • 摘要:在鄂尔多斯金秋送爽的美好季节,迎来了"中国地方学建设与发展"研讨会.鄂尔多斯汉语意为"众多的宫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毗邻晋陕宁三省区,三面黄河环绕,南临古长城,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辖七旗一区,总人口200万人.在鄂尔多斯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有那么4-5家媒体围绕鄂尔多斯“鬼城”、政府性债务、生态环境、房地产等问题对我市屡屡进行负面炒作,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外界对鄂尔多斯的真实情况产生了误解。本文重点从两个方面,介绍鄂尔多斯的真实情况。有媒体说:“鄂尔多斯是靠卖煤富起来的”。鄂尔多斯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也靠煤炭积累了一定的资本,但见盛观衰、未雨绸缪,坚持依托资源而不依赖资源,着力提升煤炭产业集约发展水平,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形成煤转电、煤制油、煤制醇、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天然气制化肥、天然气制甲醇等多条产业链,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与此同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也迅速兴起,建材、陶瓷、绒纺等传统产业实现了提质升级,金融、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有媒体“唱衰”鄂尔多斯,说鄂尔多斯遇到了大麻烦、大困难,有人甚至拿鄂尔多斯和美国底特律比。事实上,鄂尔多斯经过近10年的大开发、大建设,已经构建起了适度超前、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以东胜、康巴什、阿镇为核心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体系基本建成,城市建设、管理水平这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综合承载能力大为提升,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镇的目标取得重大进展,城市建设得到中央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形成稳定的绿色生态屏障;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保障、劳动就业、文化服务等社会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的目标正在成为现实,形成了各民族团结和睦、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过去,鄂尔多斯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领域和民生方面欠账过多,近年来在建设发展任务繁重的情况下,通过适度举债的方式,建设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公益项目,也形成了政府性债务(具体债务数据正按审计署最新统计口径核实界定中)。但相对于全市每年400多亿元的地方可用财力,总体上安全可控。
  • 摘要:本文阐述了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的活动的想法.这几年全国各地的地方学研究活动非常活跃,队伍越来越多,研究的地区也不断地扩大,成果都很丰富.尤其是中国地方学联席会成立之后,有了这样一个松散的组织,这就可以协调统一步伐,统一行动,互相借鉴,互相促进,使地方学的研究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地方学的研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文化活动,其作用是非常大的.首先它是大国学的一个补充,现在看来不容置疑.第二总结回顾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十年的工作,提升了城市形象、特色形象、地区形象,增强了地域的知名度、吸引力。开展了不少特色文化活动推动经济的发展。整合地方上的地方学,借用国学的概念解释,就有关地方上的知识、学问,能把这个地方上的知识学问整合到一起,出了一本《鄂尔多斯大辞典》,是整合的结晶、整合的成果。地方学研究要注重研究对象的一体性、综合性、地域性、群众性、特殊性。
