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哲学政法>2013北京尼山世界文明论坛
2013北京尼山世界文明论坛

2013北京尼山世界文明论坛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3-10

主办单位:中国文化院;北京师范大学

会议文集:2013北京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经济与文化的全球化是一个无法更改的事实.在技术尤其是交通运输技术的驱动下,全球化让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几乎世界每个角落都是触手可及的.人类能够跨越疆域并且感受各处的新鲜事物.跨文化理解与建立正确全球关系的潜力是巨大的.反之亦然.这个相互依赖的世界观与和谐的主要思想就是:在全球化的时代,一个根植于对多样性、正确关系以及相关关系的尊重之中的,且完全致力于克服压迫、社会不公和生态破坏的积极非暴力伦理。它能意识到结构和系统暴力的破坏性并且拒绝所有支配性因素,无论其是文化、意识形态、经济模型或政治体系或是生态。
  • 摘要:道教经论谆谆教导,无非教人“以德凝道,以真修身”,在对生命的真实探究与实现中彰显大道的无尽深意。本文立足于“法天之则,贵道之真”这一主题,从贵生以尊重生命、求真以朴实生命、合道以永恒生命三个方面略作阐述。得出:道家发天道明自然,发展文化的思路是由天至人,以自然之理作为文化体系的基础。由此,就对于生命的态度而言,道教虽然倡导返朴归真、少私寡欲,但却从不阻碍人们对于长生的向往,它倡导的是“重生贵生”,认为人的生命最为宝贵。为了维持人的生命存在,为了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合理的期望也是需要的,在合理的程度上还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但人的欲海难填,放纵欲望会产生人们之间的对立与争斗,导致生命与自然的破坏。道教以道立教。《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化生宇宙世界,也是世间万事万物的本根。从宇宙整体的角度来审视万物,这样就能清楚地看到不同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序列,所起的作用,从而能够根据自然本身的价值,从生命物种的保存、进化和生态系统的完整、稳定、完美出发,采取符合生态法则的行动。
  • 摘要:安身立命即“生命的安立”,作为中国文化的传统话题,不仅是儒家的追求,也是儒释道的通义。这一话题可演绎为关于生命的三条约定:热爱生命,追求幸福——这是安身立命的基本约定,也是今天现代化的动力;尊重生命,道德约束——这是追求幸福的集体约定;敬畏生命,终极关切——这是追求幸福的未来约定。现代化和市场经济不断放大、满足着安身立命的基本约定,但也难免刺激、放任个体对物质享受的过度追求,不断洗刷甚至消解追求幸福的集体约定和未来约定。于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近利远亲、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甚至“要钱不要命”的道德失范现象,反而在促进生活提高、人类进步的现代化浪潮中沉渣泛起。现代化呼唤时代精神,民族复兴呼唤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要在全民族中张扬,民族精神就要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重铸。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 摘要:实际上“信仰”这一词与佛教有极大的关联。一般认为,汉语中,“信仰”这个词来自于佛典的翻译,译自梵语sraddha,在佛教中是指一个心所,信心所。心所,就是心的状态,唯识学讨论的对象涉及一切有心灵活动的生命体,这种状态可以看作普世的,不局限于佛教徒,也不局限于人类。《成唯识论》说:“云何为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用通俗的话来说,“信仰”是对世间真、善、美的信赖与渴慕,它是人类生命力的源泉,善之根、爱之壤、行之足。信仰危机的原因是什么?有两种力量动摇着人们信仰的基础,一是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解构,二是不同文明传统之间相互的解构,尤其是西方文化对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冲击。