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传统史学

传统史学

传统史学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301篇,主要集中在史学理论、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8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107篇;相关期刊204种,包括北方论丛、新华文摘、求是学刊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学术研讨会、中国传统文化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历史·史学·社会"学术研讨会等;传统史学的相关文献由27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广智、汪高鑫、吴怀祺等。

传统史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8 占比:8.74%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3107 占比:91.17%

总计:3408篇

传统史学—发文趋势图

传统史学

-研究学者

  • 张广智
  • 汪高鑫
  • 吴怀祺
  • 瞿林东
  • 郑先兴
  • 乔治忠
  • 叶建华
  • 张文建
  • 罗炳良
  • 谢贵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熊铁基; 王子今; 李振宏; 王彦辉; 赵国华
    • 摘要: 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这一时期的社会结构、经济形态的形成和演变,对中国传统经济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传承并发展了先秦思想文化,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历史风貌。因此,秦汉史研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无论是传统史学还是现代史学,秦汉史研究都是重中之重。特别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秦汉史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和丰硕成果。为了推动秦汉史研究的深入与拓展,本刊特邀秦汉史研究领域的五位专家就“秦汉史研究的前沿与路径”展开笔谈,以飨读者。
    • 陶万勇
    • 摘要: 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历史学领域掀起“自下而上”的研究思潮,人民大众的生产与生活开始进入历史学家的研究视野。一批年轻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开始以此为号召发表论著,如乔治·路德(George Rudé)关于巴黎群众的研究、汤普森(E.P.Thompson)关于英国工人阶级的研究等等。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年鉴学派发展至该世纪中叶时,对经济、社会史的强调也超过更为传统的政治史。受这两种史学思潮的启发,1960和1970年代的史学家们从研究政治领袖和政治制度的传统史学转而调查工人、仆佣、女性、族群等社会群体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
    • 周倩
    • 摘要: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仅吸收借鉴了新中国历史课程经验和国外优秀成果,更与传统史学的优良传统不谋而合。以“唯物史观”核心素养为例,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唯物史观”的科学历史观,但很早就拥有“疏通知远”的自觉意识,指导着人们运用历史知识探寻社会发展之“理”。将传统史学优良传统的介绍融入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中,能够丰富和深化核心素养的内涵,提高其合理性和说服力,进而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 沈祖炜
    • 摘要: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经历戊戌变法的政治挫折,透过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时代迷雾,潜心投入了学术研究。1901年梁启超发表了《中国史叙论》,1902年又发表了《新史学》。这两篇宏文标志着近代中国史学革命的起步。新史学痛批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传统史学仅为历代帝王的"二十四姓家谱",主张史学要面向社会、面向民众,写出真正的"民史"。梁启超为自己所主张的新史学作出定义:"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而所谓进化,则是"往而不返者也,进化无极者也"。可见梁启超是以刚刚传入中国的进化论作为史学研究之理论的。
    • 张彦杰; 王伦信
    • 摘要: 国际史学理论经历了从传统史学理论到法国年鉴学派理论,再到新文化史学理论的转向。通过对国际教育史领域三种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论文(1982年至2020年)的实证分析,发现教育史研究深受史学理论两次转向的影响。三种史学理论并非互相替代,而是以统整形式渐进融入教育史研究的主题、史料来源、理论构建、研究方法、表述方式等各环节中。这对中国的教育史学科走出困境,促进自身发展,具有如下启示:既要重视宏观的总体史、问题史考察,又要坚持微观的个案分析;要不断拓展研究领域,丰富史料来源,加强跨学科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需秉承传统史学求真纪实的实证主义精神;要密切关注国际史学的发展趋势,及时借鉴历史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
    • 郑立柱
    • 摘要: 大批综合性史料和专题史料的搜集、整理与面世,大量当事人回忆录、日记的出版,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内容日渐丰富、大批研究成果相继面世.特别是随着社会史、新革命史、新文化史等理论的兴起,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研究也逐渐突破传统史学的研究视野,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视角重新审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历史、全面呈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多重面相已成为一种趋势.总体而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研究已取得显著成绩,但还存在着研究论题不均衡、研究成果缺乏深度且同质化严重、研究视野较为狭窄等"瓶颈"问题,有待学界进一步突破与推进.
    • 张彦杰; 王伦信
    • 摘要: 国际史学理论经历了从传统史学理论到法国年鉴学派理论,再到新文化史学理论的转向.通过对国际教育史领域三种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论文(1982年至2020年)的实证分析,发现教育史研究深受史学理论两次转向的影响.三种史学理论并非互相替代,而是以统整形式渐进融入教育史研究的主题、史料来源、理论构建、研究方法、表述方式等各环节中.这对中国的教育史学科走出困境,促进自身发展,具有如下启示:既要重视宏观的总体史、问题史考察,又要坚持微观的个案分析;要不断拓展研究领域,丰富史料来源,加强跨学科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需秉承传统史学求真纪实的实证主义精神;要密切关注国际史学的发展趋势,及时借鉴历史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
    • 单磊
    • 摘要: 吕思勉在展开中国通史撰述时,对赵翼著作中的诸多问题饶有兴味,对其考史、论史成果多有借鉴,并对其考证结论和历史认识进行拓展、深化或驳正,体现出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赵翼著作具有的便于入门、趣味性强、触及重大问题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吕思勉编撰中国通史时追求的开示门径、激发兴趣和呈现历史梗概进而揭示演进大势的需要.吕思勉中国通史在科学精神、历史观、民族国家意识、体系性、平民性色彩的社会史叙述、古为今用等方面超越了借鉴对象.
    • 秦冬梅
    • 摘要: 求真和致用是历史学的永恒主题,所谓求真是求史实之真,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信息中寻找历史的真相,探求历史发展的规律。^([1])致用探讨的是历史的功能,尽管传统史学一直在强调史学的"垂训"和"资鉴"的功能,但发展至今,不少人还是有着历史到底有什么用的迷惑。我们的前辈学者梁启超在《新史学》一书的开篇就明确指出,史学是 "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 杨柠聪
    • 摘要: 美国共产主义新史学纠正了旧史学的错误观点,其研究更加公正、严谨、全面、客观.新史学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对持反共产主义立场的传统史学形成替代;在重新审视美国共产主义历史资料以及批判麦卡锡主义的基础上,积极肯定美国共产党及美国共产主义的历史贡献.进入21世纪,美国共产主义新史学得到传统史学代表人物的认可,逐步成为美国共产主义历史叙事的主流.新史学的辨伪存真与实事求是涵养了史学构建真知的内在价值,有助于克服美国共产主义历史研究中的虚无主义,消除美国民众对共产主义的消极印象,推动美国社会主义运动向前发展,使美国的共产主义历史研究成为一门科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