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政治史

政治史

政治史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58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史学理论、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79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174篇;相关期刊381种,包括国际展望、中州学刊、文史知识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五届中国中古史青年学者国际研讨会、郑天挺先生110周年诞辰暨中国古代社会高层论坛、“中世纪中国与欧洲的社会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政治史的相关文献由573位作者贡献,包括梁衡、王子今、冯一下等。

政治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79 占比:15.42%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3174 占比:84.50%

总计:3756篇

政治史—发文趋势图

政治史

-研究学者

  • 梁衡
  • 王子今
  • 冯一下
  • 崔志海
  • 孟广林
  • 李细珠
  • 陈敏
  • 任智勇
  • 余世友
  • 傅国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恩格斯
    • 摘要: 我在曼彻斯特时异常清晰地观察到,迄今为止在历史著作中根本不起作用或者只起极小作用的经济事实,至少在现代世界中是一个决定性的历史力量;这些经济事实形成了产生现代阶级对立的基础;这些阶级对立,在它们因大工业而得到充分发展的国家里,因而特别是在英国,又是政党形成的基础,党派斗争的基础,因而也是全部政治史的基础。马克思不仅得出同样的看法,并且在《德法年鉴》(1844年)里已经把这些看法概括成如下的意思:决不是国家制约和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制约和决定国家,因而应该从经济关系及其发展中来解释政治及其历史,而不是相反。当我1844年夏天在巴黎拜访马克思时,我们在一切理论领域中都显出意见完全一致,从此就开始了我们共同的工作。
    • 程秀金
    • 摘要: 2019—2020年新疆史研究蓬勃发展。在全国的区域史研究之中,新疆(西域)史享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备受学界的瞩目,显示出新疆(西域)研究在全国的影响力。研究史料拓宽到史书、档案、(佛经和图经)写本、文书、图志、报刊、信札、墓志、族谱、纪行、游记、方志、墓志、砖志、报刊、民间传说、口述史等文本。学者们越来越关注多语种文献,尤其是重视英文、俄文、德文等外文文献,以及藏文、满文、于阗文、粟特文、回鹘文等少数民族语文资料。新疆史研究在选题上继续侧重于政治史、历史地理及文献学。政治史的重点是行政管辖、朝贡宗藩与域外关系等方面。历史地理领域注重地名考证和交通路线,城市地理研究成果颇丰。不过总体而言,对于环境生态及教育领域关注不足。
    • 孙永刚
    • 摘要: 以辽西地区为代表的中国北方边缘地带,系统性的考古工作开展较早,文化谱系相对完善,以庙、坛、冢为代表的红山文化的发现,揭示出社会复杂化的独特案例,成为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苏秉琦先生将辽西地区称为“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文明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需要从社会复杂化的进程中去理解。考古材料的物质性和考古发现的偶然性,决定了考古学难以重建文献记载的朝代史和政治史,而更加擅长重建古代社会技术、经济、生业的发展史。辽西地区已有的研究视角相对广泛,文化谱系、聚落形态、手工业经济研究等初步揭示出辽西地区社会复杂化的脉络。
    • 刘宜晨
    • 摘要: 在中国的政治史上,王道与霸道一直都是君王常采用的两种治国之道。王道即儒家强调的仁政,象征专制政治“光明正大”的一面,霸道则指的是武力、刑法,象征着专制政治“权威统治”的一面。这两种治国之道在历史上曾助多位君王成就王朝盛世。现如今,这两种治国理念仍旧在许多学者的著作中被提及,对处理现代社会的一些问题仍具有借鉴意义,是一件值得各国参考的政治法宝。
    • 王笑尘; 孙永杰
    • 摘要: 三国时期的三个国家各有所长,也各有值得警戒的失误和教训。蜀汉,是三国之中所拥有土地最少、人口最少的国家,但却在诸葛亮之率领下,对魏国进行了多次的北伐。北伐历来为后人所诟病,在缺乏人口的蜀国,北伐是穷兵黩武,同时放大了荆州集团与益州集团之间的矛盾。但从大局而观之,北伐给蜀国带来了经济、政治上的诸多益处。在经济上,北伐促进了蜀国各行业尤其是农业的发展。在政治上,北伐一定程度上转移了蜀国内部的矛盾。在外交层面,北伐也起到了团结东吴和结好诸戎的作用。本文认为诸葛亮的北伐是利大于弊的,因而“诸葛亮北伐加速蜀国灭亡”说是有待商榷的。
    • 陈峰
    • 摘要: 从本质上说,中国传统史学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属于新旧两种不同的范式。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传统史学可称之为正史范式,它以儒家伦理为中心,以政治史和精英史为主体。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范式则以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为导引,以社会经济史和阶级斗争史为两大基本内容。从来源上看,中国传统史学是本土生成的,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属于内生型。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则是外来学理引入后的产物,其形成与国际马克思主义学术息息相关。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脱钩绝缘。
    • 王栋
    • 摘要: 孟广林教授是我国知名学者,他厘清了中世纪英国王权的概念与理论模式,并以“封建王权”和“宪政王权”书写了中世纪英国政治史。孟广林洞察了王权与议会、法律、贵族以及中下层社会的复杂互动关系,申明了王权在中世纪英国政治中的主导地位,基本破除了国内学界对辉格史学的迷思。这些进步的取得得益于唯物史观的指导、学术对话以及中西比较。中国学界既要总结学界整体研究之发展,亦应凝练学者个人之探索,才能建设具有主体性的中国学术。
    • 陶万勇
    • 摘要: 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历史学领域掀起“自下而上”的研究思潮,人民大众的生产与生活开始进入历史学家的研究视野。一批年轻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开始以此为号召发表论著,如乔治·路德(George Rudé)关于巴黎群众的研究、汤普森(E.P.Thompson)关于英国工人阶级的研究等等。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年鉴学派发展至该世纪中叶时,对经济、社会史的强调也超过更为传统的政治史。受这两种史学思潮的启发,1960和1970年代的史学家们从研究政治领袖和政治制度的传统史学转而调查工人、仆佣、女性、族群等社会群体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
    • 王子今
    • 摘要: 对秦汉政治史的总结和表述,有"秦并天下"和"汉并天下"的说法。对于前者,司马迁反复引录,予以强调;对于后者,则基本不予采用。这样的态度,有政治史观作为认识基础。通过对相关信息的分析,可以看出司马迁对秦始皇实现统一的历史意义的看重。一、《秦本纪》篇末的秦朝史总结《史记·秦本纪》最后的文字,有对秦统一之后历史的简略总结。太史公写道:"秦王政立二十六年,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号为始皇帝。始皇帝五十一年而崩,子胡亥立,是为二世皇帝。
    • 叶娟丽
    • 摘要: 治史的方法有很多,介入历史研究的视角也可多元,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等。但在这诸多的历史研究范式中,唯有概念史研究实现了历史学研究对象的大转移,从而大大推进了"历史语境主义"也包括传统的"历史语义学"和"语言分析"的内涵和外延。没有一个概念是一成不变的,一个概念最后变得约定俗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