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
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

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南京
  • 出版时间: 2016-12-08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会议文集: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学科是大学的细胞,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是大学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主题,是促进内涵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动力。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大学受扩张冲动影响,存在盲目增列学科点、重布点轻建设的现象,学科因人而设,或由于合并使相同学科并存的情况也不同程度存在。要认清高校学科发展逻辑,避免学科建设方向迷失。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和推动社会创新驱动发展水平。要打破传统学科思维,把调整优化学科和人才培养结构作为高校改革的紧迫重要任务。健全学科退出机制和学位授权点的动态调整机制,提高高校办学自主权。
  • 摘要: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是我省社科系统成立较早的学会之一。省高等教育学会是全省社科类学会中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社团,也是省社科联的重要成员,要在自身建设上为全省学会建设作出表率,特别是在学会内部管理、学术研究交流机制、决策咨询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和人才队伍培养机制等方面,为全省社科类学会的规范和发展作出示范,提供借鉴,推动学会由学术型向智库型转型,是新形势下学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也是学会发挥社会智库作用的主要途径。省高等教育学会要充分发挥专家人才广泛、会员网络健全、学术资源丰富,与党委政府联系密切等优势,按照新型智库建设要求,不断完善决策咨询和社会服务,努力把学会打造成我省智库型学会的标杆。
  • 摘要:江苏省目前仅有四所高校能位列THE,QS或ARWU至少一个排行榜中的前500名,南京大学可以看作是“准世界一流大学”,有成为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较大潜力,而其他三所大学则被视为省内的高水平大学,有逐渐发展成为“准世界一流大学”的可能。然而这些大学与美英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还是非常巨大的,因此,江苏培育世界一流大学也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艰巨过程。建议设立多种形式的“双一流”建设专项资金,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坚实保障;在省政府中成立“双一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双一流”建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同时制定和实施国际化专项战略,进一步推动省内大学的国际化建设。
  • 摘要:我国高职(专科)教育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已占据半壁江山,专科高职院校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载体,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在当前国家推进普通本科院校转型举办高职本科的政策背景下,专科高职院校群体对自身生存发展空间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担忧,部分示范性院校试图升格本科,定位"攀高",导致院校生态位游离不定.专科高职院校必须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度和历史责任出发,理性研判自身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中的地位角色和条件优势,对学校生态位加以矫正和回归.应优化专科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强化其职业教育类型本色,夯实其职业教育质量。专科高职院校必须超越升本情结,安心办好专科职业教育,在国家政策框架内寻求特色和生态发展,在高等教育系统内和职业教育类型上发挥出不可替代的功能。要科学定位专科阶段职业教育目标与质量标准,形成相对异质特性,同时加强与应用型本科衔接融通、联袂合作,共同为区域产业提供相互衔接的教育支撑和人才支撑。
  •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科建设中,要明确将提升高校履行教学、科研、服务等职能的质量和水平作为衡量学科建设成效的核心标准。学科专业队伍的“一体化”,对学科专业带头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既关注学科建设,又要关注专业发展。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学科带头人全面负责学科和直接相关专业的建设,学科的骨干成员作为相关专业的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成员。由于学科方向与专业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学科的平台、基地、项目、成果、队伍等能够更为快捷地与专业建设结合起来。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其对应用研究、服务社会和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适当地使自己成为促进这三方面不断发展的强有力“工具”,并在此过程中寻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意义和方向。
  • 摘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中央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教育部提出了“双一流”学科专业建设目标,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机会,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压力与挑战。建议创新办学体制,探索多元化的办学模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对接职业岗位的课程体系建设,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教学,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同时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 摘要:研究型大学将如何应对知识社会的来临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面对知识生产模式变迁的挑战,研究型大学应该紧随时代潮流调整与时代发展脉搏不相适应的内容、在制度上不断创新,以期最终重塑其引领时代发展的历史使命。研究型大学应发挥基础研究之优势,整合科学与社会服务,优化社会资源引领大学发展。随着情境化的加深和知识生产模式2的普及,研究型大学中知识生产的学科模式的失效可能无法避免,从分科大学制度向跨学科大学制度转变必然成为研究型大学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改革之路。跨学科培养精英、强调应用性对大学发展而言也将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有望成为研究型大学精英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的必由之路。
