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
书院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0年内共计268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58篇、会议论文29篇、相关期刊1264种,包括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兰台世界、教育史研究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六届年会、“中西史学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学术研讨会、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四届年会等;书院的相关文献由2454位作者贡献,包括邓洪波、吴洪成、张劲松等。
书院
-研究学者
- 邓洪波
- 吴洪成
- 张劲松
- 肖永明
- 李兵
- 朱汉民
- 王胜军
- 胡青
- 宋巧燕
- 李才栋
- 李光生
- 叶后坡
- 孔祥龙
- 徐永文
- 灏峰
- 蔡慧琴
- 张发祥
- 李凤娟
- 白雁
- 蔡志荣
- 黎文丽
- 万书元
- 刘艳伟
- 刘长宽
- 吴增礼
- 唐亚阳
- 张晓婧
- 张阔
- 曹红蓓
- 罗进
- 赵国权
- 陈尚敏
- 陈潘
- 鲁小俊
- 于祥成
- 任志惠
- 信力建
- 刘园园
- 刘河燕
- 刘海燕
- 刘青
- 卢川
- 吴榕青
- 宋德如
- 尚千红
- 张传燧
- 张哲
- 张苏婷
- 张风瑞
- 徐星
-
-
王胜军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以山长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书院学人群体具有地理边缘和文化中心的双重身份,是值得深入发掘和进行整体研究的宝贵资源.清代云贵地区少数民族学人与书院结缘涉及白族、纳西族、彝族、布依族、苗族、侗族、土家族等,他们通过讲学、诗歌创作和方志编纂等活动,推动地方教育发展和文化传播,表现出儒家化的人格特质和家国情怀.探看云贵少数民族学人与书院的关系,可以管窥儒家文化在边疆多民族地区传播过程中对晚近中国大一统认同起到的特殊作用.
-
-
邓洪波;
周文焰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明清时期,圣谕宣讲是基层教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宣讲体系.书院圣谕宣讲分书院内部和书院之外的两个层面.书院内部的传播形式主要以手抄、背诵、研习、讲会等形式展开.书院之外,社会层面,书院内外圣谕宣讲并不避讳民众的参入,一些书院甚至聘专人向普通民众宣讲圣谕,并且这种传播不仅仅在于宣讲,更多地在于把以圣谕为核心的儒家正统观念范导于整个社会.宗族层面,宗族书院也多把圣谕写进族谱,对族人普及、宣传.以书院为核心,书院内外的圣谕宣讲具有普及性与通俗性结合,层次性和针对性统一,形式上具有多样性,场合上具有灵活性等特点.以书院为核心的圣谕宣讲使书院与地方社会和宗族保持高度互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使书院成为传播儒家思想文化的中心.儒家的纲常伦理规范通过圣谕宣讲以及士人引领示范、民众的参入,渗透到整个社会,成为社会整合与社会控制的坚实力量.
-
-
-
翁婷婷;
陈潘
-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
| 2020年
-
摘要:
书院制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型模式.现代大学书院建设中形成了"书院—学院"的"共存"模式.书院与现有学院在教育制度、教育理念、组织体系、学科文化等方面仍存在融合困境,"书院—学院"形成一种非和谐的共生关系,影响书院功能的真正发挥与育人目标的实现.打破"双院"格局困境,积极构建"双院""对称互惠共生"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发挥书院的教育功能,促进书院的可持续发展.
-
-
-
蒋宝麟
- 《社会科学辑刊》
| 2020年
-
摘要:
清代是中国传统科举制度发展最为完备的时期,除了官方支出的科举经费外,还有书院费、宾兴费、学田收益及其他各类教育经费.从甲午战败之后,尤其是从1901年底开始,中国各地广设新式学堂.在1905年科举制废除之前,科举与学堂并立.各级各类学堂的办理需要大笔款项,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书院、宾兴和学田等.这意味着传统教育经费的用途逐渐向学堂转化,也是学堂由边缘走向中心的缩影.然而,在科举制仍存的情形下,传统教育经费在整体上须同时应对科举与学堂两套教育体系的支出,其总量定处于短缺状态.因此,从经费角度而言,必须废除科举,这样才能确保学堂的生存与发展,学堂方可真正成为近代中国教育的中心.
