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新史学

新史学

新史学的相关文献在1951年到2022年内共计639篇,主要集中在史学理论、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36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3674篇;相关期刊346种,包括求是学刊、学术研究、学习与探索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学术研讨会、2007四川省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走向世界的中国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新史学的相关文献由55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永祥、张广智、陈其泰等。

新史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36 占比:1.85%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3674 占比:98.14%

总计:34313篇

新史学—发文趋势图

新史学

-研究学者

  • 刘永祥
  • 张广智
  • 陈其泰
  • 王学典
  • 陈峰
  • 雷戈
  • 侯云灏
  • 张越
  • 李勇
  • 李孝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志远
    • 摘要: 谈中国近代史学的演变,总绕不开梁启超,尤其是他的《新史学》,对传统史学所带来的震荡效应,至今余波荡漾。吾国史学在经历近代百年的变化,此一吸收与反思的过程中,究竟所谓“新史学”的观念带给中国近现代史学何种面貌?又产生了何种影响?这是值得吾侪深思的大哉问!梁启超及近代史学的前辈们,无论直接或间接引进欧美、日本的近代史学方法与观念,其目的均在借异域之学改造旧史,以达其所谓之“新”。然而,在新、旧二分法下,往往是以西方史律衡绳吾国旧史,如此关照下,旧史仿佛“镜中之妖”,史家本人于镜中观看到的,是支离破碎的旧史,绝非传统史学的原貌。梁启超的学术思想素以多变著称,其史学的变化深受时代环境及知识来源的影响。本文非全面性检视梁启超史学的研究,反聚焦在其“新史学”倡议下所产生的诸多问题,如采进化主义观点对传统史学的批判、对史学定义的游移与多变性以及向传统史学的复归等议题。梁启超史学的诸议题,提供我们对现代中国史学的多元想象。
    • 张峰
    • 摘要: 今人在考察梁启超“新史学”与民国新历史考证学时,多将梁启超重通史以求致用的思想与新历史考证学派偏专题史以求真的理念加以比较,强调二者之“异”,隐蔽了梁启超“新史学”中“求真”的一面以及新历史考证学派“致用”的倾向和对“通史”的追求,以错位的参照系人为制造了学术发展脉络中的“断裂”与假象。梁启超不仅对胡适、顾颉刚、傅斯年等新历史考证学派个人治学产生了多维影响,而且开启了此派拓展历史研究领域、扩大史料搜集范围、注重多学科方法治史的面相,体现了学术的渐次推进与内在理路。从中国史学近代化的整体历程来看,无论是梁启超倡导的“新史学”,还是民国时期兴起的新历史考证学,二者走在同一条大路上,均以西方新学理为利器,并从中国传统学术中提取“科学”资源,借此推动中国传统史学的近代转型。
    • 柴洁
    • 摘要: 从上世纪中期至今,音乐史学界对宋代音乐的认识、研究不断加深,出现了许多研究成果。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发展,如何在新的国际化背景中深入进行宋代音乐断代研究?需要我们接受新的观念、理论,开拓学术视野,运用新的方法。上海音乐学院洛秦教授提出的“新史学”史学观念与美国密歇根大学林萃青教授于国际视野下对宋代音乐的研究,都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本文即围绕这两点谈谈对宋代音乐研究的一些浅显认识。
    • 卢川
    • 摘要: “后现代主义”的观念与相关讨论虽然逐渐走向衰退,但是“后现代主义”所涉及的社会学与知识观仍然对当代文化研究的具体方法与生成结果有着一定的影响。在信息爆炸及“元叙事”逐渐失语的文化语境中,知识的生产与讲述如何在高等教育中形成与时代特征相适应的模式,是当下高等教育中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本文通过对“后现代主义”概念演变的论述及对当下知识观念的探析,以期能在设计学的范畴内找出解决上诉问题的途径。