  • 摘要:大学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社会的需要,只有不断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并与社会共进步,大学才能发展。我国正处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黄金时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需要高校培养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和培育更多的高技术创新成果,高校要抓住这一难得机遇,总结国外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发展的经验教训,顺应世界高校发展潮流,遵循学科发展规律,抓住推动发展的关键环节,统筹传统优势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统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统筹制度的延续与创新、统筹国内与国际的交流合作,大力加强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学术评价和人才竞争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的制度环境,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潜心发展自己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引领相关学科领域的国际学术前沿和科技巅峰,以此才能成为世人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 摘要:针对大学学科制度表现出的若干缺陷,理想化的目标是建立一种适应于现代大学发展的新型学科制度,一种能够培养出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学科制度。根据进化论的思想,扬弃传统大学学科制度,建立符合现代大学制度要求的学科制度应该是大学学科制度改革与创新的题中之意。
  • 摘要:行业特色大学是具有显著行业背景、学科分布相对集中、专才型人才培养理念的大学。行业特色大学的品牌专业处在学科体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交叉点,更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对工程力学专业建设策略的解构表明,目标上专业与学科的发展方向越统一,内涵互适性越强,资源共生共享的重合度越高,学科评估与专业建设评价一致性越好,越能相辅相长,协调发展。学科专业建设应对接国家战略和行业人才需求,借助学科发展的辐射范围的影响力,寻求适宜的切入点开展校企合作,将校外资源引入工程实践教育,实施产学研联合培养。还应构建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一体化的考核评价机制,促进大学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协同发展。
  • 摘要:大学学科建设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学科定位,学科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基地和学科管理等方面的建设,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其建设成效很难立即体现,但由于开放大学学科建设的主要动力或目的是为了获得承认和尊重,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需要能够在一定时间内达到相应的建设水平。开放大学要在深入分析学校办学情况的基础上,分析未来学校的具体学科在哪些重要研究领域可以发挥作用,以此作为学科研究的方向。学校要从整体资源配置上给予具体支持,整合学科力量加强学科建设。开放大学要在重点和优先建设的学科加大力度引进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在优势和特色学科着力培养具有科研潜力的教师成为学科带头人,以学科带头人为品牌,提高学科声誉,进而提高学校整体的声誉。要充分要利用学科科研平台和基地建设,在不同学科之间构建起立交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联通共享,在培养人才时突破学科和专业的限制,为学生主动、全面、持续发展提供可能。
  •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学是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建制的,仍被怀疑作为学科的合法性.为应对高等教育学学科被解体的危险,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必须要实现"再学科化.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按经典学科成熟标准判断“高等教育学”是否成熟。要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所必需的国内环境,并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多多参与国际高等教育研究学术领域的竞争与合作,吸收国外高等教育理论和经验,增强国际对我国高等教育学的了解和认可,促进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在国际上的飞跃,逐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学科体系。高等教育学学术共同体要勇敢正视短时期内的不成熟,带有服务、引领、促进和历史的责任意识,相信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可以将高等教育学建成一级学科。高等教育学学科人员在自由的吸纳其他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时,坚持以“为我所用”的思想,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资源,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达到对事物的整体深刻认识,从而推进高等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要重构高等教育学为一级学科,不仅要完善内在建制和外在建制,还须在外在建制中通过政府学科管理部门赋予和认可学科的合法性,谋求进入学科目录。