-
-
-
-
-
-
郑明星;
黄沅玲
- 《湖南省博物馆学会2018年年会》
| 2018年
-
摘要:
新媒体为“让文物活起来”提供了技术基础,但随之而来的信息碎片化、紊乱化,很容易遮蔽文化的主体性特征,其娱乐性与猎奇性又弱化了受众对文化深层次的思考.本文试图从多样化海量信息的遴选与存储、多渠道链接方式、新媒体技术实用展望等方面探讨新媒体在岳麓书院文化传播中的有效利用情况及构想.
-
-
贾思怡
- 《第二届中国-东盟建筑空间设计教育高峰论坛》
| 2016年
-
摘要:
南宁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民族发展历史,在2000年的发展中,尤其在清末至今100多年特殊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多样性、包容性和创新性的城市地域文化特色,本文通过对南宁新会书院建筑装饰特色的分析,来探析南宁地域文化的包容性,新会书院建筑装饰独特,具有较强的南宁地域文化包容性的特点,是近代南宁传统公共建筑的典型代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能够有助于探寻南宁地域文化的特点,更能深入地领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目前,在南宁老城区,许多同类的老建筑由于大面积地拆除而逐渐消失,新会书院能够完好地保存下来,值得南宁人珍惜,更值得专业人员投入更大的研究热情。
-
-
黄明喜
- 《2015“心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两岸心学论坛—甘泉学与当代社会”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湛甘泉一生所修建的书院近40所,遍及南京、扬州、贵池、衡山、罗浮、西樵、广州、增城等地,影响广泛.除了热衷修建书院,他为各地数十所书院撰写了记、序、铭、引、文、启等不同文体的文章,涉及教育宗旨、教师管理、会讲、课程、教学方法等问题,充分说明他对书院教育的关心和支持.由于湛甘泉大力兴办书院,使得广东书院数量后来居上,在有明一代跃居全国第三,首开明代广东书院的创兴局面.同时也通过书院教育展现出岭南地域文化的个性以及岭南学者的文化诉求,推动了岭南学术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
-
魏珂
-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六届年会》
| 2015年
-
摘要:
元末学者陶安是研究元代书院山长的关键人物,陶安曾经两次担任书院山长,其文集里有大量书院山长资料,《高节书院纪略》一文尤为重要.元代中后期,随着书院的官学化和科举化的增强,山长群体发生了变化:山长蜕变为官僚群体中的一支,山长的聘任和升转、俸禄都与学官相同;长教、祭祀是元代书院山长的两大任务,同时他们还承担维修校舍和筹集廪资的重任;山长的日常交际广泛,与官府人员、士人、学员来往频繁,为其升转和工作做铺垫.经历了世祖、成宗朝,元代书院官学化和科举化趋势明显。从陶安等人的例子可以看出,元代书院山长已经成为学官中的一支,他们不再有宋代书院山长独立白由的身份,他们完全进入政府官员管理系统中,他们不仅要传道和教化民众,建设书院,管理师生,还要在官场中接来送往和地方官员和乡绅儒士交往,夯实自己的地位,吸引更多的学生来书院学习,进而提高自己的声誉,为自己升迁铺平道路。从南宋后期开始,书院山长角色发生了转变,从理学导师转变为“亦官亦师”,明清书院山长的角色定位有很大的影响,明清时期书院官学化进一步加强,山长并没有进入学官系统,山长“师”的身份反而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
王蓉
-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六届年会》
| 2015年
-