解构有激烈的和温和的两种形式。只有通过对各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学习、体认,并加强信仰间对话,将文化的交流纳入系统、长远、有序的规划当中,问题才能解决。宗教的发展不能仅站在自身价值观的内部,而要承载起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在这个时代,宗教、信仰的发展及相互的对话,面临教主和世界观的问题,如何看待其他宗教的问题,信仰与理智的关系问题,信仰与行动的关系问题。时代需要信仰,也需要信仰间的对话。人们可以有不同的信仰,但我们共同站在时代的前列,呼唤对信仰和生命的回归,对人类优秀精神传统的回归。
  • 摘要:在历史上中国至十七世纪之前,其实都领先于世界,包括欧洲文明.唯至欧洲蒸气机出现后,无机动力代替了有机动力,机械工业代替了手工业,生产力大增而中国开始落后了.十九世纪中西再度接触,中国虽未沦为殖民地,但亦陷入半殖民地田地,受不平等条约的束缚,民族不得解放,国家不能独立,无法资本积累,而无从发展经济.在近代,不要说中国,包括第三世界,也就是原来西方的殖民地或是半殖民地的地区都发生了传统与现代化的问题。重点分析了西化与西方文化,传统与传统主义,自由与自由主义的概念。分析了现代化的民主化、理性化、世俗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五项指标。西方的「普世价值」是要以西方为主体的价值来排斥其他文明的价值,尤其是基督教一神论的普世价值,与其他文明接触必然产生排斥性矛盾,而有霸权主义、帝国主义。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是自由主义。中国文化的道德理想与西方不同,自孔子起,就不止于利己主义而扩及利他主义,不是个人主义的而是全体主义的最大多数。构成西方文化有两大传统,一是希腊文化,一是希伯来文化。中华文化则是主张无阶级的和平、民本的社会。中国仁义的道德理想确立于西周的王道。王道是建立在宗法封建的基础上,秦汉后,封建转成中央集权,但基于宗法血缘的道德精神,则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理想不仅是为了中国崛起,而且是为了世界的和平,必须要重建中华文化价值的主体性,发扬济弱扶倾的王道精神,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才不会是「中国威胁论」,而是「世界和平论」;追求和平、共利、共乐的真正人类普世价值,明天的世界才会比今天更美好。
  • 摘要:笛卡尔曾把人类知识比喻成一颗树,认为知识之树的"树根是形而上学,树干是物理学,从树干上生出的树枝是其他一切学问,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种,即医学、机械学和道德学."受此启发,不妨把犹太教与儒学比作两颗文化之树.在犹太教,形而上的树根就是其唯一神信仰,树干则是把上帝与以色列人联系起来的圣约和选民思想,树枝则可说是犹太教的律法体系——托拉.儒家孝道的基本的意思是“养”与“敬”。养,即赡养,抚养。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犹太教也提倡儿女行孝,而且其孝道的基本含义也是养与敬。对犹太教与儒家的孝道做更深入细致的探索,就会发现二者之间还是有差异的。其差异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孝行的程度有异;二是孝概念的外延不同,三是孝道在两教中的地位不同。
  • 摘要:康德对理性自主的观点已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其实际有用的道德哲学是其所断言的宗教和上帝学的道德独立性。但最终康德仍然回归到宗教,遭到尼采的批判,尼采将他比喻成一只狡猾的狐狸,回到了自己的牢笼。然而,不得不承认康德为调和道德和宗教所做的努力,他最后的观点是一个二元论,既可是说是道德基于宗教,也可以说是宗教基于道德。他也展示了希腊理性主义元素和唯灵论犹太元素的结合。这是欧洲启蒙现代性本质的象征,并指出在没有能推翻它的元素时如何进行彻底的启蒙哲学运动。关键是如何建立一个世界生活的道德哲学,其理性和信仰是可以融合的,而不是相互篡夺的。需要的是一个生活经历的宇宙学,这种生活在不同的宗教和文化传统中对道德生活实践是开放的。同样重要的是,不能将道德生活实践中的道德完全与传统和文化区分开来。世界伦理是道德实践的核心,注重相互支持和相互承认的人文精神。