  • 摘要:地方学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悠久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和最本质的内涵.地方学的文化元素中,虽然也包括时代的新内容和吸收的外来成分,但它如同中华文化的整体一样,是以传统文化为主,或者说,传统文化是地方学的核心内容,它决定了地方学的基本特征.举了徽学、湘学、晋学等例子加以说明。对于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有许多概括,如包容和谐,天人合一,道德仁爱,以及农耕生产而形成的固守土地、维护家族和家园的情感等等,这些基本特征,都是传统文化中内涵的反映。中国古代疆域的扩展、丝绸之路这些历史的实证说明,中华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巨大的拓展能量和开创精神,这种能量和精神,激励和鼓舞着中华民族不断开拓自己的生存空间,开发壮大自己的各种资源,拓展自己前进的道路。传统文化的这些基本特征和属性,同样也蕴含在地方学的历史文化元素中。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中的拓展精神,是地方学加强应用的重要任务,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中,对那些对中国虎视眈眈的各种势力,只有比虎威更厉害的霸气才会起到震慑的作用,才能有效维护我国利益和民族利益;只有使鼓舞民族自强、民族振兴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孔子学院)走向世界,才不会担心西化、奴化的威胁。面对国内既快速发展,又遇到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从传统文化中,从地方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正能量,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勇于面对,义无反顾,同舟共济,就能踏破万里波涛,驶向胜利的彼岸。
  • 摘要:自地域文化研究进入学科建设后,学界对地方学的研究便不断深入.自20世纪90年代开展地域文化研究,笔者也进行地方学相关问题的研究,尤其是2008年以来,先后两次以"地域文化与地方学研究"课题,在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北京学研究基地立项,对地方学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形成30多万字的研究成果,涉及地域文化与地方学研究的文化基础与文化背景,中华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地域文化的发展历程,当代地域文化研究的兴起,地域文化学科建设的提出与构建,地域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对策,北京学在中国地方学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地域文化与地方学研究的发展前景等内容.这些内容难以在此逐一阐述,而只能就其中与地方学构建相关的几个理论观点予以表述,以求教于学界同仁.rn 在地域文化与地方学研究成果中,笔者对地域文化发展历程进行了阐述。地方学的构建,则首先面临的是地域文化定位的问题,应从文化形式与文化属性、文化品牌与文化定位、文化定位的思路三个方面来思考。地域文化与地方学是相互联系而又彼此区别的两个概念。地域文化是地方学的资料基础;地方学是地域文化的理论表现。地方学的基本内涵从广义上讲,地方学是以特定地域里的人类形成发展过程中的活动,以及所创造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成果作为研究对象的文化学科。从狭义上讲,地方学是以特定地域里的人类形成发展历史中创造成果所表现出的精神因素作为研究对象的文化学科。笔者认为,地方学就其研究外延而言,应该包括地域文化挖掘整理研究,地域文化评价鉴赏研究,地域文化学科拓展研究;地域文化开发展示研究,地域文化研究史研究等五个主要方面,从而构成地方学研究的基本外延。地方学构建,首先应探索指导学科体系构建的思维方式,应从三大要素入手,这就是立足地域性、着眼科学性和注重功能性。rn 总之,按照地方学构建的思维方式,地方学研究要以地域变迁、历史演变、民族分布、语言特征、宗教信仰和民俗风情为基本研究对象;要注意把握历史文献、历史传说和文物考古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要重视文化保护(物质文化遗存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文化服务(文化服务经济、旅游、城市建设等)和文化交流(文化样式与文化品牌)等方面的特色内容。这就是笔者对具体界定地方学研究对象所形成的地方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想。在地域文化与地方学研究成果中,笔者按照这样的基本构想,先后对三峡学、北京学和鄂尔多斯学的构建,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 摘要:"地方"和"地方性"是文化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将其应用于地方学与地方文化研究,可以丰富研究的视角,深化研究内容和对研究对象的认识.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方多样性不断丧失,地方学与地方文化研究更是应该关注"地方"和"地方性".本文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采取文本分析法及对比法,对"地方"与"地方性"核心文献进行了梳理,结合我国地方学与地方文化的研究状况,认为地方学与地方文化研究需要深入挖掘地方文本、关注不同主体的地方认同和不断对地方进行新的评价.