摘要: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从唐代产生到清朝灭亡,书院对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曾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其良好的师生关系,一直为世人称道.通过对古代河北书院历代教师和学生的分析,发现河北书院有延请名师教学的传统,而其对学生的招收也有最初的宽松发展到有条件限制.古代河北书院的师生关系有尊师爱生、关系融洽,师生平等、教学相长,学术自由、注重研讨的特点,古代书院管理在教育管理中有着独特的地方,所产生的书院管理文化是今天的教育管理的宝贵财富。书院管理中所形成的深厚的师生感情,不要说在当时的官学无法与其相比,就是现在的学校教育也有不及的地方。当前师生感情日益呈现淡漠化、利益化、冲突化的趋势,更有师生关系恶化而出现的极端事件的发生,让人痛心。书院教育虽然是封建教育的一部分,其间渗透了封建教育的伦理道德,但它在教师选择、学生录取、学习指导等方面的主张是其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也是很好的教育管理经验,值得今天的教育者们借鉴和汲取。
-
-
Zhao Lian-wen;
赵连稳
- 《“中西史学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窦禹钧生于唐末,卒于后周,一生先后在唐朝、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等政权中担任官职,活动足迹也从北京地区到山东、河南、湖北、陕西等地,故居不止一处,目前可考的比较可信的仅有昌平故居.随着窦禹钧活动范围的变化,建于"宅南"的书院断断续续存在了约半个世纪,而且不止一所,窦禹钧在某地为官,只要条件允许,就会继续兴办书院.五个儿子先后在书院学习,均进士及第,传为美谈.
-
-
-
邹颖
-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四届年会》
| 2013年
-
摘要:
清初建于肥乡县屯子堡的漳南书院是实学的萌芽地.著名教育家颜元受西学东渐的影响,在这里建立了习斋.他大改前朝传统的理学、儒学一统学校教育的风气,开清初经世致用学风的先潮.漳南书院的建立与颜元思想的领袖作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颜元的教育思想在漳南书院得以实现,而漳南书院也因为有颜元的思想支撑成为了我国早期实学教育的先驱阵地。漳南书院的培养目标直指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实用人才,既能博古通今,又能发挥实效。其课程设置类似于现今高等教育的文、理、工、商、军等专业区分,同时对后来的洋务运动以及维新变法时期的西学新式学堂的建立有了潜在的影响和铺垫。漳南书院以习动、习行为主导要求的办学理念警醒了部分有心变革学校建制的有识之士,同样,在现今社会,直接经验的获得和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的学习模式也成为了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实学教育为特色的漳南书院并未在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历史上占据重要的席位。但是,崇尚科学,力主实践,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的种子已经萌芽,在后续的学校教育发展中,颜元的思想和漳南书院的存在仍然是从古到今中国学校教育历史演变长河中的一块瑰宝。
-
-
程玉霞
-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四届年会》
| 2013年
-
摘要:
泺源书院是清代雍正帝时期山东建立的省会书院,经过历代发展,最终成为山东省最大的书院.作为一所考课制书院,泺源书院把为科举培养人才为主要办学目的.为山东的人才培养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时代变迁,新式学堂出现.1901年,顺应书院改学堂的历史趋势,泺源书院改为山东大学堂.山东大学堂作为仅次于京师大学堂的存在,为全国的书院变学堂潮流起到了引导和示范的作用.
-
-
徐梓
-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四届年会》
| 2013年
-
摘要:
东佳书堂是江州义门陈氏的家族教育机构,一般认为它是最早有明确记载的、具有教育教学属性的书院.但它建于何时、始于何人,学术界有不同的说法.本文通过对唐大顺元年陈崇订立的《义门家法》和宋初徐锴撰写的《陈氏书堂记》的分析,再加上其他佐证,说明了东佳书堂在唐末还只是陈崇的规划和蓝图,将这一设想和愿景变为现实,则是五代时期的陈衮.陈衮是东佳书堂的创建者,中国古代书院于焉发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