虽然宗教依据总是必要的,但是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将此作为一种最重要和独有的依据,因为在全球和跨文化背景下,总是可以识别并看到每个宗教传统是如何赋予道德一种道德宗教意义,其远远超出了道德本身。如何作为人类的一员,如何成为一个负责的道德人员,康德早期提出的问题也是儒学现在面临的问题。至于儒家思想是如何被设想的,必须承认他不是一个抽象的原则,而是一种与传统相协调的生活方式,但就像《论语》展现的那样,其传统理性是独立的。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儒家作为一个道德系统,有丰富而强大的道德实践内容,因此包含或保留有自己强大的宗教性文化。宗教是让人们的行为遵循社会的礼,这样,一方面可以保持和谐的人类关系,另一方面可以提示自我反思,从而对自身和本性有更深入的了解。毫无疑问,被认为是人类生活的超外世界需要对宇宙和生态的理解,并且与这个背景相关。这形成了一个本体宇宙学和有机生态学,即是关于《易经》中描述的与天地相关的人性。总之,虽然儒家伦理不能被视为一种宗教,也不需要宗教作为依据,但它仍然是一个思维和实践的体系,满足人类精神和道德的需求,这使得人们毫无顾忌的做那些该做的或宗教认可的事。在这个意义上说,这既是精神宗教生活的实践智慧,又是理解人类与反思世界的一个整体形式。
  • 摘要:本文回顾和总结了中国传统道德中几条基本的道德原则,同时考察了它们在中国转型期面临的冲突和困境.针对转型期中国社会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道德建设面临的新挑战,提出了新时期加强道德建设需要德治与法治、教育与引导、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构建促进科学发展的道德体系.rn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荣发展的丰厚滋养,也孕育出灿烂的道德文明。中国传统优秀的道德文化在维系社会关系、推进社会发展、创造社会价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社会转型带来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道德滑坡、行为失范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新时期,继承和发展传统道德文化,构建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道德体系成为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 摘要:本文首先通过故事论述了信仰的概念与意义,重点分了世界潮流中的中国信仰.而中国的贵族精神,在于真“士”的信仰,而一个有信仰的人,行为必定与其信仰相符合。有信仰的人才会有所敬畏,认认真真地凭籍良知做人做事。贵族精神,是教养和责任,而并不只是一个阶级。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有担当,承担起公共责任。中国为商的道德,在于“儒”商的信仰。商业必然导致贫富有差距。由于商业造成阶级分化的定数,就要求商人必须具备精神信仰。而中国人的和谐之道,应当成为世界的信仰。
  • 摘要:文明授予社会独特的特征;它代表了文化,传统,历史,宗教,人民的自我认知,并与民族自尊息息相关。中国与印度都有着古老的文明,两国文明的兴起都早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由于两国文明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各自占据统治地位,因此两个国家在二十世纪都采取了民族国家这一政治形式。并就一神论与非一无神论文明之间的区别进行讨论。文明之间深刻的相似性在其目标和动机出现决定性的差异之前是无关紧要的。目标文明,尤其是对于没有将改变信仰,征服世界以及使世界统一在相同的政治、经济和宗教秩序之下纳入日程的非一神论文明来讲,必需永远不要忽略政治议程是西方文明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以美国新世纪(PNAC)项目中的军事力量和军事目标为依靠,凭借这些美国计划以西方基督教的名义领导和统治世界。这给需要保持警惕以保护自己的世界其他国家带来了真正的危害。