  • 摘要:地方学作为一门新型的社会综合学科,准确研究定位,直接关系到这个学科的持续发展.本文从地方与地域的构成特点出发,从有利于地方学系统发展的角度,围绕地方学的构建和研究切入的方式问题,开展了地方学理论构建和研究方式问题的探讨.文中指出相对准确地为地方学定位,给地方学健康有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地方学是把研究某一具有特定文化意义的区域作为自身的研究内容,实际上是把有某种共同文化背景的“地域”视作地方学的研究范围。地方学学说称谓,如果以地域学来命名,不仅有利于学说的创立,也更便利于学说的发展,这是因为地域学表述要比地方学称谓更加确切。地方学研究内容的确定,要致力于这个学说系统的全面构建。笔者认为,由于地域文化的自身所赋予的特性,研究地方学以狭义的定义思考指导学术研究会更有利于地方学构建与发展。
  • 摘要:传统文化与国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应该依托国学,进行地域文化研究,这样不但可以更多地找到地域文化的根系与脉络,还可以增强地域文化的文化底蕴,为地域文化的彰显和发展找到所依傍的力量,进一步推动地域文化的研究和繁荣.推动国学和地域文化,人才建设是重中之重。在国学的问题上,现在应该进行三个区别,一个是传统文化与国学的区别,国学的许多方面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但传统文化并不单单指国学;二个是应该对作为学术的国学与作为道德需求的国学进行区分,作为学术的国学应该大力研究与辨析,而作为道德需求的国学说白了是教育人的,并可能断章取义模棱两可;三个是要区别国学与伪国学,国学是知识,而伪国学是借国学为名的知识大杂烩。在地域文化的研究上,也应该有三个区别,一个是应该把地域文化与地方文化进行区分。许多人一谈地方学,就要谈地域文化,认为任何的一种民族文化,都源出于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一次次地融合、汇聚、升华,最终凝结成不朽的人类文化精神。啡也方学是文化产业地域化的产物。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地域文化不是地方文化,地域文化具有历史性、地理性、风土性等特性,而地方文化要简化得多,它只是对地方文化性概念的概况与总结。二是对地域文化与地域城市文化进行区别,现在许多人研究地域文化,认为该地区中心城市的文化就代表了该地域文化,其实不然,这是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关系,可以放在一起研究但不能代替。三是对地方学和地方文化进行区别,地方学是一门学科,地方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把这二者混淆在一起,往往会用文化来认识与解释地区内出现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和人物,但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学术商榷。
  •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文化建设也日益受到重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样物质文明的建设也将极大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文化是国家实力的象征与体现.文化既是软实力,又是硬实力.既具有科学价值观引向作用,又具有物质生产能力.而地方学的研究切入点正是从文化开始.在此背景下,地方学研究如火如荼,逐渐进入人们眼帘.本文通过对地方学发展现状的简述,试图进一步研究地方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以例证法说明地方学研究的作用,地方学对于地区文化、历史、经济、生态发展的意义及价值.在经济发展中,地方学研究的是某一区域的经济,通过对地区历史文化的研究,会涉及当地在历史时期的文化经济问题,从而掌握当地相关的经济史,应用到现今经济发展问题研究。并且,地方学的研究与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研究会有交叉点。在经济发展中,地方学研究的是某一区域的经济,通过对地区历史文化的研究,会涉及当地在历史时期的文化经济问题,从而掌握当地相关的经济史,应用到现今经济发展问题研究。可以通过地方学的研究找到思路甚至是方式方法,为地区产业发展提供相关经验指导,更好地促进当地的产业发展。地方学可以促进区域文化全面发展、为政府工作提供参考、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地方学的应用广泛,对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区域竞争具有积极作用。深入研究某一区域的发展,探寻其发展规律,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尽显各区域特色,提升地区盛名,强化区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 摘要:作者以一个地方学研究工作者的视角,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回顾了地方学发展史,论述了地方学与大国学的相互关系,认为我国地方学面临一个空前的发展高潮.我国的地方学研究团体无一例外,都有相似的功能,相同的价值取向。这至少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第一,都是立足于学术研究,以文化为切入点;第二,都信仰爱国主义,致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三,都以敦睦促和为己任,为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竭尽所能;第四,都钟情改革开放,以学术创新促进五大文明建设。文章最后部分,就鄂尔多斯学的创新之路畅谈了自己的认知和体会.用更为民、老、专、实、高、联几个概括的文字描述了鄂尔多斯的特点和与众不同之处。学术研究是研究会的基本活动。改革创新是学术团体的活力之源。鄂尔多斯学的下步目标是:创品牌地方学,建和谐研究会。有前十年的工作基础,赶上中国梦给地方学发展开创的金色年华,这个目标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 摘要:地方学是研究地区历史文化、人文活动、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的综合学问,是一个跨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地方学各个研究领域一般都应具有地域文化的独特视角,而地域文化研究应在地方学学科的思维框架和理论指导下进行,以增强其系统性、综合性和科学性。