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历史学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0年内共计1829篇,主要集中在史学理论、中国史、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59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42篇;相关期刊1011种,包括学术研究、学习与探索、青春岁月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第十三次年会、首届东亚学术评价国际研讨会、“中西史学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学术研讨会等;历史学的相关文献由1755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新、雷戈、程天芹等。
历史学
-研究学者
- 陈新
- 雷戈
- 程天芹
- 肖宏发
- 杨共乐
- 张云飞
- 熊帝兵
- 王学典
- 邵侃
- 刘国忠
- 刘蓉
- 刘黎黎
- 吴平
- 孙扬
- 张志勇
- 张越
- 张迅实
- 李勇
- 李良玉
- 毛曦
- 江满情
- 王晓如
- 王晴佳
- 王静
- 秋风
- 綦岩
- 葛剑雄
- 谢华
- 郑先兴
- 陈谦平
- 韩震
- 丁东
- 于沛
- 任颖
- 何成刚
- 何文
- 何立阳
- 佚名
- 侯振兵
- 关庆凡
- 刘佰合
- 刘安志
- 刘强
- 刘榕榕
- 刘浏
- 刘畅
- 卫毅
- 史新恒
- 叶剑
- 吴怀祺
-
-
帕特里克·曼宁;
胡爱群
- 《学术论坛》
| 2020年
-
摘要:
文章针对人类面临的不平等和环境恶化两大危机,指出现有对不平等的研究局限于经济学的单一解释,缺乏诸如环境和健康等多视域探讨,建议引入世界史方法对1500年以来的全球不平等进行跨学科的大数据分析和考察.文章介绍了应对不平等和环境危机的一个组织(CHIA)和三大项目,讨论了诸项目的内容和目标;阐明对不平等进行世界史分析的理论框架、基本假设及方法论意义;指出在收集、整理及分析数据上面临的七大挑战;分析现有学科知识在应对两大危机上的缺陷,指出历史学家应作的努力.
-
-
梁志;
章义和;
李晔梦;
赵晋;
谷继坤;
刘啸
- 《历史教学问题》
| 2020年
-
摘要:
近两年来在中国兴起的“新文科”教育理念倡导以人为本和需求导向,强调多层次学科交叉,主张在文科教育中融入新技术.该理念为历史学本科人才培养指出了新的路径.基于20余年基地班建设积累的经验,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尝试从“多对一导师制”、创新课程体系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多个层面实践“新文科”教育理念.所有的谋划和探索都指向同一个目标:培养能够将不同学科知识嫁接融合、具有复杂思维、拥有足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适应信息化时代和不同职业要求的历史学本科人才.
-
-
史金波
-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中国近代出土的文献包括汉文和各种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其中不仅有汉文早期文字形式甲骨文,还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包括已经消亡的“死文字”,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字学内容,深化了各文种的具象研究,也推动了文字学的起源、体系和比较等系统研究,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字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出土文献记录了多种不同类型的语言,包括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和印欧语系的语言,使已知的语言增加了大量新语料,还发现了很多过去未知的语言,揭示了很多少数民族古代语言语音、词汇、语法的面貌,有力地推进了语言的系属研究、对比研究和语言史研究.出土文献真实地记录了历史上各民族、王朝的社会历史,很多是珍贵的档案资料,可以补充存世传统文献记录的不足,甚至还可订正其中的误记,具有特殊的历史学价值.出土文献对文字学、语言学和历史学都提供了大量新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是了解历史上“丝绸之路”的钥匙,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载体.
-
-
侯甬坚
- 《西域研究》
| 2020年
-
摘要:
从古代历史文献的考订,到近现代新疆、河西地区大量简牍文书的发现和论证,中国西域屯垦史已积累较多的研究成果.本文再次提出屯田区概念,试图构建一个中国西北边疆史的西域屯田发展系统.通过对历代西域屯田区的实证举例,可见其经历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反复变化的过程.本文从中归纳出屯田区的基本内涵:即以遗址、遗迹形式见存的古城及其附属的防卫建筑、堆放粮食等物质的仓禀建筑、屯田人员的居住建筑、靠近河流建立的水利设施、沿河流两岸分布的屯田田地(农业生产范围),靠近沙漠、戈壁、山脚、民田等不同地貌的屯田区边界等.本文提出应在屯田区域研究中注意淬炼和使用行之有效的复原方法:史料考订的历史学方法、考古学方法、历史地理学方法、绿洲学方法、遥感影像和GIS技术等,以在新的高度和层次上推进西域屯垦史研究.
