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志怪

志怪

志怪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20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1篇、专利文献124篇;相关期刊165种,包括北方论丛、甘肃社会科学、广西社会科学等; 志怪的相关文献由193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昕、阳清、刘伟等。

志怪—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1 占比:61.85%

专利文献>

论文:124 占比:38.15%

总计:325篇

志怪—发文趋势图

志怪

-研究学者

  • 王昕
  • 阳清
  • 刘伟
  • 于笛
  • 刘志强
  • 史秋爽
  • 张丽钧
  • 张煜
  • 李大伟
  • 李质繁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艺璇
    • 摘要: 鲁迅的小说《白光》在创作题材和叙事手法等方面,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传统。陈士成这一因科举致疯的人物形象,作为小说主线的掘藏情节以及小说结尾的浮尸公案,均能在古代小说中找到来源。《白光》还运用了《儒林外史》的叙事模式和白描手法,对“志怪”的偏好则反映出鲁迅与乾嘉知识分子具有相似的创作心理。同时,《白光》对叙事题材的重新组合,叙述者全知叙事能力的丧失,也赋予了小说传统以新的生命,表达了新的创作思想。
    • 孙克诚
    • 摘要: 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纪晓岚对崂山所出故事屡有载录,使崂山神异之名得以传扬。故事讲述者杨槐亭、杨雨亭与纪晓岚关系密切,为其提供了诸多写作素材。经考证,二人为即墨士人杨士鉊、杨士钿兄弟。此外,纪晓岚与即墨人黄立世、黄如瑀父子亦有交谊。在其著文背后,纪晓岚与崂山、即墨有一段少为人知的渊源。
    • 方棠
    • 摘要: 几年前,和女儿共读深见春夫的绘本《怪房子》时,其中一页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怪房子的五楼,住着一些会动的家具,那些肉乎乎的家具长着孩子一样的小脚丫,在房间里四处走动……彼时正闲读《聊斋》,这幅画面令我联想起其中一则,顿感亲切:“尝见厦有春凳,肉红色,甚修润。李以故无此物,近抚按之,随手而曲,殆如肉耎,骇而却走。旋回视,则四足移动,渐入壁中。”
    • 刘宁
    • 摘要: 《聊斋志异》继承传奇志怪的传统,借鉴白话小说的长处,融入民间俚语,借助诡异奇特的情节,塑造了无数鲜活的人物形象。莫言曾说,他的文学作品受《聊斋志异》的影响极大。例如在《红高粱》书中,“我奶奶”这个形象的塑造就是受《聊斋志异》启发了灵感。
    • 王炜; 戚学英
    • 摘要: 志怪、齐谐这两个词的出现具有共时性、同构性。志怪一词在演化进程中,一方面,它由动宾短语转换成为命名书籍的专有名词,在词性、指称对象等层面上向齐谐趋近。另一方面,它与齐谐一词完成了切割、分离,生成了独有的语义形态和使用规律。志怪一词既指向具有怪异性质的知识要素,又用来拢括《搜神记》《酉阳杂俎》等特定的书籍;齐谐则仅仅用来代称具有怪异性质的知识要素。志怪多与搜神、传奇等词语关联,齐谐多与虞初、诺皋等词语关联,它们各自形成了特定的词汇体系和关系序列。志怪一词在衍变的过程中,始终葆有,甚至是强化、固化了它与具有怪异性质的知识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齐谐一词则常常切断自身与具有怪异性质的知识要素之间的关联。近现代以来,志怪作为重要的术语,用来统称《搜神记》等记叙鬼神、妖孽的书籍,这正是志怪一词合逻辑的演化和发展。
    • 易孟佳
    • 摘要: 中国的传统文学千千万万,而志怪文化又是中国文学中的重要一员,因此中国志怪文学的发展史几乎和我国文学史同样漫长。由于信息科技的发达,互联网也极大程度地促进了消费经济,而消费者又在消费市场尤其是化妆品消费市场中占有了很大部分。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达,人们消费不再仅仅是为了化妆品的功能需要,也开始有了其他的审美需要,因此各种化妆品包装设计也层出不穷。本文将从中国志怪文学元素与化妆品包装设计现状方面,探讨我国志怪文学在化妆品包装应用上的可能性。
    • 兰蓓蓓
    • 摘要: 将地记与志怪同置于“记”之体式下,以王质烂柯故事为例进行考察,可以看到二者均以史家实录精神为指导,以史笔叙写故事,粗陈梗概,缺少文学性夸饰,为保证真实性,在传抄时不好妄自改动。道教志怪虽然增饰了结尾,更主要的是以宗教目的为旨归,并不作文学性改写,故而文本得以稳定流传。
    • 大梁如姬
    • 摘要: 被誉为“鬼神的好史官”的东晋人干宝(?一336)认为,世界上一定是有神怪的。如果你准备反驳,干宝随手丢出了自己的亲身经历:话说,干宝家颇有财资,父亲纳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小妾,俩人情深意长,日常你依我依,说不出多甜美。可是,爱也是“能量守恒”的,父亲的心思全花在了小妾身上,千宝母亲如何落寞,自然就顾不上了。
    • 摘要: 史书中,刺客的身影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他们的侠气与悲情,小说家同样乐于着墨。不论是志怪传说,还是历史演义,刺客的存在总为故事增加了几分豪情。在古代小说中,刺客有着出神入化的武艺,是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们的精神害托。小说家用笔墨赋予了他们骨血,他们同样为故事做了点睛。
    • 黄秀芳
    • 摘要: 在科学昌明的今天,如果做个“鬼神有无”的问卷调查,否定者大概十之八九。但若是在魏晋南北朝,这就不是个问题。因为时人热衷于谈鬼说怪,四百年间,就诞生了八九十种志怪类书,可谓“鬼怪汹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