  • 摘要: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跨界与融合成为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更好地实现各学科知识的整合、融合和跨学科团队的协同、合作却是一个挑战,建立支持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适宜环境尤显迫切.高校必须打破本科教育原有的院系、专业壁垒,改革现有的学科专业架构体系,将传统专业教育“从一而终”的刚性培养模式变革为更加灵活的菜单式、可定制的自主学习模式。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并由此带动教学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全方位的本科教学体系重构。同时,采取多样化的培养手段,给予本科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从而具备更强的社会竞争力,最终实现其个性化的发展。南京大学在跨学科教学改革中提出“三三制”模式,涉及到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评价、教学激励等方面的探索,实施了适合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创新。同时,应建立相对灵活的评价与激励机制,有助于推倒跨学科合作的“学科围墙”。总之,要使跨学科人才培养真正落到实处,高校必须着力解决如何在跨学科的科研和教学的整合设计中进行内部管理体制和体系上的改革和创新,通过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不相适应的校内管理体制机制,建立有效的组织和制度保障,为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 摘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互相支撑、相互融合的整体.创新创业教育是导向,专业教育是基础,没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机制,培养创新型人才很难落到实处,因此,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机制是亟待解决的课题.建议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利用专业实践教学资源,搭建大学生以专业实践为基础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制定以鼓励为主的考核制度,激发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通过企业参与和行业支持,校企合作共建校内、校外专业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仿真模拟企业创新创业情境,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仟兼职封师,指导学牛的专业实践教学和创新大赛等。
  • 摘要:从1985年"合作教育"开始,我国不少职业学校对"工学结合"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特别是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走产学结合、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道路","工学结合"之路已然深入各职业院校,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目前我国职教界对"工学结合"中学生管理研究得很少,是学校学生管理中的短板.学生管理是"工学结合"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新课题,它决定着学生质量的好坏,决定着"工学结合"能否持久健康深入地发展.
  • 摘要:为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体现终身教育理念,解决目前高职教育专业层次的"断崖"式教育,在国家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政策激励下,各省市纷纷开展了高职专科与应用本科衔接教育项目试点工作本文探讨技术领域的专业衔接教育问题,以期为我省高职专业升格教育提供借鉴.首先进行理论研究,对国内外职业教育体系分级理论、实践研究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学习,明确研究理念、思路和方法根据。其次进行职业分析,这必须由院校职业专家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全方位进行职业岗位调研,选取调研路径包括劳务市场和人才市场供求调研。行业中具有影响力的企业本门、岗位、各级人员调研,国家(国际)职业资格标准调研。再次,研究职业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解构拟升格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差别层次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借鉴国家(国际)职业资格标准,形成职业标准。根据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建构专、本科专业的分级标准。研究3,4级(分别对应专科、本科的层次)职业教育分级标准,分别从对应行业企业、人才培养目标、标志性教育任务制定课程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
  • 摘要:面对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高等教育结构优化调整,以及学校内涵建设内在驱动,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积极响应国务院关于"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借鉴欧洲发达国家应用科技大学的成功经验,探索新建本科向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二次转型".专业结构与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有着直接联系,影响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程度.应用技术专业结构的建立是整个应用技术高校转型系统工程中重要环节,学校主体作用得以充分施展需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企业的支撑作用。政府部门应在扩大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办学自主权,建立学校主体,政府指导,行业企业参与的地方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联合体系,形成制度化的战略合作。通过立法和制定激励政策等方式增强企业的责任意识,引导企业从校企合作的“乙方”变为“甲方”,主动参与到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规格制定、过程实施、质量评价等人才培养全过程,营造全社会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
  • 摘要:特色专业建设与普通专业建设的本质区别就是要在专业建设中,要将其独特性充分地发挥出来.高校进行特色专业建设,就是需要将专业特性和专业教学风格体现出来,以通过发挥其专业优越性而提高其学科引领作用,并且在该专业的人才教育上,按照办学思想展开专业教学.特别是地方高校,在专业建设上,要以市场为导向,能够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人才,要在专业建设中设定建设目标,做好专业建设规划工作,以使得特色专业持续而稳定地发展。在学科的设置上围绕着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而展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还要相应地对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教师队伍以及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应针对学科教学的具体情况做到宣传到位,以提高特色专业的社会认知度,就会使得这些质量好的专业被公众所知道、认可。