    • 李阿慧
    • 摘要: 考察20世纪初中国新史学的转向,可以归纳为“经史”与“文明史”两种史学形态的交替。1902—1920年,经史之学在中国学术中的基础性地位被撼动,史学改革成为大势所趋,学术界对“经史”关系的判析也全面开启了对古史传统的重估。与此同时,新史学传统以西方普遍历史与“文明史”为矩矱,并以改造中国旧史学为目标,促成了现代中国史学范式的变革。现代“文明论”将寻求文明保存之道与提升文明的开化等级两者相统一,构成了现代中国学术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背景,成为中国尝试从现代文明的视域来理解自身与世界的观念架构。
    • 刘开军
    • 摘要: 《新史学》与《三十自述》传递出梁启超在1902年关于学术、政治与天职的思考。作为一位从旧史学阵营中走出来的新史家,梁启超具备了从内部攻击旧史学的动机与能力。《新史学》随处可见对旧史家、旧史书与旧史学的指责,表现出誓与旧史决裂的心意。但《新史学》的撰写意图不是单一的,或者说梁启超凭借此文不止要在史学上有一番大作为。《新史学》还是一篇“谤书”,梁启超口诛笔伐的是包括清廷在内的历代专制君王及由此衍生的一系列旧的政治文化观念。1902年,梁启超激烈批判旧史学,非议帝王政治,其中有理想、有行动,但相较而言,这些都是形而下之“器”。驱使他发出这些言论并不断付诸实践的,是他心中无法抹去的国民责任,或曰天职,这才是他平生所怀抱的“道”。1902年之后,梁启超的大部分时光都在“笔舌生涯”中踽踽独行。尽管梁启超手中之器屡变,心中之道却始终不改。这是梁启超留给中国近现代史学史和政治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
    • 刘劲松; 张泽阳
    • 摘要: 傅斯年与严耕望均强调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并将史料的原始程度视为史料价值的评判标准,谨慎运用消极史料。但在史料扩充上两人却存在着巨大分歧:傅斯年要求随时随地寻找新史料,并将其视作史学进步的最要条件;严耕望则突出史家个人“史识”的地位,主张从基本史料中推陈出新。史料观的离合,反映的是史语所第一、二代学者间的变与不变。不变的原因在于作为“新汉学”典范的史语所,学术风格和旨趣有其连贯性;嬗变的原因与严耕望学术身份的双重性有关,其史料观出入于汉宋之间,兼采众长。
    • 王云燕
    • 摘要: 赵翼、钱大昕、王鸣盛是学界公认的“乾嘉史学三大家”。然而,清代学者之一般评论大抵推重钱、王两家,赵翼沦为末座。民国以降,这一格局发生变化,在清代学术谱系中所处位置并不显赫的赵翼史学,学术地位和影响力空前提高,逐渐超越钱、王,后来居上。梁启超作为赵翼史学传播的关键性人物,在其由隐而显的接受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最早以新史学的眼光重新审视赵翼史学,最先发掘其中蕴含的科学方法,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开辟了从史学方法论角度阐释赵翼史学的新路径。综观梁氏对赵翼史学的认知,前后两阶段的立场和取向上亦存有差异,大致经历了一个由旧入新的嬗变过程。钩稽梁启超对赵翼史学的认知历程,不仅有利于了解赵翼史学的传播、接受史,还为探究传统史学的近代转型提供了经典的学术案例。
    • 成一农; 孔庆贤
    • 摘要: 一、问题的提出虽然存在多种史学流派,尤其是最近十多年,但总体而言,近代以来中国的史学大致可以被认为是以“求真”为目的的“实证主义史学”。关于近代以来以“求真”为目的的“实证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建立研究众多,如卓立、杨晶《从“直书”到“求真”—清季民初“新史学”知识论转型的观念史考释》。
    • 章瑜
    • 摘要: 《宋代音乐研究文论集》呈现了近现代以来宋代音乐研究的现状、特点与趋势,以及历史观念对于宋代音乐史研究的价值意义,为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科和宋代音乐断代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基础。与其他朝代断代音乐史研究相比,宋代音乐史研究初具规模,注重史学观的探索,在“新史学”历史观的影响下,其研究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具备了学科研究的性质及特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