地域文化研究和地方学建设的兴起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和民族整体文化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以上都文化和锡林郭勒文化研究为例,上都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在元王朝时期发展和繁荣的阶段成果,正是中华文化史不可分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锡林郭勒文化作为中华大文化的区域组成部分,它的意义和地位也是不言而喻的。地方学框架下的地方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地理风情都应该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切入,展示地区独特的属性和风采。
  • 摘要:深入开展地域文化研究,探求地域文化的形成、演变轨迹和规律,把握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开发利用好地域文化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特定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快捷、协调发展,是当前亟待深化的问题.通过理清地方学、地域文化之关系及特征,分析研究和开发地域文化的现实意义,从而探讨研究地域文化的思路.对地域文化的研究,不仅要研究其渊源、发展脉络,研究其自身特有的内在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其在当今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地域文化研究与一般的文化专题研究不同,它的显著特点是既关注当下地域文化的形态,也关注地域文化传统,重视地域文化性格和地域文化精神的研究。对地域文化资源进行保护、整合、开发和利用,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深入研究和开发地域文化,把优秀文化发扬光大,需一代一代自觉地主动去弘扬与发展。不断发掘和提高地域文化的现实价值,始终坚持博采众长、吸取精华,努力建设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使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互动发展,应是地域文化研究始终不渝的目标。
  • 摘要:本文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倡议创立中国地方学联席会的思路和实践谈起,论述了中国地方学联席会的现状、特点和作用,并提出一些新思路和新方法.为了使全国各地的地方学研究团队能互相联络、交流与合作,进一步促进全国地方学的研究和发展,2004年9月,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提出了成立“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的倡议,得到了许多地方学,如温州学、扬州学、泉州学、潮州学、徽学等社会组织的积极响应,于2005年9月,正式成立了“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创办了《地方学研究信息》。联席会在学术交流与合作中,能使各自的研究更为充实、全面。相近地区、相近学科的交流与合作能够产生创新优势。地区之间的文化影响是双向的、各地区的文化彼此有交流、有融合有利于学术创造力与领悟力的提高。联席会各成员单位在保持和发扬各自风格特色的前提下,互补互鉴互勉,浓化学术氛围,培育专业优势、共享创新成果。为各地方学研究团队提供一个相互联合,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和机会。今后联席会工作思路和方法方面,建议:一、要以“学术论坛”为基础,营造学术氛围,加强学术交流。二、要建立学会与学会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三、要注重自身优势品牌的打造和开发。四、要整合资源,努力构建“大社科”体系。五、要立足成果转化,实现地方学研究的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了举世瞩目"温州模式"的温州和温州人有过自豪,但这几年温州落后了,经济综合实力从浙江省的第一梯队掉到了第二梯队,发展势头掉到第三梯队.在温州发展的关键节点上,作为立足温州、研究温州、服务温州的地方学——温州学必须有所担当.当前首要任务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着眼于发展这个角度,拔高站位,放大空间,跳出温州研究温州.围绕如何推进本届政府为重振温州雄风提出"赶超发展,再创辉煌"的战略目标和中心工作,从宏观环境、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等层面将温州30多年来的发展轨迹和动力机制进行梳理和分析,帮助大家走出认知的迷雾,真正读懂当下,读懂温州,凝聚共识,为温州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在全球经济深度调整,世界性文化交流日益扩地方学研究,除了要研究温州文化的生成兴衰、个性特征、地位作用和创新发展外,改革开放30年来温州文化与温州经济的互动关系及其内在规律揭示应当成为温州学研究的一个大课题,这个课题对于温州以至全国其他一些地方今后的发展有着启示和借鉴意义。研究过去是为了开创未来,如何适应形势的发展,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提升区域文化品位,发挥文化力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增强赶超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建好自己的家园,怎样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做好温州工作,继续大胆地走在改革的潮头,以更大的胆略和气魄,坚定不移地把温州这面旗帜举下去,更应当成为当前温州学研究的另一个大课题。