  • 摘要:加大重点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在需求,我校以江苏省示范性高校重点建设专业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为核心,促进和带动了康复工程技术、中医康复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健身与健康促进方向)等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保持并加强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品牌特色优势,突显了康复工程技术、中医康复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健身与健康促进方向)等专业建设的特点,增强了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了专业群内各专业的竞争力。今后专业群建设重点及努力方向有:不断完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校院合作培养康复技术人才的“双赢”机制,赋予“三结合、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新的内涵;进一步完善学校主导的国家级“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确保实训基地的有序运行与高效共享;加大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建设力度,尽快实现高效率和高质量的资源积累和资源共享。
  • 摘要:高职教育要主动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努力提高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吻合度。作为高职院校,要在分析地方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状况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自身条件,有针对性和有选择性地设置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凝练专业特色,打造专业品牌,逐渐实现各个专业均衡发展,增强高职教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学校与地方共同发展的双赢。建议充分发挥中华职业教育社、高等教育学会等教育中介组织和相关行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根据行业的骨干企业和重点学校的现状与需求,组织行业开放相关专业教学标准,推进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工作,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推进产教融合,完善校企互利共赢合作机制,从政策层面激发社会办学热情。
  • 摘要:高校作为我国音乐人才培养和音乐生活的中心,是传播、传承、复兴中华传统音乐的核心阵地,担负着传播、传承、复兴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使命.高校音乐教育应立足于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高校音乐教育在新的起点上改革发展.建议整合吴地音乐资源,促进教材建设与课程改革,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因地制宜,用更为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加强高校音乐学科建设的传统文化内涵研究,不断完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
  • 摘要:目前设置英(外)语专业的高校大致有四类:外国语院校、师范类院校、综合性大学和部分理工类院校。要下决心解决英语专业的“落后过剩产能”问题,进行一场“供给侧”改革。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高校应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对现有的高校英语专业进行重新规划布局,把英语教学资源配置到本校大学英语公共课教育上来,大学英语教学因此师资充裕,从而可以推行“小班化”教学模式。英语专业的教育应真正发挥出自身的专业特长,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而不是舍本逐末地去提倡培养创新能力和复合型人才,没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是一句空话,更不必奢谈什么复合型人才了。还要建立科学简练有效的质量管控和考核评估体系,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 摘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内在逻辑起点是响应国家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的需要.相较于大多数国内高校所构建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工程教育认证也强调持续改进和全员参与。工程教育认证质量监控重心的这一转变对行业学院教学质量监控有着启引作用,行业学院的教学质量监控可以从全程监控与重点监控两个层面进行。课程体系应由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相适应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符合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等四个部分组成。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专业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积极派送教师到企业锻炼,同时鼓励教师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充分发挥企业教师在工程实践教育中的优势。行业学院的教学质量监控虽在其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实践中,行业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的难点是持续改进方面,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如何做到持续改进,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实践。
  • 摘要:教材质量是课程质量的重要保障.教材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知识构建、能力培养,关系到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成败.在高职教育职业指导教材改革和建设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一个共识,那就是高职教材应突出“高职”特色,既要有高等理论又要有职业能力。职教教材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重点放在支持学生进行探索、解决问题上,教材实际上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材。要从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着眼,从人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出发,把培养职业能力作为主线,并贯穿始终。通过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使理论知识体系与职业的实践技能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理实一体化。职业指导课程在一、二、三年级的持续教学,就要考虑教材的整体性,既要防止脱节,又要避免重复。
