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进化论

进化论

进化论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3114篇,主要集中在普通生物学、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76篇、会议论文38篇、专利文献1896篇;相关期刊1583种,包括江汉论坛、齐鲁学刊、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第十届全国青年植保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2014年度华北地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学术论坛、2013第二届全国天麻会议等;进化论的相关文献由2843位作者贡献,包括方舟子、杨文昌、董四代等。

进化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76 占比:61.40%

会议论文>

论文:38 占比:0.76%

专利文献>

论文:1896 占比:37.84%

总计:5010篇

进化论—发文趋势图

进化论

-研究学者

  • 方舟子
  • 杨文昌
  • 董四代
  • 赵敦华
  • 张增一
  • 陈绍西
  • 孙关龙
  • 金新政
  • 佚名
  • 陈卫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杨志远
    • 摘要: 谈中国近代史学的演变,总绕不开梁启超,尤其是他的《新史学》,对传统史学所带来的震荡效应,至今余波荡漾。吾国史学在经历近代百年的变化,此一吸收与反思的过程中,究竟所谓“新史学”的观念带给中国近现代史学何种面貌?又产生了何种影响?这是值得吾侪深思的大哉问!梁启超及近代史学的前辈们,无论直接或间接引进欧美、日本的近代史学方法与观念,其目的均在借异域之学改造旧史,以达其所谓之“新”。然而,在新、旧二分法下,往往是以西方史律衡绳吾国旧史,如此关照下,旧史仿佛“镜中之妖”,史家本人于镜中观看到的,是支离破碎的旧史,绝非传统史学的原貌。梁启超的学术思想素以多变著称,其史学的变化深受时代环境及知识来源的影响。本文非全面性检视梁启超史学的研究,反聚焦在其“新史学”倡议下所产生的诸多问题,如采进化主义观点对传统史学的批判、对史学定义的游移与多变性以及向传统史学的复归等议题。梁启超史学的诸议题,提供我们对现代中国史学的多元想象。
    • 摘要: 01气质的模型理论从进化论的视角来看,人类的发展总是按照环境的需要发展出来新的技能。比如人类没有尖牙利齿,发展出工具,可以捕猎动物,还可以抓捕体型很大的猛犸象。人类的能力,总是会根据环境的需要培养出来新的能力。并且人类进化出来的能力会传递下去。不仅人类,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根据环境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发展出相应的能力。比如水獭学会建筑水坝捕鱼。按照生态进化理论,孩子的成长,也是需要按照环境的需要,做出相应的反应。
    • 张青兰
    • 摘要: 黔江地处武陵山腹地,大峡谷穿城而过,阿蓬江在此倒流。独特的峡谷地貌造就了黔江与众不同的城市气质,但黔江的发展视野却在峡谷之外。置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历史新方位,“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人突破思想和地域的双重峡谷,将这座峡谷之城打造成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
    • 摘要: 饱尝近亲结婚恶果的达尔文1862年,达尔文在《兰花的传粉》一书结束语中说:“未必是夸大其词地说,大自然断然告诉我们,她厌恶永恒的自花传粉。”达尔文的这一结论,对园艺学的发展产生了突破性影响,为培育更好的花卉、水果、蔬菜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达尔文表弟高尔顿(S Galton)更是把达尔文的进化论直接用于人类。
    • 张晖
