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历史叙述

历史叙述

历史叙述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62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21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4383篇;相关期刊387种,包括学术研究、南风窗、历史学习(高考)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三届两岸青年文学会议、第十五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外古史比较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等;历史叙述的相关文献由601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新、李道新、高华等。

历史叙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21 占比:12.40%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4383 占比:87.50%

总计:5009篇

历史叙述—发文趋势图

历史叙述

-研究学者

  • 陈新
  • 李道新
  • 高华
  • 刘传霞
  • 叶小兵
  • 王太元
  • 祝勇
  • 吴雪丽
  • 宋文坛
  • 朱君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志伟
    • 摘要: 中国历史的传统范式,毫无疑问是王朝的历史。朝代更替是历史演变的主旋律,王朝的周期控制着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变化的节奏。我们最习以为常的历史叙述方式,是用王朝来标识社会生活的时间分段,例如唐代社会生活、宋代社会生活、元代社会生活等等。甚至物质形态也可以很清楚区分出不同朝代的风格变化,例如瓷器、建筑、家具的变化,都会跟着统治者的改变而有截然不同的形式风格。这种历史叙述套路已经成为学界和大众固有的不可动摇的认知方式。
    • 郭勤中
    • 摘要: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那历史解释需要解释什么呢?
    • 田文波
    • 摘要: “各时代之文体,盖有天然界画,多读书者自能觉之。”梁启超先生的论述是对不同时代读书与做学问不同论述的精确概括,新时代,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刻,对于武术的历史叙事自然也有不同的要求,武术历史叙事的重建就成为历史的必然,而这一切就要从当下开始。“我们只有以当下的眼光看待过去,才能理解过去。历史时代中的历史学家,同时也受该时代人类状况的约束。”事实上,武术历史的研究者们也无法逃避这一历史叙述基本的法则,尽管所有的研究者都努力追求客观的叙述,努力使自己的历史叙事更接近于客观的真实,但研究者们在叙述重建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用所生活的年代的思维来对历史进行建构,研究者们总会用自己的思考来描述自己所认为的曾经的武术的客观真实。将武术摆脱传统的技术存在而界定为文化的存在,既是武术发展的客观所在,也是我们对武术整体认识的进步。由此,武术历史叙事的文化转向就有着研究者对武术认识的深入与社会发展进步下武术发展的双重影响因素。
    • 王瑛
    • 摘要: 文学现场与历史叙述常常伴随着文学观念或诗学观念的演进。讲述纷纭复杂的文学现场,最为讨巧的是艾克曼的方式,他实际上只是转述了歌德的讲述,但这种方式原创性不足,且难以复制;最为自由的是文学批评,但其因论者视野所限,难免有失公允而遭物议也最多;最为安全的方式是文学选本编撰,文学选本是直接进入历史叙述的现场讲述,但文学选本众多,要从众多选本中脱颖而出则非有超卓的诗学眼光不能实现。何光顺编选的《南方诗选》在当前众多的诗歌选本中别具一格,吸引了众多批评家和理论家关注,离不开其标举的以“南方精神”为主线的“南方诗学”的建构。该诗选不是区域诗歌或某类型诗歌的简单汇编,而是确立了现代汉语诗歌的“南方写作”“南方精神”“南方诗歌”“南方诗学”等系列诗学关键词或理论命题。广东珠三角的现代汉诗写作的真正崛起是从底层打工诗歌开始的,之后与本土的完整性写作、垃圾派写作等相呼应,逐渐形成了以广东为中心的南方诗人群落的多元景观。作为整体的南方诗人也由此在文学地理和历史场域中正式出场,并在一种关于文学现场的叙述与诗学建构中呈现其意义。
    • 程乐松
    • 摘要: 自其作为一个学术领域诞生开始,中国哲学就一直在划界:哲学在中国,抑或中国的哲学?“照着讲”的译介工作与历史叙述,抑或“接着讲”的思想探索与理论建构?划界的尝试凸显了中国哲学的三重理论困境:其一,哲学反思被预设了的“普遍性”与中国的哲学的“中国性”之间的张力;其二,在中国传统的思想世界与精神生活中抽绎出哲学性并加以申发的哲学史,与面向当下的、基于中国经验的哲学探索之间的牵扯;其三,西方哲学的汉语化与中国思想的哲学化之间的双重他者性。
    • 王国栋
    • 摘要: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历史解释是以时空观念为前提,以史料证据为支撑,以历史理解为基础,有意识地对过去提出理性而系统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叙述。”可以这样说,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下面,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对影响历史解释的因素进行简要分析。
    • 王婕颖
    • 摘要: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对于主旋律题材的开拓,《我和我的祖国》因充分彰显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与时代特征,自上映起便备受关注。在新历史主义视域下,历史跳脱出了偏重于真实和客观的圈层,电影从“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的“互文性”出发,开辟了主流话语的表意方式,实现了文学、历史、艺术的交互。文章以文本与历史的“互文性”为原点,探析主旋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如何实现历史叙述与文本阐释之间的平衡,如何通过历史的文本性书写揭示潜藏在个体命运之下的时代价值与社会意义,并对当前主旋律电影创作的新思路、新策略进行展望。
    • 王一楠
    • 摘要: 题诗与钤印是书画流通与鉴藏的常见行为,它们无疑改变着作品的原始面目,更不必说幸运存世的作品大多经过多次的磨损与修补、裁剪与装裱,使研究者不得不接受“实物不等于原物”的状况。因此,凭借种种偶然性而在时间淘洗中保留下来的图像,并不能够先天地导向一种清晰明了的历史叙述
    • 王鑫
    • 摘要: 《蒙娜丽莎》是西方绘画史上的著名作品,在西方众多的油画作品中,这件作品的知名度与普及度都很高,如今已经成为卢浮宫的镇馆之宝,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参观。然而从源头上来追溯,这件作品之所以闻名于世是因为它处在一个“历史叙述”的过程中。其中,名人效应、技法突破、过度挖掘解读,甚至恶搞都起到了一定的助力作用,最终使《蒙娜丽莎》成为广为人知的世界名画。
    • 苑博; 叶立文
    • 摘要: 自“夜泊秦淮”系列小说开始,现代南京就一直是叶兆言反复书写的对象之一。近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刻骨铭心》,不仅延续了叶兆言此前小说的创作模式,而且还从个人叙述与历史叙述两个维度展开了对于现代南京的文学书写,两种叙述模式在小说中充满张力又浑然一体。现代南京是《刻骨铭心》真正的“主人公”,小说对于动荡历史中小人物的个人叙述是现代南京城市历史的缩影。通过重复叙述和史料入文这两种叙述方法,叶兆言将“夜泊秦淮”系列中处于远景位置的现代南京转变为小说的主体,以此探索了历史叙述的新路径,同时也昭示了当代城市题材小说发展的新变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