  • 摘要: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在江苏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筚路蓝缕、风起云涌之肇始,于1985年5月29日应运而生,主管部门为江苏省教育厅,同时接受江苏省民政厅的监督和管理.高教学会作为学术性社团组织,顺应高等教育时代发展要求、上下求索、积极作为,积累了丰富经验与宝贵财富。应深化学术研究,进一步搭建科研交流平台;拓展学会新职能,充分发挥第三方作用;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总会及各会员单位和分支机构规范化管理。要进一步加强学会秘书处的建设,充实力量,提高素质,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
  •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基于特定国情的历史性选择,对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重点建设政策以"重中之重"建设为开端,在三十余年间先后经历了国家重点学科建设、"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并形成了当前的"双一流建设"方针.重点建设政策在变迁中保持了其延续性,形成了自身特征,但不同时期的重点建设政策又各有侧重,既取得了丰硕成果,也暴露出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虽历经多次变迁,但始终坚持高等教育建设以服务国家发展为首要目的,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理念,采取“理想导向型”的项目模式,重资源投入轻制度建设,以重点大学建设和重点学科建设为主线。重点建设政策务必在保障教育财政投入的基础上更加关注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通过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高校“松绑”,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 摘要:2015年,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任务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加强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澳大利亚对跨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进行评价,其特点包括:评价主体为第三方中介组织;学生作为核心利益相关者,关注其学习结果,尽最大努力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为弱势群体提供公平和正义的环境,帮助他们战胜不利于学术成功的背景;为高等教育提供者建立风险档案,实施风险监测;评价过程透明和科学;强调证据文化;质量评价不与资源分配挂钩,着重于找出问题和提供改进方案,促进机构和项目点质量的提高。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质量进行评价,应发展我国的第三方中介组织,不仅需要政府在教育领域中的主动退出,而且还要求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维护教育中介组织的独立地位,通过授权和委托使教育中介组织享有一定的管理权力,财政上的支持和提供应有的救济途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的就业率、学位论文、毕业设计、报告等成果,忽视对学生就业质量、职业资格证书和融入社会等的评价。
  • 摘要: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文件明确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四大目标".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四大目标评价体系完善程度存在不一致,科学研究评价体系相对比较完善,社会服务相对收益大,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资源配置比重较大.高等教育供给结构不合理,培养模式比较雷同和固化,高等教育客体需求出现分流,高等教育供给主体受制于路径依赖和经济发展,供给主体区域分布不合理,导致了高等教育失衡发展.在尊重高等教育主体自主演变同时,加强政策引导,通过政策引导优化高等教育现有供给结构,通过高等教育供给结构优化来反馈高等教育主体内生发展性和自我调节性,从而削弱“马太效应”和“集聚效应”,带动了较弱的高等教育主体以及相对弱后的经济、社会文化区域的发展。通过提升现有格局普通高校办学层次,提升以职业化为主的普通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来促进供给结构的多元化。通过建立体现高等学校职能评价体系以及层次职称评价体系,满足不同层次教师需求,在薪资报酬、福利待遇、社会发展上给予同等对待,完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
  • 摘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只有转型升级,才能适应社会对基础教育师资专业化的要求,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转型升级是师专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次历史性机遇,它将使师专获得事业发展的新契机、新的空间、新的增长点。作为师范专科学校代表的连云港师专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学校整合各种力量,积极为转型升级创造各种条件。在这决定命运的转型期只有制定正确、有效的发展战略才能实现转型升级,这既需要学校自身实际出发,找准办学定位,彰显学校发展的“特色点”,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不能闭门造车,要总结省内同一水平学校转型的经验,找到自身发展的致命点,走内涵发展之路,实现转型升级办学,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
  • 摘要:地方本科院校要能顺利地完成向应用型本科的转型,最主要的就是要弄清“应用型本科的本质属性是什么”“转型的关键是什么”及“关键问题如何解决”等问题。实践性作为应用型本科的本质属性之一,体现为:专业设置,要与地方产业结构及调整方向相符;课程改革,要针对生产技术升级换代和行业发展的动向;教学研究要着眼于行业实践的现状和创新发展的需求;实习实训,要增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加强校企合作,让通过多元化途径进入的企业,积极参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标准、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实训实习、科研服务等诸方面的业务和过程。