  • 摘要:苏格拉底为建立“真善美”“一神”信仰,献出自己生命。从那时到西方进入与持续的基督教一神信仰体系,传统信仰、道德与精神生活,都可概括为“一多二元”。“一”指代冥冥之中有一个创造和主宰人世宇宙一切的真善美造物者,“多”指代它所创造与主宰存在于人世宇宙一切个体性的物;“二元”指代这个“一”、“多”之间的严格界限,本质不可混同,关系是必然的单线单向“一”对“多”的主宰。而“多”之间,由于也有本质不可混同严格界限,是呈现无联系、分散、独立、个体性的;一旦发生关系,则必然是矛盾、冲突、单线单向“A决定B”模式的。“一多二元”的信仰、道德与精神生活就是对上帝那样一个造物者的信仰、以遵从它为中心延伸原则或法为道德、以追随它为价值、为精神生活。“一多二元”信仰、道德和精神生活在文艺复兴的一片“人文主义”呐喊和在启蒙运动一片“理性主义”的呐喊声中崩溃了。启蒙运动原本是挑战神话和万物有灵论、向宿命抗争的努力。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人对自由理念的发现;人类摆脱迷信、获得自由借助的途径,是科学、理性主义、推理和实证主义,或者说,是寻找经验事实。新“一多二元”扭曲信仰、道德和精神生活,其根本误区是虚构“个体人”导致对不现实、非理性的自我、财富、权利、暴力的迷信。紧紧抓住这个误区困惑不解的问题就有了答案。人类的第二次启蒙意味着针对新、旧“一多二元”信仰、道德、精神生活反思,从“神为中心”的解放到追求“人为中心”、人与人、人与自然相系不分关系为核心的新人文主义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即在此基础、从沙漠到粘土的新道德、新精神生活。它是从现在开始的、儒学国际化促动的人类新文化运动。
  • 摘要:本文对中国封建王朝,主要是宋朝(960-1279)思想界的命运、天理和报应进行探索.笔者并非研究制度化宗教,而是集中于信仰的大量无定形体,即中国的"民间宗教"或"大众宗教".这些称谓说明这些信仰(可能还不能称为"体系")不能被专门划分为儒教、道教、佛教(中国三个制度化宗教),但实际上综合了这些宗教的所有元素(即便不是).公正与道德最高秩序的相似概念有时被称作“天道”,根据对与错、善与恶,“道”表示一种道德力量。一些相关概念反映了上天宇宙规则的道学本质中的一种信仰,例如“天钧”“天诛”“天佑”和“天明”。鬼和“非人”报应原则(例如“报”)之间的平衡可能会被认作以下方式:最初和基本上都会被认作是设想执行天理或超自然的正义,从而洗刷冤屈并消除凡间的不公,因为社会因某种原因未能正确执法。两者都是道德媒介,通过惩恶和扬善来遵循道德价值观。中间的历史阶段,以及这些力量与媒介相关的大众宗教,都被洪迈编写的长篇神怪故事集描述过了。鬼的基本目的和存在理由以及报应原则都是偏离的,并且会因增加而变得复杂。他们在很多情况下保持基本目标,在其他情况下就偏离最初目标,或适应生活中的竞争兴趣和多重观点。在这些故事中,人们意识到生活中的“公正”并不总是由神的干预而修复的。另外,这些故事还对一个事实表现出了兴趣——在特定情况下组成“公正”的事物有可能是有问题的、偶然的或是屈从于有冲突的观点。
  • 摘要:信仰是任何一种宗教中都具备的重要元素,在传统佛教的佛陀教义中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本介绍中,笔者将主要讨论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经》及其注释是其主要的原始材料)中信仰的概念.信仰是人类的重要价值观之一,没有信仰生命就不能完全绽放,也不能达不到完美释放的最终精神目标人们能做的任何事情,总是取决于自身和他人的信仰和信心.信仰在宗教领域和追求精神性的过程中变得愈发重要,并且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从传统可以看出佛陀有一些实际方法去教导人类心中充满理想并且根据性格在实际应用方面去帮助他们。比如一个聪明的农夫首先耕地、除草,然后通过浇水、施肥使土地适于播种,后来就是播种。同样,佛陀也进行着他的精神农业活动,净化心灵,使其变得柔韧并且善于接纳外物,从而达到超脱的状态,这就是信仰的作用。在上座部佛教的传统中,信根一词还有着特殊的含义和更深的专门意义。信根是道德心理因素,其功能就是产生坚定的信心。信根净化心灵并且驱走所有阻碍的因素。人们应当记住是信仰开启并促进了净化的工作,直到另外六种其他关联因素(例如正念、个人羞耻、社会羞耻、牺牲、正见、平静)才让该项工作完成,瑜伽行者达到永恒的极乐并且摆脱了俗世的痛苦。