-
-
-
-
-
-
毛曦;
董振华
-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1903年以来的大学学制中已有历史地理学课程的专门设定,民国时期的大学史学系广泛开设了历史地理学课程.这些课程大体可分为“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两类,主要为中国历史地理课程,也有少量世界历史地理课程.这一时期历史地理学的课程名称众多,课程内容多数以沿革地理学为主,但也有一些课程采纳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内容.中西文化交融中“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的名称混用,以及课程内容中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的混杂,体现出民国时期中国历史地理学学科处于转型时期的诸多特征.
-
-
-
张霞
- 《全国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历史学界关于地方文献的利用方面,华南研究有着颇为显著的成果.仔细梳理其学术发展历程,不仅能为人们提供应运这类史料的"捷径",而且更具有可贵的方法论意义.山西有着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源,且相关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已取得可喜成绩.就史学领域而言,仍有诸多空间值得发掘.
-
-
KIM SeungIl;
金胜一;
ZHENG Yipeng;
郑怡鹏
- 《首届东亚学术评价国际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虽然在诸多方面,可以对如何提高历史学学术期刊的质进行论述,但对于提高的终极目标,追求的是:反省在过去所犯的错误,并以此为基础,为发展创造崭新的平台,创立以本国、周边国家、甚至全世界同发展、共繁荣为先导的历史观.为此,首先要做的是,确立可以对这样的历史观进行批判指导的学术评价标准.本文以日本为例,日本自14世纪以来,开始脱离中华文化圈,并且通过朝鲜的帮助,艰难地维系着幕府的经济命脉。结果为摆脱非主导的自卑感以及经济上的压迫,穷兵黩武,发动“壬辰倭乱”战争,企图再次回归东亚圈。但是,在未能理解东亚有机国际关系体系重点的前提下,贸然选择了依靠军事力量,寻求自身的安全与和平,结果再次遭到了失败。随后,通过恢复和朝鲜的关系(和朝鲜通信使进行往来),艰难地维系着和东亚圈的命脉。由于日本仍不能克服其局限性,于是把目光投向了东南亚地区。伴随着和往来于东西方的西方势力相勾结,直接或间接地目睹了欧洲变化的过程,通过适应这种形势的变化,逐渐具备了国内外的应对机制(日本实学的确立,兰学的发展),从而实现了近代化,跟随着进行对外扩张的西方列强的步伐,走上了帝国主义的道路。与此同时,面对这样的变化,束手无策的东亚诸多国家,却逐渐沦为半殖民地、殖民地国家。所以,在21世纪东亚地区的共同繁荣和国际地位提高的前提下,必须改变日本试图在西方霸权主义中回归东方王道主义的类似行为模式。为此,最重要的尝试便是,有必要共同确立东亚地区,特别是对中韩日三国历史研究的学术评价标准。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中韩日传承着共有的传统,这三国将历史视为为统治者服务的重要教育资料。在传统时代,对公认历史的记录,不管何时都被认定成中央政府的职责。这种传统观念即使在近代也被强烈地保留下来。正因如此,把对东亚的历史叙述和民族主义的关系,以及对历史著述客观评价,来进行学术性的讨论研究,其本身是非常具有价值的,而且时间也是时宜恰当的。
-
-
周兵
- 《“中西史学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在对西方史学史发展长河的考察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纪之交被看作为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经历了19世纪所谓"历史学的世纪"近百年风起云涌的辉煌之后,西方史学也在世纪之交迎来了关键的一次转向.如美国新史学的代表人物詹姆斯·鲁滨逊(James Harvey Robinson)于1912年发表《新史学》一书,宣称历史学也"需要一个革命",向传统史学发出了有力的挑战.即便是在西方传统史学堡垒的德国,以卡尔·兰普勒希特(Karl Lamprecht)为代表,亦从历史研究的对象、主题和方法等各方面,与兰克学派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大辩论,以寻求史学创新之路.有关新旧史学的学术之争和转向,学界之前的讨论业已甚为充分,不过对于其时的另外一支力量也不容忽视,回顾其发展和演变亦能彰显百年来西方史学的传承变化,这就是始于1900年并延续至今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这一特殊的国际史学论坛(一般又以1898年在荷兰海牙召开的预备会议作为其开端).探讨了1900年巴黎会议、1903年罗马会议,20世纪前期与欧洲历史的联系,一战对历史科学大会的影响,战后的恢复,1923年的布鲁塞尔会议等内容。
-
-
-
于殿利
- 《中国世界古代史2016年会》
| 2016年
-
摘要:
自20世纪40年代末德国哲学家卡尔·亚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出所谓的"轴心期"理论以来,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在哲学、历史和宗教等诸多领域里,专家学者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且在雅氏这一理论的指引下和启发下,各学科领域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创新性成果,在历史学领域中更是成果卓著.然而,一方面由于亚斯贝斯把世界历史上的轴心期或第一个轴心期界定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的数世纪",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基本上被排斥在"轴心期"之外,另一方面要么是"轴心期理论"自身存在缺陷,要么是人们片面理解了轴心期理论,致使研究成果过分地夸大了所谓的"轴心民族"的贡献,而忽视或低估了其他"过渡"民族或处于准备和酝酿期的民族的价值和历史业绩,尤其是忽视和低估了作为文明摇篮的古代近东的文明的发展和成就,具体说就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埃及文明.在国际学术界,只有少数甚至可以说极个别的亚述学家对雅氏的“轴心期理论”做出过回应,他们又都是顺着亚斯贝尔斯的“前轴心时代”的思路,为轴心要素、思想或精神寻找着之前历史时期存在的蛛丝马迹。在中国,则几乎没有亚述学者在这方面进行过研究,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首都师范大学举办“轴心时代与世界历史学术研讨会”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我也愿意借此机会谈点儿对“轴心期理论”的理解,以及如何把“轴心期理论”当作一种方法论应用于亚述学研究中,求教于学术界。我还愿意以此为出发点,开启在亚述学领域对轴心期理论的进一步研究。
-
-
苏辉
- 《“历史文献与古代社会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二重证据法"是王国维先生在《古史新证》中提出的研究中国古史方法论,对先秦史、考古学、历史文献学和古文字学等方面的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者希望通过本文来探讨,作为一种科学观念和理论的"二重证据法"如何在历史学研究中保持历久弥新的指导性及实用性.
-
-
ZHANG Jiekuan;
章杰宽;
ZHANG Ping;
张萍
- 《首届中国青年旅游论坛》
| 2015年
-
摘要: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旅游史研究相关文献的梳理,系统地总结了旅游史的研究现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研究发现,国内外的旅游史研究大体包括旅游史学理论研究、区域旅游史研究、专题旅游史研究和历史时期旅游业研究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而在研究方法上,除了传统的旅游学、历史学研究方法外,地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交叉学科研究总体比例较小.本文认为,在未来的研究中,首先,应该强化历史学作为旅游史研究的基础学科属性,吸引更多的历史学家进入旅游史的研究中;其次,应该将"旅游"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加强旅游史理论方面的研究;最后,应继续加强交叉学科研究,丰富旅游史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此外,在旅游史的发展过程中,历史旅游地理这样的子学科也雏形渐现,成为未来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
-
彭刚
- 《“中西史学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叙事主义史学理论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史学理论专门领域内主要的学术形态,其理论取向在于以历史文本为焦点来对历史学家的工作进行理论反思.在将历史学文本化的同时,从考察作为整体的历史文本区别于历史陈述的特性这一问题意识出发,叙事主义史学理论颇多理论创获,却也因其舍弃了历史学求真和客观性的价值诉求而陷入理论困局,并由此危及了其在政治、伦理方面的所自许的"解放"蕴含.
-
-
Zhou shuting;
周淑婷
- 《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第十三次年会》
| 2015年
-
摘要:
历史求真,关注经验的事实性;文学求美,关注虚构想象的可能性:二者在历史编撰中有无契合点?这正是《文心雕龙·史传》所纠结的问题.刘勰提出"务信弃奇",以之排除虚构、想象等文学性因素在史传中存在的合法性.他也认识到历史编撰过程中情节化、叙述化、意识形态植入、意义植入等会导致历史对经验事实的游离,造成史学与文学亲和.在刘勰的描述和对历史的想象中,历史游走在文学想象虚构与科学事实之间,即与科学契合,也与文学勾搭.
-
-
Zhou shuting;
周淑婷
- 《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第十三次年会》
| 2015年
-
摘要:
历史求真,关注经验的事实性;文学求美,关注虚构想象的可能性:二者在历史编撰中有无契合点?这正是《文心雕龙·史传》所纠结的问题.刘勰提出"务信弃奇",以之排除虚构、想象等文学性因素在史传中存在的合法性.他也认识到历史编撰过程中情节化、叙述化、意识形态植入、意义植入等会导致历史对经验事实的游离,造成史学与文学亲和.在刘勰的描述和对历史的想象中,历史游走在文学想象虚构与科学事实之间,即与科学契合,也与文学勾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