  • 摘要:根据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建设一流高职院校将是江苏"十三五"职教发展的一条重要思路.当前形势下,江苏启动"高等职业教育卓越学校建设计划",引领一批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水平高的优势、特色型高职院校,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一流高职强校的目标迈进,无疑意义深远.建议强化专业集群发展战略,全面推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与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在完善支撑高水平高职院校发展的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校企协同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多元主体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等方面成为我国高职体制机制改革的典范。加强国际化建设,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在发展高职教育方面的先进理念、标准、和行之有效的举措,加快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水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切实提高江苏高职教育实力。
  •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信息网络化和研究商业化的发展,知识生产模式开始了进一步的转型.知识生产是大学和学科发展的重要起点,要找准学科建设的定位,依托学科建设的主体,加强内外要素协同推进。坚持多种措施并举,扎实推进学科建设应注重创新发展,加强制度建设和国际合作。建议江苏省政府从扶持特色学科发展和行业高校转型角度加大对相关高校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此外,江苏应着眼于现实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把学科建设和“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有机结合,使学科建设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 摘要:学科发展和知识生产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共扼关系。高等教育的应用性及其产业化发展,打破了传统学科模式下由学科专家团体控制的科学研究活动,科学研究的控制权由学科专家团体转向产业集团,即科学研究什么、怎么研究、成果如何评价不再是学科专家所能决定的,而是由产业集团所主导。后现代知识形态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知识生产过程的情景化、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向、知识供求模态的转型和知识主体参与的多元化特征下,跨学科研究要突破知识发展的瓶颈,在学科的“外围”走出一条动态、开放、协同的跨学科之路。沽丁曾提出,以专业化和混合构成的学科发展是任何科学实践的典型,知识生产从来不会孤立地产生,它总会涉及其他学科的要素。政府应当加大大学的政策投入,改革资源配置的模式。要打破教师单一学科组织所有制的身份,允许教师在全校范围内自由流动、在不同学科组织内兼任实职,鼓励教师在学院和跨学科组织工作。
  •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突出专业建设的中心地位,坚持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原则是提高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必由路径。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社科类专业培养高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必须坚持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原则,以人才培养目标调节科研方向,以学术成果传播提升专业建设内涵;同时办学主体要精心建设新型师资队伍,使其能够胜任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工作。构筑学科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并使之高效运作,必须加强教学管理体制与机制建设,以充分发挥教学管理的决策力、执行力、监控力,从而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
  • 摘要:江苏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一样,都面临着加强内涵建设、提高质量水平的问题,民办高校科学研究与学科专业建设是发展改革的基石,也是内涵建设的重点,成为影响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这些问题,大多数民办高校都有清醒的认识,积极行动,谋划对策,在学科专业和人才队伍建设上不断探索新路,着力提升民办高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拓展学科建设,改造传统专业,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是民办高校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必须确立与地方经济结合、服务行业企业发展的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科研组织管理、人事分配制度、教师绩效考评、科研平台构建、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充分调动和发挥现有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有效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紧紧抓住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三个关键环节,加速人才培养、成长和学术团队的壮大,注重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关系,加大科研统筹管理力度,提升综合效益。
  • 摘要:协同教学是由一组教师共同工作,计划、指导、评估同一群体的学习行为。地方应用型大学协同教学机制的建立,就是要通过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做到资源共享、相互渗透、合作共赢。应用型大学协同教学机制的建立,要加强不同课任教师之间的协同;协调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使科研更好地促进教学。应建立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协同保障机制,实现优势资源共享,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通过产教融合和校企深度合作,变革人才培养模式;依托骨干企业,构建层次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 摘要:随着《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司[2015]2号)精神的贯彻落实,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通过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五大层面开展常态化的"自我诊改",全面检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工作的成效,从而形成质量预警与改进的螺旋上升,持续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在这五大层面质量保证循环(即PDCA循环)系统的建设之中,针对学生发展诊断与改进指标体系的设计与研究,对切实贯彻"诊改"工作指导思想,引导高职院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加强学生发展质量重要指标的督查和监测,提高学生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建议合理设置各个评价主体诊评模块的评分权重,充分发挥诊断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采用信息化的测评手段和方法,使学生个体、群体的诊改结果得到客观真实的应用。
