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声音景观

声音景观

声音景观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157篇,主要集中在音乐、建筑科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8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34831篇;相关期刊111种,包括美与时代·城市、传媒、西部广播电视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第三届“U+L 新思维”全国学术研讨会、第十届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等;声音景观的相关文献由196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勉、李国棋、王敦等。

声音景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8 占比:0.42%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4831 占比:99.55%

总计:34987篇

声音景观—发文趋势图

声音景观

-研究学者

  • 杨勉
  • 李国棋
  • 王敦
  • 韩杰
  • 李君
  • 王妍妍
  • 王恒乾
  • 侯璐璐
  • 俄木木果
  • 俄木沙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鹏; 李嘉宜
    • 摘要: 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对鲁南农村地区受网络文化影响而产生的乡村声音景观⸺直播聊天室进行介绍,重点探讨了声景的建立与影响乡村私人空间公共化的过程。发现,在农村,村民选择直播聊天室的互动方式可以使一个偏远无闻的村落成为“网红村”,并影响着乡村变化,形成一种和谐的新空间。本文延续声景的分析路径,尝试填补对声景影响乡村私人空间公共化案例研究的空白,强调直播聊天室这一声音景观于乡村空间变化的影响以及乡村日常生活与基层治理。
    • 方尧杨; 徐冉
    • 摘要: “凤阳三花”是凤阳花鼓、凤阳花鼓灯、凤阳花鼓戏三者的统称,皆诞生于明清时期淮河沿岸的凤阳府地区。三者在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双重影响下得以生存、发展;三者又因在流动的声音景观中发生流变,逐渐形成了不同的艺术特性与发展轨迹;凤阳三花是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本土音乐文化。从音乐地理学的视野出发,探讨地方文化生态对凤阳三花的孕育与滋养,并对凤阳三花各自所展现的不同声音景观进行分析,以期为深入研究本土音乐文化提供参考。
    • 奚炜轩
    • 摘要: 世界华文文学大家白先勇的短篇小说拥有丰富的声音资源。在叙事策略及技巧上,白先勇一方面以音缀事,借助贯穿文本或具体事件或人物意识流的声音景观,赋予小说叙事以整体性,使个人笔下的“孽海情天”有色亦有声;另一方面,作者赋予小说中的各类声音景观丰富的象征意义,既可见人物命运的表征,情欲与死亡的联系,也有对普世之爱的象征。此外,白先勇还充分运用以声衬情的策略,在表达人物个体心境、情绪的同时,凝聚了作者的历史意识与命运意识,映衬苍凉的人生情境,折射出作家的悲悯情怀。听觉叙事在白先勇短篇小说中承担了重要的叙事功能,而探究白先勇小说中的声音景观,也有助于更全面地展现白先勇艺术世界魅力,并开拓出新的研究思路。
    • 侯璐璐
    • 摘要: 陕西本土音乐在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深受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影响,反映不同区域的地理气候条件、社会历史变迁,是记录时代演变的重要载体。从空间维度来看陕西地区陕北、关中、陕南各自特有的地理风貌,势必会形成各自特色的“声音景观”,从时间维度看历史发展过程中陕西地区音乐本身具备的可流动性与不可流动性也会形成新的音乐本体。与其它地方的本土音乐相比,陕西本土音乐种类多,地区差异性明显,民歌、器乐和戏曲体裁更加多元化,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征。
    • 毛雅丹
    • 摘要: 声音景观作为构成人文历史地理景观的重要元素之一,它不仅塑造了地方的历史文化地理特征,也是人们理解和感知地方的重要手段.南音包含着地域的历史文化信息以及社会文化价值,同时作为一种记录与传播的媒介,声音标志着地方的风土人情和地域发展特征。本文试图将声音景观作为一个独立的感官媒介来对苏州的地方文化进行分析与解构,通过实地录音对苏州古城区的声音元素进行观察,力图发现和强调声音在城市历史文化生态中的重要性.通过对声音景观的艺术化思考,扩展文化记忆的维度空间和城市的文化传播可能性。
    • 张超
    • 摘要: 长期以来,电视城市形象广告创作遵循“视觉中心主义”的逻辑,在这种逻辑下,声音的主体地位被压制和遮蔽,制约了电视城市形象广告的创新。文章从声音景观的视角出发,重新发现“声音”之于电视城市形象广告文本和城市形象的意义以实现创新,电视城市形象广告的声音创作应利用声音的情感功能,建构在地居民的身份认同;利用声音的符号功能,塑造城市的“地方性”;利用声音的互文功能,勾连立体的叙事时空;利用声音的召唤功能,营造“在场”的具身体验。
    • 李亚铭; 李波
    • 摘要: 近年来,网络音频平台与数字收听设备的快速发展,推动着数字声音景观的形成和听觉文化的回归,也使得网络音频产业日益成为互联网经济增长的热点之一。主播作为网络音频内容的生产者,其从业数量的壮大与专业水准的不断提高是提升产业自身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声音景观的变迁,促使主播不仅要在创作理念上进行转变,还要根据语境的变化将播音创作的内部技巧与外部技巧进行重新适配。笔者尝试从用户话语需求、听觉体验、话语共情、社会价值与流量四个维度为网络音频播音创作的范式创新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 刘嵘; 刘伟
    • 摘要: 2021年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在继续沿袭前一年热点研究的基础上,更具宏观视野。主要表现在:回顾和反思民族音乐学的“中国实践”与“中国经验”,围绕“学术、学科、话语‘三大体系’”建设进行探索,尤其是对学科史的整体梳理和微观学术史研究的尝试;拓展城市民族音乐学研究的新视野和新思考,诸如“概念与内涵”“区域化探索”“多点田野考察”;将音乐文本置于历史文献中,结合田野考察的活态表演进行互证,总结历史民族音乐学研究的范式与经验;关注音乐事项和声音景观的变迁与重构;拓宽音乐地理学与区域音乐研究的新路径,尤其采用“流域、通道、走廊”等视角,进行音乐与“路”文化空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在跨界族群音乐研究方面有所突破。
    • 张叶
    • 摘要: 刘亮程的散文以风声、驴叫、狗吠等声音景观传递自然真实的声学状态,呈现出听觉感知的两种结果:视听联觉的“造型性”与逻辑调性的“不可靠性”。声音博弈背后暗含文明转型中刘亮程的价值判断和伦理取位,他选择以声音感知实现自反与救赎。还原散文中声音的丰富内涵与深层脉络,探究声音所负载的感性经验、文学语境等内在张力,为挖掘其散文丰富性提供了新的可能。
    • 米斯茹
    • 摘要: 曾几何时,一提到主播的声音生产实践,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字正腔圆的音声形式。这种代表国家意识形态和主流审美文化的声音生产实践的框架与惯例即为国家声音美学。它以社会主流文化为最大公约数,发声状态饱满,音声语势上扬,声音掷地有声,营造出宏大叙事和集体主义的声音景观。智媒时代,网络空间中喊麦、吐槽、恶搞配音以及谐音戏仿等声音形式与传统媒体主播的准确、规范、悦耳的有声语言表达风格不尽相同。一方面,这些亚文化的主播声音对象征文化领导权的"主流—精英"的国家声音美学造成干扰、解构及抵抗,形成反主流的音声符码——噪音;另一方面,受众的听觉接受模式和交往行为有可能在高倍语速、高分贝音量、剥离情感的AI语音播报等声音景观中被重塑。因此,再造具有审美影响力和文化领导权的专业主义主播声音景观任重道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