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学叙事

文学叙事

文学叙事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47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73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566篇;相关期刊300种,包括学术界、芒种、名作欣赏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民间文学与民族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八届年会、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百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等;文学叙事的相关文献由473位作者贡献,包括徐肖楠、刘传霞、张斯琦等。

文学叙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73 占比:23.16%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15%

专利文献>

论文:1566 占比:76.69%

总计:2042篇

文学叙事—发文趋势图

文学叙事

-研究学者

  • 徐肖楠
  • 刘传霞
  • 张斯琦
  • 陈晓明
  • 陈浩
  • 刘文辉
  • 孟繁华
  • 尚必武
  • 张学昕
  • 施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孝红波
    • 摘要: 阿特伍德的经典小说《使女的故事》以虚构的基列共和国为背景,从使女奥芙弗雷德的视角,描述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反乌托邦男权社会,以及在这个并不遥远的未来,女性如何实现自我救赎的故事。文章用叙事学研究方法分析文学叙事和影视叙事的异同之处,将文本的形式层面和内容层面结合起来,探寻这部成功的改编作品对小说文本和影视文本所作出的新的阐释和批判,找寻作者建构在虚构作品中的张力,从而体现出阿特伍德对社会环境的担忧、对女性的生存状态和自我追求的关怀。
    • 李玮
    • 摘要: 文学叙事是否只能是静态、封闭的意义结构?文学主体是否只能是被塑造出来的、先验的、决定性的存在?在印刷媒介承载的文学发展史中,孤立的文学写作方式,使得文本的时空呈现封闭的静态。虽然印刷媒介文学也呈现出诸多先锋性的探索,比如打破闭环的结构,呈现发散的或是断裂的时间和空间,但是,在静态文本中,无论作家如何具有开放叙事空间,呈现多重主体的动机。
    • 谭君强
    • 摘要: 在抒情诗中,由情感抒发产生的叙事交流主要不是以线性叙事的方式,而是以空间叙事的方式进行。抒情诗的空间叙事,表现为空间意象叙事,这种意象叙事以多种方式呈现出来。历史空间呈现是其中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不同于历史叙事,抒情诗的历史空间呈现作为一种文学叙事,是感性的、形象的、从个人经验出发的、充满个性的叙事。它使诗歌从个人走向更为广大的空间,将个人的情感与带有历史意味的时代的、社会的、大众的情感融合起来,并将个人的情感上升为一种更具普遍性与一般性、能为更多的人所理解的情感,从而,唤起世世代代更多人的共鸣。
    • 高佳艳
    • 摘要: “隐性进程”是情节发展背后与其并行的叙事暗流,文学翻译中识别和翻译隐性进程有助于译语的专业文学读者全面深入把握作品丰富的主题内涵和审美价值。诞生于80年代初期的“寻根文学”被认为是中国当代小说开始“走向世界”的标志,而被视为寻根文学代表作的《棋王》通过双重叙事进程表达了复杂的“寻根”主题。本文将从文学专业读者视阈出发,考察《棋王》在走向英语世界的历程中,其双重叙事进程如何受到损伤,隐性进程如何被弱化甚至遮蔽,内涵丰富的“寻根”主题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并说明翻译和国内外文学批评如何会共同造成“寻根”主题的损失和变异。
    • 王兴
    • 摘要: 现代文学经典作家老舍深受传奇等文化传统影响,其作品之所以带有鲜明的“传奇气味”,就在于其小说文本在主题内容上的传奇特征与“假小说以寄笔端”的传奇价值追求。在文学实践中,他通过说书情境的设置、民间化语言的借鉴与反讽修辞形态等一起建构其文学世界的传奇品质。在当前民族文化与身份认同的时代语境下,对老舍的现代文学实践之于传奇等民族文化传统的精神探源与现代承传探讨,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 林芳毅
    • 摘要: 劳动经验是文学表达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同历史阶段的劳动方式和劳动形态,催生了不同的劳动经验与文学叙事。我们时代的劳动方式受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冲击,其形式与经验日趋多样化;劳动时间与休闲时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化;劳动空间也从固定性向多变性转变。随之而来的是劳动对生活的全面入侵,一方面它给当下青年群体带来了新的危机,另一方面它为文学叙事注入了新的经验。但无论如何,劳动是重要的,我们时代的劳动经验变得有意义,是因为它试图重塑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心灵世界,重构新的审美范式。文学史的变迁与经验史的变化密切相关,从当下劳动经验中可以窥见时代精神症候。
    • 毛静; 杨欢
    • 摘要: 运用类比研究法,将文学修辞、文本编排等文学叙事手法与景园环境设计要素、空间序列布局相联系,并以周立波故居景园环境设计项目为例,探讨文学叙事手法在纪念性景园设计实践中的应用途径。
    • 雷勇
    • 摘要: 在中国文化中历史文化最为发达,影响也最深远,长期以来,形成了三种不同模式的历史书写,即:史官叙事、文人叙事和民间叙事。史官占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其撰述形式多样,对历史的书写比较客观、全面,但带有较强的正统色彩。文人有强烈的“补史”意识,其历史书写多属民间视野,形式灵活多样,具有明显的文人趣味。民间叙事带有鲜明的倾向性,往往将历史叙事简约化、故事化,人物形象传奇化。历史小说创作受到了这三种历史叙事的影响,在融各家之长的基础上强化了艺术性,使历史书写变得更为灵动,就历史知识的普及、传播而论,其作用甚至超过了正史,因而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书写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 聂珍钊
    • 摘要: 灾难分为天灾和人祸两种;天灾指自然造成的灾难,如瘟疫、地震;人祸指人为造成的灾难。无论天灾还是人祸,历经灾难的人们都会经过一个伦理选择的过程。古往今来有大量书写灾难的文艺作品,本文选择了三个典型的文本进行分析:古希腊文学中,《俄狄浦斯王》是最早详细描述人间灾难的文学作品。悲剧以忒拜为背景通过一个杀父娶母的故事书写雅典发生的大瘟疫,说明人的选择不能破坏伦理秩序和道德规范。当代影视作品《泰坦尼克号》演绎了一个个生离死别但又发人深思的伦理选择故事,让观众看到人们是如何在求生本能和道德追求之间进行艰难选择的。《让我们共同面对灾难——世界诗人同祭汶川大地震》是为纪念汶川大地震而创作的诗歌集,书写灾难中每一个人的选择都同整个人类的命运相关,体现了灾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关联。
    • 姜德成; 仪爱松
    • 摘要: 赛珍珠在中美文化和文学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其成长环境、人生经历具有一体性。其文学地域空间契合美国出生地、中国成长地以及亚洲旅程途经地。以“旅行”为切入点,结合文献与文本梳理作家的旅行经历与路线,考察其代表性作品呈现的旅行空间,关注旅行之于文学叙事的价值内化作用,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赛珍珠现象”的地理学基础,亦可为旅行文学叙事研究提供实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