  • 摘要:在推进文化强省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传承创新、科学利用的原则,对安徽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科学梳理,寻找其特色和亮点,挖掘其潜力和价值,基础较好的力争做大做强,形成品牌优势,并坚持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对于那些稀缺的、面临失传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要在抢救性保护基础上进行科学理性的利用.本文在简略梳理安徽历史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更好地提高安徽历史文化的影响力提出几点思考.提出明确目标,打造品牌、整合全省历史文化研究队伍和研究资源,打破地区部门、学科领域的界限,积极开展协同创新,以团队作战和系统研究来全面推进、强化经费保障,注重对历史文化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利用,才能出精品力作、传世之作,才能把安徽文化软实力提升到新高度。
  • 摘要:地方学虽然是地方文化的广义,但其基础毕竟是地方文化.因此,研究地方学的创新发展,必须从地方文化发展规律之一"各种文化互相融合,并贯穿于文化发展的始终"入手.该论点的论据和论证如下:一、温州学以温州文化为基础,温州文化是海洋文化与商业文化的融合.二、晋学以晋文化为基础,晋文化是商业文化与建筑文化的融合.三、上都学以上都文化为基础,上都文化既是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又是草原文化与欧亚文化的融合.四、鄂尔多斯学以鄂尔多斯文化为基础,鄂尔多斯文化的融合性体现在鄂尔多斯经济发展、政治建设、生态恢复等各方面.研究地方学之基础——地方(地域)文化的融合性,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发扬光大中华文化;有助于推动地方学的深入研究和创新发展;有利于巩固各民族的大团结;有利于各地方学担当起为经济发展服务的重任.
  • 摘要:地方学研究助推地域经济社会发展.以鄂尔多斯地方的历史文化、学术传统和现实需要为根据,以区位优势为突破口,以重点学科为地方学研究方向,培育和发展特色地方学.提出系统的地方学目标体系,通过政策引导,打造地缘学术优势.采取多种学科结合、相互渗透的研究方法,结合地方历史人文传统优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下的特色地方学学科群,使学科的综合实力得到较大幅度提升以增强学术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集中优势资源构建创新平台,支持建设一批与鄂尔多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地方学基础理论学科或学科群.遴选前沿问题,选择能引领未来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研究方向,形成一批以优势学科为基础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增强学科发展活力,瞄准国际国内学术前沿,推出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加强人才培养及网络等多种媒体的应用,广泛传播地方学研究成果,发挥地方学优势理论成果的引领作用,带动全自治区地方学繁荣发展.
  • 摘要:鄂尔多斯地方学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主要表现在综合性的服务地位,前瞻性的指导地位和科学性的统领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要进一步提高其地位并发挥其作用,就要不断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哲学社会科学被誉为有着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因此,在国家各项事业突飞猛进的时刻,更要注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实现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成为全国知名的地方学研究会,再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应加强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的建设和发展,加强鄂尔多斯学的基础研究工作、大力培养鄂尔多斯学的人才队伍、建立健全鄂尔多斯学研究运行机制、创建品牌地方学。鄂尔多斯学研究会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立足鄂尔多斯,着眼全市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团结、组织研究会的专家学者,研究出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学术特色、时代特色的研究成果,把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的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 摘要: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共同构筑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鄂尔多斯文化、成吉思汗文化均属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都属地方学方面的一种文化现象.成吉思汗文化是鄂尔多斯文化旅游的金色品牌,鄂尔多斯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学特色。鄂尔多斯文化的主要特点:一是地域性,二是民族性,三是历史性。成吉思汗文化是鄂尔多斯学创新发展的重要成果,鄂尔多斯学要有一个新的突破、新的创新、就要大胆开拓和挖掘成吉思汗文化。当前,世界已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社会。但成吉思汗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世界性永不过时。他仍然激励后人解放思想,放眼世界,创造未来。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