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类进化

人类进化

人类进化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1014篇,主要集中在人类学、中国文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08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5465篇;相关期刊633种,包括环球科学、今日科苑、大自然探索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Management2010(EBM2010)(2010年工程和商业管理国际会议)、全国“普通与实验心理学”2007年学术年会、2004年重力学与固体潮学术研讨会暨祝贺许厚泽院士70寿辰研讨会等;人类进化的相关文献由904位作者贡献,包括吴秀杰、吴汝康、吴新智等。

人类进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08 占比:15.56%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5465 占比:84.38%

总计:6477篇

人类进化—发文趋势图

人类进化

-研究学者

  • 吴秀杰
  • 吴汝康
  • 吴新智
  • 张田勘
  • 马晓伟
  • 佚名
  • 刘小明
  • 刘武
  • 刘英杰
  • 奚求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01气质的模型理论从进化论的视角来看,人类的发展总是按照环境的需要发展出来新的技能。比如人类没有尖牙利齿,发展出工具,可以捕猎动物,还可以抓捕体型很大的猛犸象。人类的能力,总是会根据环境的需要培养出来新的能力。并且人类进化出来的能力会传递下去。不仅人类,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根据环境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发展出相应的能力。比如水獭学会建筑水坝捕鱼。按照生态进化理论,孩子的成长,也是需要按照环境的需要,做出相应的反应。
    • 乔延宾; 刘彩绵
    • 摘要: 人类身体活动伴随人类发展的始终,不同阶段的身体活动展现着人类不同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及价值。当代人类身体活动减少是引起肥胖、Ⅱ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重要因素,科学、合理地提升现代人类的身体活动量是促进人类健康的突破口,也是当代人类获得幸福生活的基础保证。该文从进化的视角对人类身体活动进行分析,采用文献资料、对比分析、逻辑分析及思辨的方法,分析人类身体活动的演进历程及重要价值。
    • 摘要: 人工智能的后人类图景一、赛博格社会:人与技术融合或超人类主义。随着机器与人的深度结合,关于机器辅助作用的讨论逐渐退场,取而代之的是人的边界和主体性问题成为赛博格研究主题。“赛博格”被用来描述未来人类的基本生存状态,指人与技术的高度融合,“一个将自然与人为合成一个体系的、自我规范的生物体”。人与技术的融合,意味着传统人文主义定义的人类物种边界变得模糊,人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人或生物人,而成了格雷所说的“后人类”。二、技术奇点社会:技术替代人类或人类落幕。库兹韦尔在《奇点临近》一书中认为随着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在某一时刻将大大超越人类智能,成为人类进化和思想的继承者。人类历史中的奇点标识着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即技术在短时间内取得巨大进步甚至超出人类的理解能力,人的生存境况随之发生根本性变革。
    • 高歌
    • 摘要: 对火的控制和利用是人类的一件大事。利用火的功能,人类发明了火柴、火车、火轮、火药,以及火箭和飞船,借此脱离地球,进入了太空。可以说,火是人类进化、发展和文明道路上的发动机与助推器。但是火总是桀骜不驯,它如同一柄双刃剑,既造福人类也危害人类。它每发威一次,人类就要经历一次火中取栗,甚至玩火自焚。由此造成的结果,人类把它称之为“火灾”。为增加全民的消防安全意识,我国从1992年起把每年的11月9日定为全国消防日。
    • 摘要: 在捕食其他动物方面,黑猩猩远比不上人类,因为动物肉在人类日常食物中所占比例远超黑猩猩。根据在古代考古遗址发现的屠宰痕迹,许多科学家很早就指出,约200万年前,人类祖先变得更加“嗜血”。肉类所含的高热量,使人类早期祖先——直立人进化出更强壮的身体和更大的大脑。但近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一项新研究指出,上述假设背后的证据在统计学上是存在缺陷的,因为研究人员将大部分时间和注意力集中在后来发现的遗址上,这种不均衡的“取样工作”,使其不可能真正了解肉类在人类进化中扮演了多大的角色。
    • 吴秀杰
    • 摘要: 近日,国际专业期刊《人类进化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秀杰研究员、邢松研究员和刘武研究员与国外合作者对中更新世晚期许家窑人头骨化石的最新研究成果。利用CT技术和镜像原理,研究人员首次复原出许家窑人较为完整的头盖骨,为观测许家窑人整体的形态特征提供了重要标本材料。
    • 摘要: 迄今最完整的人类基因组测序结果公布人类的基因组常被比作一本书写生命的“天书”。这本由A、T、C、G四种“字母”写成的“天书”,“字数”多达60亿个,分布在23对染色体中,无穷的组合蕴含着人类进化、生老病死的无数奥秘。近日,一个名为“端粒到端粒”(T2T)联盟的国际科研团队宣布完成了最新的人类参考基因组(被命名为T2T-CHM13),包括所有22条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的组装。
    • 陈蓉; 李淑艳
    • 摘要: 2022年10月3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瑞典科学家斯万特·帕博(Svante P bo),以表彰其在已灭绝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方面的发现。帕博从很小开始以及在乌普萨拉大学(Uppsala University)学习期间就对埃及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研究生期间额外参加了一项从木乃伊中分离DNA的项目。1986年帕博在乌普萨拉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在苏黎世大学(University of Zürich,Switzerland)Walter Schaffner实验室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USA)Allan Wilson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在研究古代DNA方面,帕博完成了几乎不可能的任务——对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的基因组进行测序;他还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古人类即丹尼索瓦人(Denisovan)。虽然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已经灭绝,但是他们与当代智人基因交流后保留的基因序列对当今人类具有重要生理意义。帕博的开创性研究创立了一门全新的学科——古基因组学(paleogenomics),通过对已灭绝人类和现存人类的基因差异的研究从而探索人类进化
    • 陈至鑫(编译); 曾武威(编译); 章静波(审校)
    • 摘要: 北京时间2022年10月3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瑞典科学家Svante P??bo(斯万特·帕博),以表彰他在已灭绝的古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方面的研究与发现。人类(humanity)从未停止过对自身起源的迷茫、追寻和探索。我们从何而来?我们与之前的古人类有何关联?又是什么造就了我们不同于古人类?这些答案似乎遗留在远古的时空中,遥不可及。
    • 张佳; 周翠兰; 肖莉; 庹勤慧; 彭翠英; 郭紫芬; 廖端芳; 李凯
    • 摘要: 古尼安德特人部分线粒体DNA测序成功,一定程度上终结了早期人类有关走出非洲与多中心起源的争论。但由于缺乏尼安德特人的染色体基因组序列,其线粒体DNA在古人类学领域的重要价值受到了限制。本研究引入核化线粒体组学分析法将线粒体DNA视为转基因和将人设定为转基因人。采用已有尼安德特人的线粒体DNA比对现代智人的基因组DNA,得到40段同源性较高片段。其中5个片段与尼安德特人的同源性高于现代智人线粒体DNA且含有尼安德特人特有的单倍体序列。当将数据库中不同尼安德特人个体的线粒体DNA序列作为一个整体与现代智人线粒体DNA作为另一个整体比对时,高于98%的基因相似度不但说明已有尼安德特人线粒体序列是分析尼安德特人的有用数据,同时也说明尼安德特人与现代智人在进化上的近亲关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