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
阐释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0年内共计247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语言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70篇、相关期刊1399种,包括求索、探索与争鸣、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等;
阐释的相关文献由2485位作者贡献,包括杨现昌、王爱国、翟毅等。
阐释—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70篇
占比:100.00%
总计:2470篇
阐释
-研究学者
- 杨现昌
- 王爱国
- 翟毅
- 路永照
- 张祝平
- 汪瀛
- 郑洁
- 冯英华
- 张爱民
- 张贤根
- 李春青
- 姚春晓
- 朱希祥
- 李伟
- 李尚群
- 李晓华
- 李静
- 王静
- 苑青松
- 谢中元
- 顾丞峰
- 高闰青
- 冯玉军
- 刘亚芬
- 刘天杰
- 刘辉
- 叶继奋
- 向天渊
- 吴铁柱
- 周奇文
- 孙彩霞
- 孙纪文
- 张丽
- 张华
- 张闽敏
- 李林
- 李满
- 杨传庆
- 杨海东
- 林书立
- 焦霓
- 熊晓辉
- 王永祥
- 王燕
- 王雪
- 田景华
- 薛芳
- 许伟东
- 赵心宪
- 郭院林
-
-
陈宁
- 《艺术百家》
| 2020年
-
摘要:
中国现代留洋美术家对“气韵生动”这一中国画最高审美理想的理解存在诸多差异,这些差异分别体现在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方式和达成方式、阐释的知识来源、阐释背后的画学经验和立场等方面.这些差异反映了中国现代留洋美术家对中西绘画两大体系的认知存在诸多的分歧.其中,既有深谙传统画学流脉、尊重画史复杂性的美术家,也有主张中西混同的美术家,更有以单一标准对传统画学进行评判的美术家.这也造就了某些留洋美术家理念和主张的局限性.
-
-
意娜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2020年
-
摘要:
藏族《诗镜》迻译自梵文,它在数百年间经历了反复的翻译、解释、诠释和语内翻译过程,成为藏族文学的"创作指南"和经典文本,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诗镜学统"的译-述传统:通过翻译进一步阐释、创制是其成为藏族诗学经典的本体构建路径.传统翻译研究对"原本"的追求和自设边界,与哲学概念世界中追求的"去翻译化"形成悖论.本文探究梵藏翻译的《诗镜》不再是简单的翻译及原-译本二元关系,而是形成了"原本(原本注释本)"与"译本(译本注释本)"的结构,与原作者、原本、译者、译本、读者、创作者的六角关系共同建构了立体的意义生成模式.通过对《诗镜》翻译史的回顾,发现《诗镜》文本本身在梵文、藏文和汉文版本中承担了不同的功能,具有不同"信息传达"的期待视野,因此呈现完全不同的翻译策略,在各自语言中重构了《诗镜》文本的意义.
-
-
李剑锋
- 《文史哲》
| 2020年
-
摘要:
宋代之后,陶渊明诗歌的诗史地位逐渐牢固树立起来,这固然得力于其自身的魅力,但在接受中日益走向经学化、经典化和意境化则是它被普遍褒扬的三大基本原因.陶渊明人品经历了一个由高尚化而儒学化的过程,作品经历了一个由支流化而主流化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大致在宋代之后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崇高化和经学化.苏轼之前,陶渊明主要被看作二流作家,苏轼评价陶渊明“李(白)杜(甫)莫及”的惊天言论对于重新定位陶渊明一向不算很高的诗史一流经典地位起到了关键作用.陶诗意境美的发现与宋代苏轼、范温、元代方回、清代钟秀和近人王国维等关键读者的揭示密不可分.陶诗的经典化和经学化几乎是同步和交融的,它们虽然抬高了陶诗地位,其弊端是难免造成对陶诗非儒家特点和艺术特点的遮蔽,而意境化则披文入情,由情寻理,是对陶诗本质艺术特点的澄明.
-
-
-
-
-
-
-
-
金姆·赖斯;
王思怡
- 《东南文化》
| 2020年
-
摘要:
一个好的故事可以让人陷入其魅力中,并获得情感共鸣、心灵启迪甚至做出人生的某些转变.博物馆也致力于通过“讲故事”的手段来建构展览的意义和价值,而一个具有叙事潜力的展览并不意味着需要从各个方面展开诠释.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最重要的似乎不是故事本身,而是讲述故事的方法、如何在博物馆中“讲”故事以及如何将其“讲”成吸引、刺激观众的有趣故事.讲述数字故事、参观讲解中的故事、隐秘历史故事叙述等方面均为博物馆叙事的重要课题,其中,向观众提问、通过故事联结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反思这两种最为有效的叙述手段值得深入探索.通过提问吸引观众从展览找寻答案,同时通过阐述与观众经历相关的故事来帮助他们加深印象、抒发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