    • 摘要: 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的小说《不祥的蛋》包含了20世纪20年代苏联历史、政治与科技话语的多层重叠。本文试图以小说所涉及的生物学背景出发,聚焦文本中所涉及的科技图景与科学话语,讨论它们与俄国科学史上相关领域学术沿革和知识传播之间的联系,并由此辨析科幻事件背后所触及的现实期望与焦虑。具体地说,《不祥的蛋》中科幻图像的谱系可回溯至俄国知识界关于进化论与系统发生论中重要概念由来已久的两大论争,这两种论争在20世纪早期随着基因理论等新知识的崛起产生了新的动向。第一个争论面向的是进化论中的“天择”,辩论的焦点是达尔文所代表的“自然选择”与拉马克所代表的“获得性遗传”之间的矛盾。第二个争论面向的是达尔文主义所强调的“物竞”,其议题为:进化的普遍导向是有机体间的竞争和掠夺,还是合作和互惠?《不祥的蛋》中的科幻场景反映了这两个议题在20世纪20年代社会背景下的新生命和多重外延:它们一方面映现出基因理论、优生学等科学新领域的诞生与传播.另一方面也传达了十月革命后苏联社会与文化生活中的焦点问题与诉求。
    • 张林; 周心雨
    • 摘要: 比较音乐学的基本理念奠定了中国民族音乐学学科发展的基础。至今,比较音乐学由最初的学科属性逐渐转化为一种研究方法,并成功实现了在地化。其音乐比较的方式促进了从乐律、音阶到全方位音乐形态研究的发展。“进化论”思潮使音乐研究从逆向考证走向顺向变迁,并产生了历史与当下双向接通的研究观念。“传播学派”思潮使研究视域逐渐扩大,由色彩区研究走向跨界研究,进而将路文化研究提升到方法论层面,不仅关注音乐形态的传播与变迁,还关注乐人的文化身份建构。可以说,该学科是在对“进化论”“传播学派”的不断反思中逐渐成熟,不仅将国外的研究观念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还在对“欧洲音乐中心论”“汉族音乐中心论”的反思中促进了世界民族音乐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专业的建设。
    • 江泽华; 林林
    • 摘要: 该文以兼容并蓄的土家族吊脚楼为研究对象,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相关理论,采用进化论的方法对吊脚楼的起源、流变进行梳理。着重研究人类为了适应环境进而引发吊脚楼“变”的深层动因,探讨造成其发展、变化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经济技术环境等影响因素在不同时期对吊脚楼变迁的不同作用程度。在深入探析吊脚楼发展过程的基础上,试图引发吊脚楼如何去适应当今环境的思考。
    • 英肖恩·塞耶斯; 姜昊良(译); 曲红梅(译)
    • 摘要: 马克思将历史看作是不断进步的发展过程。这种解释常常招致批评,在批评者看来,马克思和黑格尔一样,把历史描绘成单一的目的论过程,因为马克思认为历史进程将最终达至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一批评是合理的吗?如果马克思的哲学中存在目的论观念,那么这种观念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马克思本人对此语焉不详。我们通过对阿尔都塞历史无主体观点的批判性讨论发现,马克思主义最好被看成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目的论,它描绘了人类主体的历史性突现。通过将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与达尔文的进化论进行比较,我们也可以得出上述结论。
    • 冉魏华
    • 摘要: 胡适《读楚辞》一文长期被视为“屈原否定论”的代表文章,但该文事实上只是怀疑屈原存在。胡适旨在倡导文学的进化论与科学的史学观,以新文学的眼光重新审视楚辞。由于表达不准确,胡适易被误解为否定论者,其论证较为粗疏,部分地方只有结论没有论证。胡适虽意识到屈原名下的二十五篇作品非真实的屈原一人作,却未意识到《离骚》篇也非真实的屈原一人作。但该文率先号召建设新楚辞学,得到了陆侃如、谢无量、梁启超、游国恩等人的回应与认可。胡适提出的“二十五篇作品非真实的屈原一人作”这个大原则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同,可谓明确号召建设新楚辞学的第一人。
    • 郭建崴; 陶格通其木格
    • 摘要: 前文提到,克劳修斯(Rudolf Julius Emanuel Clausius,1822-1888)于1850年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热不可能从低温物体流向高温物体而不产生任何其他的影响,突出了热传导的不可逆性。在此基础上,他率先发现了当时的同业学者期望找到的以建立一个普适的判据来判断自发过程进行方向的物理量,即后来定名为熵的状态参量。在1865年发表的《力学的热理论的主要方程之便于应用的形式》论文中,他把这一新的状态参量正式定名为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