  • 摘要:儒教的理想政治在经营共同体时是以成员的自律性为核心机制的,亦可称为“无为”的政治,这可以说是与道家的“无为”是相同的,但是儒教式的“无为”政治是根据“德和礼”等道德机制而产生作用的,因此区别于道家消极看待道德规则的政治思想.另外,儒教的理论虽然与法家通过强制性的法律与刑罚来统治共同体成员的理论相冲突,但同时也要看到,儒教还是承认在现实中作为最基础教化工具的法律和刑罚的,这一点从朱子将《中庸》的“教”规定为“礼乐行政”的注释中可窥一斑.rn 通过探讨可以看到,儒教的理想社会论是以”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中庸理论为基础的,这就正如伐木不会选在生机盎然的春天,捕鱼不会用细密的渔网将鱼苗一同捕捞,而打猎也不会围住四方不给猎物逃生的机会一样。rn 用现代的观点来看,百姓的道德情感受限于能否被统治者(圣人·君子·大人)的教化而感化,而以人为标准去规定自然界事物的本性也在逐渐受到批判。但是无论怎样,这些都在启示着人们,在摸索“为民·为物的共同体”的道路上,不应该让统治阶级继续恣意妄为的压迫被统治阶级,更加要阻止人类对自然界不断的破坏,建立一个和谐共存的理想社会。
  •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与超越相关的潜在问题的哲学事宜是什么?在西方古典有神论中,超越的功能就与形而上学的范畴一样,因为其永远在远处或者总是在其他地方.在十七世纪之前,词语"超越"是与神的旨意相关的.全然不同性让大家相信人性范畴还不足以了解这一差异性.在十七世纪的时候,与神无处不在的言论形成鲜明的对照, "超越"成为一个谈论上帝长途往返及所创造世界的独立性的技术名词.超越含有三种不同的形式,超越的第一种形式是宇宙哲学论,强调的是世界的本质和属性,第二种超越类型是认识论的超越,超越的第三种类型是道德或者是宗教超越。而道家传教中常见的一种假设即为健康可以因为情感而退化,精神可以因为情感而受损。避免身体退化及精神损坏的方法是和道家一起修养心灵和身体。同样地,活着并有知觉的身体被誉为理智的、精神的以及实践经验的组织核心。身体不仅是展现人的气质和价值的重要载体,而且气还可以提升人的认知能力。曹文逸呼吁能够让世俗的存在向着更加伟大的精神境界发展的实践,并对神学及道学具有极强的欲望,其让身体向着更高的阶段发展,道家的成家在于“引起最终超越及内部神灵化的有力变形。”道家的旅程是由几种指定的目标所组成的。首先,人能够让身体成为祖灵或者是超越的寄宿场所的方法。为了让人心处于一种健康的状态以及有足够的气,赋予生命的气来自于天堂或者是与天堂相反应。人应与天堂的气保持联系,并有深层关系。这种联系即为生命的基础。第二种目标就是要意识到该旅程是一个回归的旅程,以及第三种目标就是令人愉快并富于想象力的旅程。
  • 摘要:当代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同时展开着各国的价值多元化进程.价值观是理想信念的核心,是民族精神的灵魂,是特定民族的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一个伟大的民族应当具有既能反映本民族价值特性又能适应和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价值体系和思想观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处于价值多元化的快速进程中.就其外部参照而言,对“中国价值观”的研究可以直接借鉴“美国价值观”和“亚洲价值观”等价值体系。从历史的视角看,“中国价值观”的形成是中国社会历史演变过程的结果,也是其观念表现和理论提升。研究中国价值观应当对中国价值构架的历史演变过程有一个清晰而又准确的把握,把握其中的内在逻辑性。现在都进入到中国,进入到同一个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体系,其区别和差异就可能会鲜明地显现出来,产生出矛盾与对峙,甚至有可能发生严重的碰撞与冲突,具体表现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历时性矛盾在当代中国的共时性并存,全国GDP总量巨大而人均GDP弱小的巨大反差,多种类型和性质的社会矛盾并存,社会价值多元化进程中的主流价值迷失和核心价值弱化。当前中国正处在整合多元价值因素、构建主流价值、强化核心价值的关键时期,要求人们以复杂性的思维来看待复杂的价值现实和价值观念,在多重线索汇聚和多元变化整合的动态过程中更好厘清价值体系建构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处理好各种价值要素之间的关系。正如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使世界各国直接受益,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样,中国价值观的建构与完善也对当今世界的价值体系建构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