  • 摘要:快速发展的邮轮旅游市场也不断刺激着人才需求,对国际邮轮乘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必要。建议高校通过校企协同创新,构建“四互”式产教融合机制,修订完善“国际邮轮乘务教育与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和挪威船级社质量认证体系,规范实践教学、岗前培训、知识更新、资格认证、技能考试以及企业顶岗、技术服务等教学与实践活动。引进国家旅游局“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创建“邮轮旅游技能大师工作站”,为行业开展技术研发、技能传承、人才培养及产学合作等提供重要支撑。借助基地资源,通过与国(境)外企业、院校开展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性邮轮会议,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合作研究、职业培训等互访工作,搭建国(境)外深入合作平台;建设国内“邮轮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继续开展全国邮轮师资定向培养,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 摘要:建设高水平新型大学要紧密对接产业和行业需求设置应用性本科专业,形成与产业集群、办学定位、学科基础、专业体系相匹配的应用本科专业集群.专业集群已经成为转型发展视阈下新建本科院校加强专业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应建立专业集群内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以专业集群协作组织为重点的校企合作机制。在组织架构上,校、二级学院分别成立各专业集群建设与管理委员会;建立多级责任制,实行分层次管理,明确校长、教学副校长、发展规划处、教务处、二级学院、系或教研室主任在专业集群建设中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加强制度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制订专业集群建设与管理委员会章程、工作条例等。
  • 摘要:在我国工程教育积极筹备加入《华盛顿协议》的过程中,由于《悉尼协议》缔约方所认证的三年制技术教育专业,与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制、人才培养目标基本一致,因而也引起了高职院校的关注.在我国已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会员的背景下,高职教育界迎来了是否需要加入《悉尼协议》,以及如何推进技术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等问题.建立技术教育认证协会。对职业院校,制定通过认证的专业进行倾斜的相关政策,引导职业院校积极寻求通过专业认证。鉴于我国职业教育规模庞大,也可以在工程师学会的支持下,成立专门的技术教育专业认证组织。高职院校通过研究和参考《悉尼协议》缔约国技术教育标准和技术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建立基于专业的质量监控体系,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机制。也可以同已经通过了《悉尼协议》缔约方认证的专业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和借鉴该专业教学标准及标准的实施和监控过程,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完善,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院校专业自评机制和模式。
  • 摘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普遍被界定为能适应社会特定职业或岗位的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在我国主要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其中,硕士专业学位占比最大,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影响最大.需要大力开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对接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方向,抓好高校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一关键点。结合区域产业需求导向,构建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外部质量评价体系,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中,面向区域需求,走产学研用相结合之路是关键。在专业型人才培养中,加强实践培养环节的质量监控,充分发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各类创新创业平台、行业企业实训实践基地等,充分依托行业企业资源,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加强双导师队伍建设,聘请校外优秀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兼任实践型导师,尽可能将学生培养成高层次复合型技术人才;建立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对接体系,构建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外部质量评价体系,通过职业资格认证将高校人才培养和行业认可相结合,促使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更为精准地服务于区域企业。
  • 摘要: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于2003年正式建院招生,是一所由无锡市人民政府主办、无锡高新区(新吴区)承办的普通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于2015年成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入围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学院将继续推进专业建设。首先,继续探索“互联网+学堂”的人才培养模式,继续完善12门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和教材,开展“互联网+学堂”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课题研究。其次,加快建设“教学做研培鉴”六位一体的实训基地,精心打造一支“能研善教”的校企混编教学团队。同时,学校将加快全国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协作组的建设,继续与中外相关职业院校间进行高层互访、师资互派和学生留学交流,在充分吸取中外标杆高校专业建设经验的同时将我校专业建设的特色传播到海外高校,着力提升专业在海外的国际影响力。
  •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为了给大规模扩招提供支撑,大部分高校加快了专业设置步伐,尤其地方高校新专业增速更为明显,新专业建设往往是地方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短板",高校需要建立以自身为主体的内部评估制度对所设置的专业进行"自检自评",保证专业办学质量.
