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的相关文献在1951年到2022年内共计352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94篇、会议论文29篇、专利文献145篇;相关期刊1401种,包括北方论丛、江汉论坛、文史哲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第十一次全国中医外治学术年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2014年度学术交流会、东岳信仰与北京东岳庙学术研讨会等;魏晋南北朝的相关文献由298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志生、刘春香、张承宗等。

魏晋南北朝—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94 占比:95.26%

会议论文>

论文:29 占比:0.79%

专利文献>

论文:145 占比:3.95%

总计:3668篇

魏晋南北朝—发文趋势图

魏晋南北朝

-研究学者

  • 刘志生
  • 刘春香
  • 张承宗
  • 杨朝蕾
  • 王东洋
  • 付开镜
  • 邓心强
  • 严耀中
  • 任重
  • 王仁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许劲博
    • 摘要: 魏晋士人思想在《神仙传》中主要表现为儒道思想合流、谈玄尚雅、渴求长生3个方面.相较于同时期同题材的《列仙传》《搜神记》等小说,《神仙传》体现并加强了文学与时代相互照应之关系,推动了后世通过小说映照现实的文学创作.
    • 徐滔
    • 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全面盛行,从人们的精神信仰到现实生活的物质膜拜,都可以看到宗教美学符号贯穿到人们生活中去。陶瓷作为人们重要的生活物资,在反应到装饰艺术中,可以看到佛教美学符号对于人们审美的情趣改观,从而洞见社会的文化思潮。笔者将结合佛教思想和社会文化背景去探讨魏晋南北朝陶瓷装饰的变化。
    • 高迪; 张明
    • 摘要: 先秦时期的典籍中就已经出现了大量有关果品的记载。果品不仅具备食用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持续提升,魏晋南北朝时期果品种植的面积持续扩大,种植技术不断成熟,种植品类日益繁多,产品初加工和深加工能力增强。果品在饥馑灾荒年代可以充当主食饱腹,可以调节味道增添层次,果树既具备观赏价值,又可以作为经济作物提供经济效益。此外,果品还可以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促进社会交往与文化交流。果品可用以彰显社会地位,可用以交际交流,可用以表达观点抒发情感,可用以下酒醒酒以避世。果品丰富的生活和社会功用使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更广泛的开发和利用,并持续发展至今。
    • 王蓉; 丁少帅
    • 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发展到自觉阶段。本文试图对魏晋南北朝书法发展的具体表现进行梳理,厘清这一时期书法的分流与融合,并探讨其流变的根本原因。
    • 何琨
    • 摘要: 魏晋南北朝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活跃时期。公元398年,北魏定都平城,在此期间,太武帝攻灭北凉,其势力扩展到西域,通往西域诸国的河西走廊逐步贯通,吸引大批中亚人涌向平城,平城成为丝路东端最重要城市,中西交通和交流登上一个新的阶段。平城地区至今遗存着大量有关丝路或者西方文明的遗迹和遗物。
    • 吕明霞
    • 摘要: 在传统纹饰中,各种纹样都具有着当时的特定含义,反映着当时的政治、文化与经济。宝相花,其"宝相"二字是佛教徒对佛像的尊称,宝相花则是圣洁、端庄、美观的理想花形,集中了莲花、牡丹、菊花的特征并经过艺术处理而成,是魏晋南北朝以来伴随佛教盛行的流行图案。作品从复杂的纹饰中提取最形象的曲线,体现宝相花最典型的花型,其余部分抽象化成多条曲线加以点缀,在变化中又具有宝相花原来的意味。
    • 缪慧妍
    • 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文房清供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其中水盂、砚滴作为代表性器物,具有数量较多、类型丰富、工艺精致、文化内涵深远等特征。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水盂、砚滴进行分类并对其时空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基本厘清其发展变化过程,并试讨论二者的关联性。同时结合文献记载与器物形制,对水盂、砚滴体现出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文化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 张宏慧
    • 摘要: 魏晋南北朝,政局动荡,灾害频发,老年人的生活受到很大影响,难有切实保障。当时的诸政权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大力倡导"孝"文化,加之民间力量的推动,使得这一时期家庭养老备受关注。世间养老行为既包括衣食供给,又涵盖悉心侍疾、精神抚慰、亲营葬事等方面。这些家庭养老方式的实施,对培植尊老敬老社会风尚、规范子女的赡养行为等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 章舜粤
    • 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母亲通晓经学并成为向子女传授学问的“母师”之现象。这是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世家为了维系自身地位,以“母师”协助其家学的传承。因此,“母师”是当时的社会关系的产物,亦是社会关系再生产的一种工具。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母师”也随之消失。因而,“母师”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权力,但很难从整体上认为她们具有相当的主体性。
    • 林源; 魏颀
    • 摘要: 魏晋南北朝是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但这一时期的佛寺园林极少有形象资料可为研究佐证。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土的《南朝双观音造像碑》碑阴清晰描绘了一处佛寺园林,提供了此时期佛寺园林的重要图像资料。通过对这一图像的分析与复原研究,可探知南北朝佛寺园林的空间格局与山、池渠、植物等组成内容的营造特征,如寺院入口的渠池-桥-莲花模式,主体建筑集中于前院,以乔木、灌木组合为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并以孤植、蕉石组合等方式创造景观焦点;寺院后部筑山植树,营造自然山林之意趣。该图像反映出佛寺园林的组成、格局和造景特征受到皇家苑囿和士人园林的影响,同时为满足佛教活动的需求又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