  • 摘要: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建设,首先应明确专业目标定位,紧紧围绕现代畜牧业生产特点,修订畜牧兽医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实践性教学的比例,提高实习实训基地现代化建设水平,为企业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要根据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前提下,突出对学生未来素质的培养。
  • 摘要:应为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发展中心建立独立的、较为完善的组织机构,要做一个善于从管理层发现机遇、为师生提供支持的服务机构,既满足了师生的需求,又符合学校的发展战略。中心应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着力点,通过开展与“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习提升”相关的项目,解决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中心应以“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开展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工作,即提高师资水平并增强他们的“教师发展”意识,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建设并逐步完善教学资源库以及建立教学规范和相应的激励机制等。通过创建开放式的平台,便于及时将教学动态、学科前沿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等信息与校内外师生分享与交流,发挥教育公共论坛的作用。
  •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是高校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师范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以研究性教育实践素质的培养为核心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目前在我校还处在实验阶段,但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和教学形式的灵活性已受到师范生们的普遍欢迎,课堂教学一扫沉闷、单调、抽象、空洞的氛围,试教和讨论成为他们最爱的形式,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究兴趣显著提高,反思性作业也能及时、高效地完成。从已积集的见习报告和实习报告来看,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和分析、思辨能力,案例记述十分清晰,事理论证比较得当,受到了相关专业人士的一致好评。
  • 摘要:2015年12月30日,教育部发布《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提出要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引领高职院校构建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体系和诊断与改进内部制度,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当前高职院校内部的课程质量普遍缺乏科学的保证体系,现有的教学质量体系不能涵盖课程活动全过程.高职院校要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构建起覆盖内部课程质量的全过程保证体系,解决学校内部课程质量不高的问题.应该以保障和提升的课程质量为目标,以最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为指导,通过构建内部质量体系,应在高职课程的设置、实施和评价中明晰主要利益主体的职责,遴选和优化高职课程资源,加强内部质量体系的监控与评判。针对不同课程的性质和特性,采用准确的评价方法,科学地测量学生的学习效果。
  • 摘要:教学学术能力主要是指大学教师在科教融合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把大学的教学过程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实现课程知识有效传播的能力.要从理念上重新审视大学教学学术运动产生的背景和必然性,认识到发展教师的教学学术能力是时代的需求,也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还要进一步分析大学教学学术能力的形成要素,充分发挥大学组织、大学教师和大学院系的作用,使教师教学发展落到实处.大学要健全支持教师教学发展和学术发展的组织机构,充分发挥教务处和教师发展中心在教师教学学术能力形成中的指导引领作用,积极开展有效的教师发展项目,采取良好的激励机制,为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形成搭建平台和保驾护航。通过组织教学实践观摩和教学研究经验交流等活动能很好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学术能力。通过“研制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上课和观课-分析和改进-整理数据和传播”等步骤,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和开发课程,能够有效改进教学。
  • 摘要: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离不开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省高教学会要将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为江苏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再立新功。特别是近十年,每年都举办大型学术年会,邀请省内外专家就高等教育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研究、讨论,提出了很多富有前瞻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也希望省高教学会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进一步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紧扣高等教育的重大问题、组织深入研究,建设高端智库,保持与各高校的密切联系,便利互学互建,建设高水平交流平台,适应高教战线同志们的需求,开展有效服务、建设高教工作者之家。省政府将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学会工作,认真听取学会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重视发挥学会在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努力形成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的强大合力!
  • 摘要:江苏省高等教育要全面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扩大开放、提高国际合作交流水平为重要发展路径之一,以教育信息化为突破口,以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关键,以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加大教育投入为保障,着力建设结构更加优化、体制更具活力、质量更有保障、服务更富成效、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高等教育,为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